生态故事四则
“天鹅、白鹭、海鸥、斑头雁......在可鲁克湖,一些往年见不到的鸟儿越来越多,这说明可鲁克湖的生态越来越好了。”4月14日,德令哈市环保局副局长姜磊给记者介绍。
春行可鲁克湖,一眼望去,湖水碧波湛蓝,与深邃的蓝天相映成趣,各种飞鸟在芦苇丛间愉快地飞来飞去。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几年前,这里黄沙蔽日、风吹石头跑,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而这一切的变化,要从2012年说起。
可鲁克湖和托素湖属于重要湿地,这里有鸟类30多种、兽类10多种、水禽20多种。对于丰富柴达木地区生物多样性,调节柴达木盆地气候,维持当地生态平衡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2012年,经国家相关部委批准,可鲁克湖纳入全国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范围,2012年至2015年内实施五大类20个子项目,促进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恢复,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达到“增水量、保水质”的总体治理目标。
在可鲁克湖西岸的盐碱地上,一大片生长茂密的莎蒿映入眼帘。
“为了改善可鲁克湖岸边的生态,我们组织实施了莎蒿人工种植,共种植莎蒿333公顷,并在湖区种植芦苇33公顷。一到夏天,岸上的莎蒿和岸边芦苇绵延十几公里,俨然一道绿色的生态屏障,形成了可鲁克湖的天然保护伞。”姜磊一边走一边给记者介绍。
而在湖边,一条绿色的网围栏在周围环境中格外显眼。
看到记者疑惑,姜磊连忙介绍:“这是沿湖设立的封育围栏,总长达182.7公里。围栏护湖,避免了牛羊等牲畜进入湖区,保护了岸边的植被,也保护了可鲁克湖的水质。”
从姜磊的口中我们了解到:由于可鲁克湖、托素湖处特殊的地理位置,其地势高寒、干旱,草原生态系统和湖泊生态系统网络结构简单,使保护区的生态系统极其脆弱,易遭破坏,且恢复困难,当地环保等部门所担负的保护两湖水质,保护柴达木脆弱的荒漠湿地,为珍稀多样的鸟类、兽类提供庇护的责任格外沉重,所以对于所有工作大家都考虑得非常细致小心。
在可鲁克湖与托素湖衔接的一处投资1000多万元的工程点上,工程建设的人工可控堤坝,既可对湖水存量进行调节,又为各种鱼类提供了闲适的港湾。为鱼类“休闲”筑起的河道清澈见底,鱼儿们可在铺起的石间缓缓游动。既保护了鱼类,又为未来发展生态旅游观光产业埋下了伏笔。
湖边码头的水质监测站里,机器24小时不间断监测可鲁克湖空气质量和湖水质量。
站长岳占海和四名监测员不分春秋寒暑常年坚守在这里,每周两次的对湖水取样检测,是他们雷打不动的“功课”。早晨乘船到湖中取水样,这是需要耗时近8小时的“功夫活”,上船前不能吃饱喝足以防“内紧”。在船上实在饿了,也只能略“垫几口”,好在都是些“下得去苦”的汉子,长达数载的坚守,换得是湖水水质的日益提升。
用岳占海的话说:“保护生态,就是保护子孙后代,为科学保护可鲁克湖辛苦再多也值得。”
物种增长、湖水上升、水质优良......可鲁克湖湿地保护工作不仅在荒漠上筑起了珍惜动物的生态家园,并且在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的进程中树立了一个优秀的典范。
他认识鸟 鸟也认识他
五月,三江源头的玉树州开始渐渐有了春的暖意,沉寂了一个漫长冬天的小草破土而出,发出了嫩芽,树枝上的叶子慢慢舒展开了,隆宝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黑颈鹤也全部迁徙归来,开始了筑巢孵蛋。
从玉树藏族自治州结古镇沿着309省道出发,穿过红土山隧道,一幅人与自然动物和谐相处的场景扑面而来,这里就是隆宝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的连片栖息地。
走进保护站,站长普布正在院子里和管护员们一起栽种树木,随后普布还要去保护区内察看黑颈鹤筑巢孵蛋的情况,并详细记录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
“黑颈鹤基本上已经全部迁徙回来了,我们每天都会做详细的记录,目前筑巢的黑颈鹤已经有30多对。”普布说。
今年56岁的普布已经在隆宝湖国家级自保护区守护黑颈鹤近30年了,30年来,普布见证了黑颈鹤数量从建站时的22只增加到目前的216只,斑头雁从百余只增加到上万只。
30年的守望,终日与鸟为伴,是孤独寂寞的,但是普布耐得住这份寂寞,在享受这份寂寞的同时,普布也学到了很多。有目的的积累是最好的学习,普布从最初的目不识鸟,到现在已经是鸟类的“土专家”。记得刚到保护站时,他不认识鸟,鸟也不认识他。现在,隆宝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14目28科61种鸟类,普布几乎全部都能叫上名字,还熟知这些鸟类的迁徙路线、生活习性。现在普布认识每一种鸟,鸟也认识普布,这些鸟类成为了陪伴普布的好伙伴,普布也成了这些鸟的“守护神”。
“随着国家对生态环保投入力度的增加,我们招聘了沿湖附近的10名管护员,每人负责两个点的日常巡护,去年通电后,还安装了红外线探头,晚上就不用再像以前一样打着手电筒找偷鸟蛋的人了,我们保护黑颈鹤也轻松了许多。”普布望着碧水青山的隆宝湖说。
其实,普布一样的仙鹤“守护神”还有许多。管护员罗松坦克从建站开始就自发保护鸟类,那时候每年拿着280元的工资,虽然拿着这么少的钱,但是在保护鸟类上从来没有含糊过,看到有偷鸟蛋的他会制止,看到流浪狗跑进保护区叼鸟蛋,他会驱赶,看到受伤的鸟罗松坦克会带回家喂养,伤养好后放归大自然。
“我喜欢鸟,隆宝湖的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保护好鸟类,就像保护了自己的子女一样,有一种自豪感,即便是将来我走不动了,守护不了鸟,我也会让我的子女将保护鸟的这个传统一直延续下去。”罗松坦克说。
从普布到罗松坦克,隆宝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的牧民已经将保护黑颈鹤、保护鸟类当成是生活中的自觉行动,他们每个人都是黑颈鹤的“守护神”。
那条正在变美的河
早晨7点,属于夏日的光芒已铺洒开来。白沈沟河波光粼粼穿过海东市平安区,为这里增添了一缕江南的秀美。
白沈沟河长35.5公里,是湟水流域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古城和沙沟乡的南部。
“从2007年开始,我们对白沈沟河进行包括卫生整治在内的河道治理工程,改善水生态环境,到2013年,共争取投资近6900万,实施包括河岸清理、修筑防洪堤、河道疏浚等在内的生态防洪项目。”平安区水务局办公室主任崔建乐介绍道。
2010年开始,平安区水务局水政水资源办公室主任胡瑾川和同事每天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巡查白沈沟河。
雇请挖掘机等机械来处理河岸边倾倒的建筑垃圾,但是河里的生活垃圾就不是那么轻易能处理的了。
在白沈沟河的沈家村段、杨家桥段等地,记者看到十多个人拿着钳子、红色垃圾袋、耙子等用具穿梭在白沈沟河道里清理垃圾,这样的小分队一共有三支。
“今年四月我们对白沈沟河道清理了一次垃圾,这几天再继续清理。”正在沈家村段的河道清理垃圾的张德功说。每天早上7点半,四十多个人分赴白沈沟河各段清理垃圾,他们大部分是古城回族乡等附近乡镇的村民,由于离家较远,只能在背包里备好自己中午的吃食。吃完简单的中午饭,又投身到白沈沟河道的清理工作中。
5月13日,天空飘起了雨,白沈沟河杨家桥段清理垃圾的小分队正桥底下清理垃圾。“这一段主要是生活垃圾,清理起来比较琐碎一点。”古城回族乡古城村的张起德边说边挖坑把一些能分解的垃圾掩埋起来。
为进一步改善白沈沟河的生态环境,2007年,平安区政府投资建设了包括草坪、花灌木、运动场地及小游园在内的2150平方米白沈沟河文化长廊,并铺设了人行道,安装雕塑、汉白玉栏杆等项目。这些项目的建设,使白沈沟河成了平安老百姓休憩的好去处。
目前平安区全区河道清理工作正在有序展开,河道水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基本达到河面无漂浮物、河中无障碍物,河岸无垃圾的保洁要求,河岸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处置,河道及水源地的水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维护。今年,平安区将继续申请实施河道生态防洪项目。
保护草原是头等大事
4月,百花齐放、绿树成荫的时节。然而,地处青南的达日县依然雪花飘飘、寒风凛冽。
达日县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南部,巴颜喀拉山自西北向东南延伸贯穿境内。山脉连绵,沟谷交错,黄河流经境北340余公里,有大小河流70余条,是三江源自然生态保护治理地区之一。
4月23日上午,在达日县农牧局院子里有一位皮肤黝黑、穿着黑棉袄的中年男子正在准备出行。他是县草原站站长罗日盖。见面握手后,他就是简单的一句:“今天我们去草原拉网围栏。”记者也跟随罗日盖一行踏上去往草原的路。天气很冷,鹅毛般的雪花飞扬在茫茫草原。
走进吉迈镇黄河岸边,青山绿水,浓郁民族特色的建筑让人一下子变得心旷神怡。河岸,一群牧民正在清理河道垃圾。
“以前这里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杂草丛生,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通行条件很差。”
“环境卫生整治把堆积多年的河道垃圾清理干净了,我们再也不受苍蝇、老鼠的困扰了。”
牧民们七嘴八舌地围着记者说。
前年开始,达日县实施环境卫生整治、垃圾清理、水源地保护等工程,通过几年的努力,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尤其是农牧民的生态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三江源生态保护政策,让草原变绿了,老老少少都有活干。你看,今天牧民们自发来到这里清理河道,随后大家还帮忙我们去草原拉网围栏。他们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变着家乡的面貌,相信牧民的未来一定会更美好。”站长罗日盖感叹道。据了解,目前,这个纯畜牧业县种植人工草地近16.7万多公顷,草原灭鼠100万多公顷,开展草原网围栏建设的牧民达到6000多户。
保护环境已经成为所有农牧民的头等大事。近年来达日县努力将生态理念融入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通过“绿色生态保护战”,实施道路硬化、河道治理等工程,为县城和各个乡镇都配备了垃圾箱,并建立垃圾回收填埋点,安装了太阳能路灯。他们渴望的是让多彩达日“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跟随草原站罗日盖的一天,无论走在草原、河边,还是在城乡街区,记者所到之处,都能听到的对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点赞,参与环境卫生整治已经成为当地干部群众的自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