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保媒体行:湿地“精灵”的保护神

18.11.2014  18:06

  “它们这几天正在‘开会’,再过几天就要飞走了。”11月13日,生态环保媒体走进三江源核心区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时,管护员文德江措正在管理站的天台上透过望远镜监测湿地里的水鸟。

  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我省海拔约4200米的玉树藏族自治州隆宝镇草甸上一块狭长地带,东西延伸25公里,南北向宽约4公里,面积1万公顷,是我省较早建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建立的第一个以黑颈鹤及其繁殖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被誉为“黑颈鹤故乡”。

  隆宝保护区成立距今已整整30年,1986年,它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在保护区的边缘设立了一个管理站。1990年,文德江措主动申请,从教师岗位调来做鸟类和湿地保护工作,他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刚毕业时,文德江措被分配到教育岗位,可他一心就想回到家乡去保护鸟儿。“我一直想调回来保护它们,我老家是这里的,看着夏天鸟儿下蛋的时候,老乡们把鸟蛋全拿完了,心里挺着急的。我调回这里时,怎么个保护法心里早已有了谱。

  当地林业部门听了文德江措的护鸟办法,就将他调来了隆宝保护站。“反正我就对鸟类有感情。他们问我‘你调到这里是不是真的?是真保护还是假保护呢?’我就说不相信你看着嘛!要是不保护、假保护的话,把我调回去就可以了。

  文德江措用二十多年时间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在他的看护下,隆宝保护区的鸟儿越来越多。

  隆宝自然保护区初建时,黑颈鹤种群仅有22只,全国当时的黑颈鹤种群资源量也只有1000只左右,极其珍稀。目前,这里的黑颈鹤数量已经达到216只,同时,其他水禽鸟类的数量也有所增加,其中斑头雁的种群由最初时的1000余只增加到当前的两万多只。

  “白天黑夜都要看,稍微一疏忽都不行。我到这里的第一天,鸟蛋就不见了。第二天,我就在湿地中间搭个简易帐篷,拿着望远镜白天黑夜地看着。保护措施加强以后,拿蛋的人就少了,鸟类也增加了。

  文德江措说,他每天都定时使用高倍军用望远镜观察湿地。这个“古老”的望远镜在保护区里陪伴了他二十多年。鸟儿心情好时也会唱歌、跳舞,连走路姿势都透露着愉快,要是鸟儿没精神,就说明它病了……说起鸟儿,他滔滔不绝。

  如果发现有生病或受伤的鸟,文德江措会将它们带回保护站,请来兽医为它们医治。除了每天的定点检视之外,每个月他还会开着车,带上望远镜,环绕湿地清点各种鸟类的数量。

  每年的夏季是文德江措最忙的时候,那时候的鸟儿集中在湿地里产蛋和孵化雏鸟,也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时候。那几个月里他就在湿地中间搭个简易帐篷,每天晚上守护在它们身边,既防止当地人偷鸟蛋,也能避免狐狸、狼等动物的袭击。

  趁着冬季不太忙,文德江措也会到周边牧民家中宣传生态环保知识。如今,隆宝湿地上的鸟类数量与种类越来越多,当地百姓爱护鸟类、保护鸟类、维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也有了明显提高。这都是文德江措二十年来工作的成果。他说,近几年的保护工作已经轻松多了,因为人类伤害鸟类的事件已大大减少。

  “牧民们现在明白了,开始保护这里的鸟儿,我们的工作比原来轻松多了。

  “我们这个地方的定位就是保护好生态。现在国家启动了三江源生态保护的二期工程,还投资那么多钱,我们没理由不保护好自己的家园。

  今年已经56岁的文德江措是这个保护站里工作时间最长的人,长期在湿地生活让他患上了关节炎,他说,现在自己的岁数大了,也该退休了,身体一年不如一年。但每当他从望远镜中发现湿地里成群的鸟儿时,依然会露出幸福的笑容。

  初冬时分,湿地里鸟儿大部分已经迁徙到南方,但还有成群的水鸟在嬉戏。“每当它们要迁徙时,都会聚在一起‘开会’,再过几天,这些也要飞走了。”文德江措说。

  他扛着望远镜走在隆宝湿地的湖畔,默默守护和陪伴着他心爱的鸟儿,盼着它们迁徙时一路顺风。

省委召开常委会会议 王建军主持
  5月10日,省委召开常委会会议,水利厅
12.68亿元财政资金支持全省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我省集中力量推进一批全局性、战略性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近日省财政厅下达资金12.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