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保媒体行:隆宝滩上爱鸟人
(本网记者 崔永焘 摄影报道) 隆宝,藏语意为“有鱼和鸟的地方”。隆宝滩更是全国第一个以保护黑颈鹤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被国内外鸟类专家称为“黑颈鹤之乡”。藏族汉子文德江措像保护自己的孩子一样,把无尽的爱恋撒向这些可爱的精灵。
文德江措和他的助手在观测鸟类活动。崔永焘/摄
隆宝滩上自由飞翔的鸟儿。崔永焘/摄
美丽的隆宝滩湿地。崔永焘/摄
隆宝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近万公顷,这里生活着包括黑颈鹤、斑头雁、白尾海雕等60多种珍稀鸟类。黑颈鹤,这种世界上唯一生长、繁殖在高原的鹤又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之为“充充”。1990年,本来是人民教师的文德江措主动请缨,要求到这里保护鸟儿,从那时候起他在保护区一直工作到现在。
“鸟儿多了,水面大了。”说起隆宝滩的变化和他最喜爱的鸟儿,文德江措满脸都是喜悦。二十多年的风霜雨雪不仅没有打垮这个黑黑的康巴汉子,而且让他看上去平添三分帅气。一架结实的军用望远镜,一双粗笨的防水鞋和一个简单的背包就是文德江措的三件宝贝了。尽管上级又给他配发了新的装备,可是他仍然喜欢“老朋友”,用起来顺手,这么多年都有感情了。
冬日的隆宝滩,如若没有风就是一个宁静的湖泊,那些还没有来得及迁徙的鸟儿在这里嬉戏、觅食。与天热的时候相比,文德江措轻松多了。可他并不会闲着,到湖边巡护,时而用望远镜观察湖心停驻的鸟儿,并不时用小本子记录,时而砸开冰面把风吹进湖里的塑料垃圾捡出来。高原的阳光,明媚而热烈,大风像个没影儿的鬼,忽然就吹了过来,寒彻刺骨。文德江措见惯了这样的风,不为所动,依然迈着坚实的步子在湖边走着。
结束了巡护工作,文德江措又走进了周边牧户的家里,聊聊家常,说说鸟儿。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一些人常常偷盗鸟蛋,呵护鸟儿的文德江措没少挨过飞过来的石头。每到鸟儿繁殖季节,文德江措就紧紧的与隆宝湖、鸟儿拴在了一起。白天,是繁重的巡护和统计、记录。晚上,他就把简易帐篷扎在湖心,像个警惕的哨兵,守护着鸟儿、鸟蛋。防人偷蛋、防狐狸和狼偷蛋、偷“小鸡”(文德江措亲切把所有的雏鸟称为小鸡)。
经过多年的努力,偷蛋的少了。文德江措说,偶尔有个偷蛋的,基本上就是一些本地的年轻人。因为要去往湖心,必须要经过层层沼泽,不熟悉情况的外地人很快就会陷进去,吓得大喊救命。至于本地人,年纪大的是多半存有呵护之心,不会去做偷蛋这种事情的,偶尔有个动歪脑筋的,大家一照面,他羞都羞死了;上学的孩子们因为比较听老师的话,接受的爱鸟教育比较多,也不会去偷蛋。但是,二十出头的“熊孩子”破坏力还是特别强。有次,文德江措听到动静,手电照了过去,几个熊孩子的身影便闪在夜幕中。地下是几十枚没有带走的鸟蛋和一小堆鸡蛋大小的石头……要是石头飞过来,文德江措的脑袋估计就开花了。还好,邪不压正,“他们知道自己没干好事儿,理亏!当然就逃跑了嘛!”
文德江措和同事们的心血没有白费。夏季,在隆宝滩黑颈鹤的数量已经达到两百多只,斑头雁数量现在已经超过三万只,而且来到这里的鸟类种类也越来越多,甚至从未在此出现过的牛背鹭也开始在隆宝逗留。隆宝湖和22个监测点的路,文德江措不知道走了多少遍。坚硬的湖边路和软软沼泽地留下了他的脚印,他却乐在其中。
尽管时值寒冬,仍然有许多鸟儿在隆宝湿地栖息。崔永焘/摄
鸟儿在沼泽中觅食。崔永焘/摄
文德江措说,因为常年在隆宝滩行走,许多时候,他看到的鸟儿更多,有些鸟儿甚至不害怕他。再过三年,文德江措就60岁了,他说,能与这么多可爱的精灵相互守望,挺幸福,也挺自豪。
玉树州三江源办干部扎拉说,1984年保护区成立时,黑颈鹤仅有22只,现在已经达到216只。斑头雁种群由最初的千余只增加到了现在的3万余只。随着三江源生态保护项目的实施,周边群众对隆宝滩生态保护意识日益提高,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隆宝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仅成为鸟儿栖息的乐园,也引来了国内外鸟类学者喜悦和关注的目光。
飞翔的鸟儿。崔永焘/摄
蓝天像海洋,快乐任徜徉。崔永焘/摄
隆宝滩上空的斑头雁群。崔永焘/摄
斑头雁和赤麻鸭在隆宝滩湿地和睦相处。崔永焘/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