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密码” ——河南县推进“四个转变”样本调查

05.05.2017  11:54

   编者按

   省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体会议提出的“四个转变”新思路强调,要努力实现“从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转变”,这一转变,核心在于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生产的关系,目的在于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

  贯彻这一思路,该如何“转变”,“转变”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深入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就推进“保护生态、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举措、经验、思路进行调查,以期通过河南县的“三大举措”“三大经验”“三大思路”,探索实现“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转变之路”。

  3月3日,在2017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本报记者拍摄的报道河南县加强环境保护的新闻图片《河南:拒绝“白色污染”打造最美生态草原》在一版头题见报后,引起我省代表委员和干部群众的强烈共鸣。

  “亚洲第一”,“青海最美”!

  人们毫不吝啬地用“第一”“最美”这样的词汇来形容这个位于九曲黄河第一弯南端的蒙古族自治县。

  究竟是什么让“河曲草原”成为全国面积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成为青海省生态保护最好的草原之一?究竟是什么让河南县在“努力实现从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转变”的生动实践中一路前行、一路收获?

  初春,带着问题,记者深入河南县进行采访调查。

   灭鼠、“治白”、“有机”,河南“三大举措”造就了青海生态保护最好的草原——

   保护生态是前提

  河南,是全省惟一的蒙古族自治县,俗称“河南蒙旗”,这里的大片沃野被统称为河曲草原,是全国面积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

  初春,行走在广袤的河曲草原,远处是连绵不断的雪山,身旁是潺潺流淌的河水,草原虽未泛绿,但我们已能真切地感受到身边弥漫着的春天的气息,感受到草原上牧草的肥美以及背后的艰辛。

  半个世纪前,这里鼠害面积曾一度占全县可利用草场的51.87%,是青海草原鼠害最严重地区之一,有群众夸张地说,“那时候,河南县的草原上老鼠泛滥,把整个山都吃空了。”

  在尕布龙的带领下,河南县大规模开展灭鼠活动,河曲草原生态渐渐恢复,到上世纪90年代初,被农业部评为全国无地表鼠县的称号。

  如果说,河南县成就了时代楷模尕布龙,那么尕布龙带给河南县人民的,则是亲近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

  每年冬春两季,尤其大雪纷飞的日子,广袤的河曲草原上,随处能看见这样的画面:乡镇村社的牧民群众,或政府组织,或自发行动,步入黑土滩,展开“灭鼠战役”。

  河南县草原综合专业队队长马戈亮说:“我们始终把防鼠灭鼠作为保护草场植被的重要举措,紧抓不放,防鼠灭鼠、恢复草场、保护生态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优干宁镇南旗村夏季草场山大沟深,很多地方无路,尤其下雪时,踩着10多厘米厚的积雪,放灭鼠饵料是常有的事。

  马戈亮记忆犹新:“牧民都知道只有雪天才是灭鼠的好时机,在南旗村已故村党支部书记阿什加的带领下,大家带着药饵走进大山深处。当时50多岁的阿什加是灭鼠队伍中年龄最长者。从早晨一直坚持到下午收工,短短几公里的路,阿什加摔了十几跤,第二天照样继续进行。”

  阿什加无疑是无数个河南群众积极参与灭鼠工作的典型代表。

  曾有草原专家说,如果在100公里范围内找到一个老鼠就有奖励,然而这一奖励却未曾兑现,因为实在找不到老鼠。这在当时成为佳话。

  如今,在优干宁镇,让人感到惊奇的是,草原上几乎看不到小山包似的鼠洞,就连别处常见的塑料袋也难以见到。

  洁净的县城,所有的食品和蔬菜超市,进出的人都拿着一个编织袋。几年前,政府倡导杜绝白色污染、打造有机基地,商店不卖,群众不用,渐渐塑料袋走出了牧民群众的生活。

  然而,曾几何时,泽曲河下游几户牧民家的牛羊无故死亡,切开胃部,里面全是塑料袋。正值3月刮风季,牧民抬头仰望上空,眼前满是塑料袋,伴着风声,耳旁风吹塑料袋发出的声响窸窸窣窣。据说,这一响声起初竟也让草原上的狼感到害怕,到了后来才慢慢习惯。

  “塑料袋太‘坏’了!”当地牧民说,布满塑料袋的地方三年不长草。对于牧民来说,没草怎么生存,必须禁止使用塑料袋。一时间,在长途汽车站,能听到执法队关于使用塑料袋的温馨提示。在商场,能听到市场监管员的劝导和提醒,并鉴订目标责任书。

  组成“禁白”综合执法队,在对全县批发商持有的塑料袋进行回收、监督零售商不再出售塑料袋的同时,尝试寻找塑料袋的替代品,从最初在极少的财政收入中拿出1万元到2万元订购环保纸袋,到各超市、商铺等地进行免费发放,再到目前群众习惯于环保、可循环的布袋子、编织袋。

  “禁白”已成全县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2004年,河南县出台《自治条例》,禁止销售、提供、使用塑料袋,向“白色污染”宣战。2016年6月,《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出台。

  在全省率先实行白色污染治理,有了这一先决条件,河南县在探讨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中,如何让畜牧业产值最大化、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利益,成为历届党委政府的头等大事。

  陪同采访的河南县有机畜牧业开发中心主任张鹏飞说,“过度放牧、草场退化、鼠害严重、群众收入下降,有机畜牧业让我们找到了出路。集中养畜、草场划片、能人放牧……我们希望让有机畜牧业更加‘有机’,它不仅仅是群众收入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减少生态压力,解放劳动力,让更多牧民转入二产、三产,实现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

  3月22日,阿赛公路23公里处,白雪皑皑的“雪多”山脚下,成群的牦牛悠闲地觅食。眼前,赛尔龙乡兰龙村生态有机畜牧业专业合作社11栋畜棚一字排开,万余头牦牛分散在附近的草场上。

  “右边这头牛5万元都不卖,这可是去年全县牦牛公牛评比冠军。”看着眼前成群的雪多牦牛,兰龙村党支部书记、合作社负责人常爱满脸幸福。

  常爱笑着说:“全县最好的牛在这里。全村126户447人,去年合作社收入70万元,分红达35万元,家家户户受益,我家年收入足足超过10万元。”

  合作社除了培育优质牦牛,很大一部分收入来自合作社成立的肉食品加工厂,经过精细加工分类后的牦牛肉每千克能卖到360元至400元,且供不应求。

  卓玛才让是青海聚能瀞度饮料股份有限公司化验员,对于祖辈以放牧为生的卓玛才让来说,有一份稳定且收入可观的“技术活”实属不易。而位于三江源瀞度水源保护区的青海聚能瀞度饮料股份有限公司,已是周边农牧户放下牛鞭,转变传统放牧生活的一片“新天地”。

  转变之间谋发展,转变之间创造新生活。

  转型之路打破了农牧区群众原来单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可以看出,在机遇与政策当前的今日,正有许许多多的“卓玛才让”走出牧区,转身从事更为高端的生态畜牧业、转身变为更为多元化产业的领路人。

   一个思路、一个共识、一致行动,“三大经验”昭示着提高生态建设就是提高竞争力的理念从未改变——

   发展生产是基础

  态度决定高度,思路决定出路。

  作为三江源生态保护核心区域,河南县生态保护与建设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责任与使命更加艰巨,保护生态仍然是这里面向未来的战略抉择。但作为纯牧业地区,河南县也需要加快发展,发展是解决这个贫困牧区一切问题的关键,绝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为此,河南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在全面落实“生态保护优先理念”的前提下,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民生改善的各项工作当中,努力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双赢”目标。

  实现从应急式保护向持续性保护转变,从单一生态保护目标向生态好转、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综合目标升级——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换了一届又一届,但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以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生态建设就是提高竞争力的思路理念,从未改变。

  一条思路从清晰蓝图到创新实践,只有在全县上下凝聚起广泛的共识,才能形成统一行动,结出丰硕成果。也只有在正确思路的引领下,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路子才会越走越宽广、步伐越迈越坚实。

  “治白”“护绿”双管齐下,河曲草原山更青、水更绿,天河之南正在加速绿起来、富起来、美起来!

  十二年“治白”坚守,成绩斐然,来之不易。这一切得益于河南县历届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引导;得益于县、乡、村各级干部的勇于担当、敢于奉献;得益于全县各族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持之以恒。

  多年来,各族干部群众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任务,以发展特色高效畜牧业为主线,以生态文明建设带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做到会吃生态饭、会做生态文章,努力实现生态和经济“双赢”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思路、共识是一切行动的先导。

  从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转变,这一发展思路来自于青海各地的具体实践,也指明了未来青海发展方式的转变方向。而这一重大任务在河南县近几年的蓬勃发展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个习惯——十二年坚持推行“白色污染”治理巩固策略,禁用塑料袋已成为全县各族群众的自觉行动,达到了全县范围无“白色污染”的效果。

  一部条例——《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为依法治理生态提供了法律依据。

  一个示范——“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理念,持续推进有机畜牧业发展,打响打亮“亚洲一流、青海最美”生态草原金名片。

  习惯、法规、示范……于今天,就是河南县用生态环保成就有机产业的日益发展,就是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发展有机畜牧业的信心和决心。

  “从保护生态,治理生态,到调整结构,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增加牧民收入。这一思路的变化,促使河南县最终决定发展有机畜牧业。”

  张鹏飞说:“如果说0.67公顷草场载畜量只有10只羊,现在既要减畜又要增收?怎么办?只有通过整合合作社、打造有机畜牧业产业园,改变传统农牧生产方式,实现减畜;通过精深加工,增加附加值,同时结合内地需要,走高端市场,以一只羊的价值体现5只羊的价值,实现畜牧业向生态生产生活的良性循环发展转变。”

  这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角色转变,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草原上走出来,由养牛羊为生,到捡垃圾、灭鼠为生,从利用草原,到保护草原、治理草原,再到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蒙旗儿女的生产生活正因最美草原而华丽“蝶变”。

  这一转变,需要统筹推进,围绕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现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这一转变,需要常抓不懈,践行生态保护优先理念,不断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扎实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建立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加强污染防治和减排工作,实现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这一转变,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和信息化手段,提高生产力发展与生态建设的联动效应。

  这一转变,需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渗透到农牧民日常生产生活全过程,进一步农牧民生活方式,持续提高农牧民收入水平,形成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互动互促的良好局面。实现从单纯的种植、养殖和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转变。

  “河南县这些年的发展,印证了这一论断的实践性、指导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天河之南的发展实践上升成了全省发展的工作思路,深感振奋。”今年全省“两会”新闻发布会上,河南县委书记韩华欣慰地说。

   发展绿色、培育特色、全民共享,“三大思路”实现牧民增收与生态良性循环双促双赢——

   改善生活是目的

  一年12个月,9个月处于寒冬,如何打破瓶颈,实现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作为畜牧业大县,又是全国最早的有机畜牧业示范县,有机畜牧业如何提升改造?如何在保证一产的同时,引领、扶持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守着广袤无垠的草原,无论是要绿水青山,还是要金山银山,必须着力于生态环保,实现绿色发展,找准可行的现实路径,找准发力的切入点。在河南县“十三五”规划中、政府工作报告中、县委书记韩华的介绍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河南县的践行“四个转变”的思路结合实践、清晰可循、符合民心,简言之,有十二个字、三个方面——发展绿色、培育特色、全民共享。

  在河南县,发展绿色就是要继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着力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全力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打造县域内无垃圾示范县,着力建设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力争到2020年将全县39个行政村全部建成生态文明小康村,颁布实施《河南县创建全区域内无垃圾示范县实施意见》,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美丽河南、生态河南建设。

  就是要大力推进生态生产生活联动。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把生态文明渗透到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全过程,把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建立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改善基础上,提高生产力发展与生态建设的联动效应,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探索走出一条河南绿色崛起之路。

  在河南县,培育特色就是要扩大特色农牧业品牌影响力。按照国家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规划,拓宽牧民增收渠道的要求,重点建设具有发展优势的产业链项目。以坚持特色、推出新品、做大规模、打造精品的思路,结合实际,不断推出新产品,确保品牌效应,实现品牌效益向经济效益的转化,促进特色品牌产业向集群化、规模化发展,提升全县特色产业品牌市场占有份额。

  就是要持续推进有机畜牧业发展。按照“生态、有机、高端”生产示范基地的定位,实现有机畜牧业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打响有机健康牌。加大黄蘑菇、人参果等有机食品、土特产品及手工制品等其它产品开发力度,积极投入市场运作。

  在河南县,全民共享就是要不断加强和改善民生,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更强幸福感。努力将循环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等理念融进城镇建设当中,不断推进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结合“多规合一”试点工作,从规划层面解决城市“摊大饼”式发展。以发展旅游型、生态型、文化型精品城镇为导向,不断提升城市品位,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向城镇全体居民、牧区村社居民覆盖和延伸。

  就是要举办国际诗歌圆桌会议、那达慕盛会等活动,助推旅游业发展,促进并带动牧民进城转移就业,减轻人畜对草场的压力,为草原生态保护和恢复创造良好环境。

  穷则思,思则变,变则通。“十三五”期间将发展壮大有机产业、生态饮用水产业、文化旅游业,在推进县域经济确保增速不减的前提下,实现向生态环保型、循环利用型、低耗高效性提升,牧民增收与生态良性循环双促双赢。

  力争将河南县打造成为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核心区、三江源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示范区、生态保护治理示范区、精准扶贫产业科学发展示范区,成为带动青南和甘肃、四川周边牧区优质、安全、高效草地有机畜牧业建设的核心有机产业链;达到促进畜牧业由传统粗放型向现代集约型转变,实现辐射地带牧业增效、牧民增收、牧区共同发展和促进草地生态保护的目标。

  在尝到了合作社改制的“甜头”后,兰龙村党支部书记、合作社负责人常爱说:“以前是纯粹放牧,一家至少要有一人,现在解放出来了很多劳动力,可以干些别的。观念改变了,挣钱的渠道多了,我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在小康路上更有信心了。我们期待合作社股份制改革,实现全村全部资产入股,生态文明小康村指日可待。”

  作为三江源核心区,甘青川三省协同发展区域,青海省“三规合一”试点区,以及正在争取国家发改委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试点县……如今,占地120公顷的有机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里,阿咪雪酸奶为主的乳制品加工、有机肥料加工企业、大学生创业园、蒙藏药研发中心……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发展中。

  我们期待着,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的牧民将从草原上解放出来,走进企业厂房,从事二、三产业,转型成为新型牧民。我们更期待着,通过发展绿色、培育特色、全民共享,河南县一定能再接再厉,早日实现从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转变。(林玟均 宋明慧)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
省政协“委员讲堂”开讲
  按照党史学习教育计划和《2021年省政协理论学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