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观察:“绿水青山” 筑牢柴达木 生态屏障

29.06.2017  17:11

  干旱缺水、瀚海戈壁上的柴达木盆地,既是我省资源丰富的“聚宝盆”同时也负担着在广阔的西部筑牢筑实生态屏障的重任。

  在一块曾经黄沙肆孽、绿色“贵如油”的大漠戈壁上,描绘出“绿水青山”的锦绣,是面对挑战呈现的勇敢和毅力,奉献的是智慧和心血。

   护湿地,大漠之上现“明眸”

  盛夏时节,徜徉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的大街小巷,呼吸的都是清新的芬芳。这芬芳源于德令哈市多年对绿色的执着追求,源自德令哈市确立的生态立市战略。德令哈作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决策群体将发展城市生态体系与城市长远发展有机结合,以保证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具有持续发展为动力。在把德令哈打造成为绿色聚宝盆的同时努力提升城市品位,充分利用巴音河穿城而过的独特优势,打造出了“青山护城、秀水穿城、循环绿色、生态良好、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柴达木新城。

  巴音河是德令哈的母亲河,他们自2007年起开始对巴音河进行综合治理,修建防洪堤、橡胶坝,进行河道防渗,实行两岸绿化美化……经过数年的河道治理,昔日充斥脏乱的巴音河,如今在花岗岩栏杆、两岸林带景观的绵延簇拥下,摇身一变成为城市的景区点。巴音河核心景观带的形成,对整座城市产生了辐射和带动效应。在河道整治的基础上,德令哈市极力推进荒漠化土地治理,扩大绿洲、湿地等生态屏障面积,使重点生态屏障保护和建设初见成效。

  夏日的可鲁克湖,在连绵不尽的芦苇和芨芨草的环抱中,波光映着蓝天,水鸟点水逐嬉……这处美不胜收的湖光山色,是可鲁克和托素湖湿地保护区的一个缩影。曾经可鲁克和托素湖这两滴“情人的眼泪”,因生态环境下滑,水岸线出现下落,野生动植物濒危。自从在这里实施了生态保护区工程,两滴“情人的眼泪”才重现异彩。

  2013年,可鲁克湖从全国参报的43个水质优良湖泊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国家15个重点生态支持湖泊范围,这意味着德令哈市20%的重要湿地纳入保护区管理范畴。争取到生态保护专项资金4.3亿元,以项目实施提高湖泊流域林草覆盖率,保护天然湖滨岸线达到全湖岸线的95%以上,使工业企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100%,污水处理率达到80%,建制镇污水处理率达60%,畜禽规模化养殖率及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5%,这才有了可鲁克湖水质保持在2类以内的斐然佳绩。无疑,这是海西州把“生态保护优先”作为发展之要,以“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作为破题延篇带来的成果。

   降“黄龙”,人进沙退秀家园

  有数据显示,海西州沙漠化土地总面积0.095亿公顷,其中流沙地133.6万公顷,半固定沙地102.2万公顷,固定沙地72.6万公顷,戈壁滩411万公顷,风蚀残丘169万公顷,潜在沙漠化土地60.7万公顷。

  信念和力量在改变自然显现出神奇。

  一抹抹绿色的人造林就是答案。“十二五”期间,海西州争取各类林业建设投资15亿元,完成营造林任务11万公顷,湿地保护8.62万公顷,中幼林抚育0.34万公顷,国家重点公益林保护面积122.2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5%。柴达木梭梭林、格尔木胡杨林、可鲁克托素湖、诺木洪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携手乌兰县哈里哈图国家森林公园向外辐射,将45万公顷的土地揽于“怀抱”之中保护起来。乌图美仁等3个重点封禁保护区,将88.2万公顷的区域划了进来,在休养生息中,孕育出彰显生态活力的未来“海西风景”。

  海西州加快实施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天然草原退牧还草、青海湖流域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游牧民定居工程饲草基地、草原鼠虫害防治等项目,共完成沙化草地治理80.2万公顷、黑土滩治理0.2万公顷、草原毒杂草治理10.7万公顷、补播改良退化草地1.3万公顷,建成禁牧围栏17.36万公顷。在向荒漠戈壁的挑战中,见证着海西举全州之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信念。

  较传统理念,海西州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开展柴达木地区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推进荒漠化沙漠化治理、盐碱化土壤治理、湿地保护和水资源科学利用、草原和天然林保护、矿山整治修复、重要交通沿线周边环境保护与治理、野生动植物保护等重点工程,大力发展枸杞、沙棘种植等生态产业,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实施大气、水域、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加大废气、废水、废渣整治力度。

  在推进保护与发展并重的道路上海西既保护了“绿水青山”,又赢得了“金山银山”。

   换理念,生态为发展护航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海西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牢固树立起生态保护优先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环境整治的协调发展,让海西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以生态文明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启动零排放国家级清洁能源示范基地建设,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全力做好资源的合理有序开发利用。海西州依托资源优势,立足区域实际,不断调整和完善新能源产业发展思路,全州新能源产业正在朝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趋势发展。海西地区新能源装机突破400万千瓦,“十三五”期间规划新增新能源装机容量13.5吉瓦,形成装备制造、发电、送出、实证、应用等为一体的产业链体系,将打造全国光热发电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建成国家清洁能源示范基地。 新能源成为绿色发展的强力支撑。大规模发展光热发电产业,与光伏发电、风电共同组成清洁能源发电系统,推动了风电光伏发电的发展,提高了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如今,海西发展清洁能源支持体系基本建立,逐步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的社会效益正逐步显现,空气、水气、天气质量进一步提升。

  海西在发展过程中注重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算好“绿色账”,走好“绿色路”,坚持守住生态环境底线和红线。宁愿发展慢一点,也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坚定不移地走绿色低碳集约发展之路,积极培育和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有利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

  如今,生态文明理念正在不断地融入到海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加快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共生共赢,生态“红利”不断升级。随着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顺利实施,美好的愿景正在变成现实,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群众的生活环境更加宜居幸福。(刘法营 程宦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