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生态产业强势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的新思路。作为“中华水塔”和生态地位十分重要的青海省,确立“以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来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这一面向未来的战略抉择,视生态环境为生态资源优势和优质生态产品,并通过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引导,使之逐步成为转变生产方式、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之一,这无疑是一场涉及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体制机制的自我革命。经过多年艰苦探索,我省不仅走出了一条遵循自然规律、符合省情特点的生态保护之路,而且在保护独有生态资源的同时努力让其转化为生态产业发展动力。
首先,遵循生态产业发展规律,科学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生态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内涵中基础而重要的内容,体现积极性、主动性和根本性,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是发挥青海生态资源优势的有效途径。因此,全省上下要不断强化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从实际出发,突出比较优势,切实遵循生态产业发展规律,统筹兼顾,在实际工作中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发展,杜绝简单粗放、盲目开发;要重视生态资源的循环利用,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要加快推进生态产业基地建设,找到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生态产业强势的方式方法,避免重复开发和资源浪费,注重差异化发展,促进绿色、低炭发展。
其次,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实现生态资源向生态资本转变。生态资本的实质是能带来新价值的生态价值积累,其价值增值的途径是生态资源经过优化配置后形成能够满足市场消费需求的生态产品。要积极探索运用市场机制保护全省生态环境,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和现有生产基础,因地制宜,满足消费市场优化升级要求。特别是三江源地区,一方面要以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和发展生态型非农产业为着力点,发展生态畜牧业、特色种养业、生态旅游业和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业;另一方面,要靠市场机制挖掘三江源生态产品的经济价值,并释放其生态价值和精神文化价值。如果用生态产品的思路重新审视“生态补偿机制”,我们会发现对三江源的生态补偿其实是一种“购买行为”,即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和个人应对一直以来免费使用的三江源地区生产的生态产品进行市场化购买。
再次,完善产业发展机制,促进生态资源优势向生态产业优势转变。青海是我国生态资源富集地区,独特的高原气候和生态环境,为发展生态农牧业提供了天然条件。把丰富的生态资源开发好、配置好、利用好,并转化为生态产业发展优势,是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路径。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是生态资源创造价值、造福社会的必由之路。不断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大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推进力度。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全面启动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试点工作,争取扩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域实施范围,开展重点功能区生态效益补偿试点。正在实施的三江源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已经开始关注生态系统的整体性问题,在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中已明确提出了要发挥好农牧民生态保护的主体作用。
青海正在兴起的高原生态产业主要包括:一是集生态保护、旅游发展和农牧民增收为一体又相互促进的高原生态旅游业,在使生态资源生金变银的同时,又调动了群众参与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积极性。二是高原生态手工业正步入产业化发展之路。如青海高原的藏毯、民族服饰等,因其独特的自然、古朴、粗犷的民族风格,迎合了现代人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心理诉求,正在形成集商品、文化、艺术、民生等为一体的绿色产业。三是以十大农业生态产业基地为载体的高原生态农牧业发展前景看好。四是正在开发建设的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产业。从经济体量看目前还很小,但从发展生态经济新标准看,这些正在兴起的青海高原生态产业却蕴含着传统工业经济所没有的功能和成长优势,能够融保护与发展为一体;不仅创造有形的物质财富,而且积淀无形的精神财富,能够成为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新载体。也正是这些目前小体量的绿色生态产业,恰恰适应了生态经济时代的消费市场需求。我们坚信,适应生态经济发展需要应运而生的、当下体量尚小的高原生态产业,会随着我省生态经济的强势崛起而成长壮大。(作者单位:省委党校严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