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青海:为了草原的明天更美好

26.11.2015  14:35

  青海新闻网讯

  一

  黄河在巴颜喀拉山和阿尼玛卿雪山间滔滔东流。草原、牛羊、蓝天、白云浑然一体,景色秀丽。这里就是果洛藏族自治州草原了。

  黄河在果洛境内流域达760公里,源头的扎陵湖、鄂陵湖犹如姊妹连袂、静如处子,星宿海、冬格措那湖好似宝石镶嵌、流光溢彩;阿尼玛卿岗日及冰川巍峨旖旎、雄奇壮美.......

  然而,我们行走在黄河两岸的果洛草原上,一片片牧草稀疏甚至寸草不生的黑土地也始终在我们视野中,挥之不去,这就是“黑土滩”,果洛大草原生态退化的标志性景像。

  草原“黑土滩”由来已久。据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教授马玉寿介绍说,“黑土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草原灾害。“黑土滩”形成的过程是,原生植被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毒杂草群落。同时,草皮融冻剥离,盖度降低、土壤裸露,土壤肥力不断降低,土壤养分丢失直至滋生盐渍化,土层变薄,退化为沙砾滩,继而成为当地“黑尘暴”的沙尘源。尤为严重的是,退化为黑土滩的草地上鼠洞密布,鼠类活动猖獗。据统计,三江源区的1.5亿亩退化、沙化草地中,失去生态功能的黑土滩面积就达7000多万亩。

  果洛州天然草原面积10130.6万亩,可利用面积9382.79万亩,退化面积6203.36万亩,占可利用面积的66%,其中中度以上退化草原面积高达91.4%,鼠害面积4399万亩,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46.9%。

  黑土滩犹如溃烂的疮口,在美丽的草原上蔓延,严重影响着牧民的生产和生活,成为三江源地区干部群众心头的伤痛。

  二

  大草原严重沙化、退化的严峻现实,逼迫人们主动采取恢复生态的对策。2005年举世瞩目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正式启动,由此揭开了果洛州草原生态环境建设的序幕。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核心区占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20.5%,共划分18个核心区。扎陵湖—鄂陵湖核、阿尼玛卿雪山、星星海、年保玉则、多可河、玛柯河、中铁—军功等7个核心区就在果洛州,是严格意义上的保护区域;这里生活着15万藏族牧民。

  黑土滩综合治理成为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也是难点。

  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实施后,果洛州大规模的黑土滩治理工作也随之进入高潮,各县乡村雷厉风行,纷纷亮出各自的大手笔。

  玛沁县格多村平均海拔4200米,全村有184户596口人,是一个纯藏族聚居的牧业村,全村土地面积有25.19万亩,其中黑土滩面积占到11万亩。2013年,玛沁县在格多村成立了饲草种植合作社,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饲草种植合作社不仅改善了草原生态环境,还为入股牧民增收致富开辟了一条新渠道。看到种草带来的实惠后,村民自发种草,治理黑土滩。如今格多村自发种草的牧民已经从2014年的4户发展到35户,种植牧草达3800多亩。现在这个村11万亩黑土滩,已有7万亩得到了有效治理,正逐渐汇入美丽的大草原。

  甘德县下贡麻乡黑土滩面积曾经达到草场面积的70%,而今通过草场流转的方式,由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将一家一户组织起来,实行统一种植、统一收获、统一服务,确保种植效果。一度伤痕累累的草原也出现了一片片新绿。

  索合青牧委会距离县城80公里,全牧委会有205户,918人。是下贡麻乡四个合作社之一。这个牧委会利用黑土滩,成立了索合青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燕麦饲草种植基地。合作社董事长索桑告诉记者,合作社不用投资,只要牧民参加合作社劳动。去年每家每户因此就多收入了3300元。今年燕麦饲草长势很好,估计比前年的收成翻一倍。据了解,这个合作社目前种植饲草面积达到4200亩,去年收割50万元的青干草,入社牧户由原来的80户增加到127户。

  甘德县将昔日的黑土滩变废为宝,全面启动实施饲草种植项目,依托项目扶持重点对适宜种草地区、专业合作社给予资金扶持,为全县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今年,全县共建设饲草料基地17处,种植当年生牧草1万亩,鲜草产量达到300万公斤,产值为480万元。60%的饲草进入市场销售,40%作为物资储备。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牧户还通过种植饲草人均增加纯收入1500元左右。

  经过多年研究和试验,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培育成功的新型牧草——青海草地早熟禾,对于治理三江源区黑土滩效果明显。

  省畜牧兽医科学院教授马玉寿介绍说,恢复三江源区“黑土滩”的主要措施是围栏补播,即通过选育栽培牧草新品种,有效修复草原植被,提升生态涵养功能。其中,青海草地早熟禾是当前治理黑土滩的主要草种。这种草具有发达的根茎繁殖能力,草质柔软,产量高,是高寒草甸区放牧的优质牧草,已被中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野生栽培品种”。2005年至今,三江源区已推广青海草地早熟禾100万亩以上。据测算,种植新牧草的草场,每亩一年至少能收割干草500公斤,也就是说,1亩这样的草场就能养活1只羊,而目前多数天然草原需要10至15亩草场才能养活1只羊。

    

  在采访中,果洛草原生态得到整体治理的消息令我们振奋: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实施期间果洛州累计完成投资22.47亿元,主要有沙漠化土地防治、封山育林、黑土滩治理、鼠害防治、重点沼泽湿地保护、自然保护区管护站点建设、生态移民、退牧还草等16项,其中,防治沙漠化面积36.96万亩,封山育林147.34万亩,人工补植23.77万亩,治理黑土滩160.1万亩;防治鼠害面积3719.2万亩。

  为保护草原,草原牧民做出了巨大牺牲。据了解,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实施期间,果洛州3172户14704名牧民离开了草原,完成禁牧休牧草原面积5044.96万亩,减畜229.289万羊单位。牧民是离不开草原的,然而所有人最终还是迈着坚定的脚步走了,离开了家乡,离开了难以割舍的草原。他们明白,赖以生存的草原已经疲惫衰弱,再也无力承载牛羊的践踏和养育儿女的重负了。正是由于他们顾全大局的付出,使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一期工程圆满完成,二期工程也正在顺利推进。同德县三江源移民居住区——果洛新村目前搬迁户已达到224户。据了解,这样的生态移民社区目前全州有25个。村主任彭毛说:“黄河源头在玛多,我们放弃草原搬到这里来生活就是为了保护母亲河。”牧民奋力保护和建设着绿色家园,对恢复绿色草原生态充满信心。

  今年是果洛州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的第二年,果洛州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总投资达到1.5593亿元,据悉,今年项目资金主要用于16万亩的沙漠化土地防治项目,26万亩的黑土滩治理项目,4万亩的封山育林项目,150.33万亩的草原有害生物防控项目。

    

  可以说,通过实施围栏封育、减畜禁牧、搬迁禁牧、鼠害防治等工程实施,果洛州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退化的草原得到了休养生息,项目实施区域内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监测表明,2010年黄河源区牲畜可食牧草最高产量鲜草每公顷达3571公斤,这是2006年以来产量最高的一年,较2009年增加340公斤。草原植被盖度平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其中黑土滩治理区植被盖度由治理前的20%增加到80%以上,退牧还草围栏内草地植被覆盖度达到90%。

  尤为一提的是果洛州沼泽、湖泊面积呈逐年扩大之势。据遥感监测,2007年玛多县湖泊面积大于6公顷的有157个,鄂陵湖面积由2003年578平方公里的最低点增加到2010年的677平方公里,年均增加14.14平方公里;扎陵湖面积由493平方公里增加到2010年的560平方公里,年均增加9.6平方公里,两湖共增加水域面积166平方公里。曾经有“千湖之县”之称的玛多县又开始呈现出湖泊星罗棋布、波光粼粼的美景。

  更为重要的是生态观念深入人心,草原牧民开始放下千年的牧羊鞭,通过经商、劳务输出、种植、民族手工艺、畜产品加工、参与旅游业等方式面对并踏上新的生活,从而使一度伤痕累累的草原得到休养生息。

    数字点击  

     贵南: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4.8%  

  贵南县是全国防沙重点示范县之一,全县沙漠化土地面积342万亩,占县域面积的34.2%,主要分布在木格滩及其周边地区。该县以环木格滩生态圈治理为主线,三潭两沟一流域为重点,采取“乔、灌、草结合,封、造、管并举”的治理措施,坚持年年防沙治沙,到现在投资9.32亿元,累计完成治沙132.5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6%提高到目前的14.8%,有效减缓了土地沙化速度。

   海西:新增森林植被358.17万亩  

  2010年以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每年投资1000万元资金用于林业生态建设项目,使沙化土地得到了有效治理。截至2015年,全州共完成林业生态建设总投资23.29亿元,实现新增森林植被面积358.17万亩。

   德令哈:实施30个绿化项目  

  “十二五”期间,德令哈市攻坚克难治污染,凝心聚力抓生态,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取得新成效。投资1.28亿元实施了城市绿化、三北防护林等30个绿化项目,新增林地2.38万亩,封育草原14.7万亩,防治沙漠化土地16.4万亩,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2.5%。与此同时节能减排措施有力,市污水处理厂年处理污水550万吨,完成节能改造面积1.8万平方米,万元GDP与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2.5%和4.5%。

    河南:草原植被盖度提高13个百分点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占黄南藏族自治州土地总面积的39.6%,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实施以来,河南县草原生态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植被盖度由2010年的70%提高到现在的83%,植被高度也由18厘米提高21厘米。同时,项目实施区植物种类、优良牧草所占比例及植物高度等比先前有了较大的提高。

   乌兰:林地面积达到993.5万亩  

  乌兰县通过实施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青海湖流域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和国家重点公益林生态补偿机制等林业重点工程,全县林地面积达到993.5万亩,占全县国土面积的51.1%,森林覆盖率达到16.62%,全县生态体系基本形成,生态效益逐步发挥。

    生态论坛  

   黑土滩亦要“治之有道  

   “黑土滩”,是我们青海话。仅从这个“”字上理解我们便感到其危害面积已相当厉害了,因为已经成了“”了。 

    行走在青南草原上,时常会见到一片片牧草稀疏甚至寸草不生的黑色土地,这就是黑土滩了。用专业人员的话说就是青藏高原上的高寒草甸草场因退化而形成的裸露化土地。这种被称为黑土滩的现象一旦出现,则表明这里的草场已经“身患疾病”、正在严重退化。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理,黑土滩将会像传染病一样向四周蔓延,危机周边草场。 

    据统计,三江源区的1.5亿亩退化、沙化草地中,失去生态功能的黑土滩面积就达7000多万亩。地处三江源核心地区的果洛藏族自治州草原上的黑土滩也是相当严重的。在过去几十年间,包括果洛州在内的青海牧区随着牲畜的增加以及气候因素,草场沙化、鼠害泛滥、黑土滩扩张等问题日趋严重。 

    治理黑土滩任重道远;治理黑土滩亦要“治之有道”。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治理黑土滩也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 

    治理黑土滩,首先要将退化草场围栏禁牧,然后进行大面积的灭鼠工作,采用生物毒素投饵和天敌灭鼠两种方式采取灭鼠、围栏禁牧结合的综合措施进行黑土滩治理,这是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中很有意义的科学实践之一,可以说这是我们几十年跟黑土滩打交道得到的最大的成果,为青海草原生态的长期保护和建设创建了模式,提供了依据。 

    另一个治理黑土滩的主要措施应该是围栏补播,即通过选育栽培牧草新品种,有效修复草原植被,提升生态涵养功能。据了解,今年我省黑土滩综合治理工程优选了披碱草、老芒麦、青海冷地早熟禾等适宜三江源地区栽培的优良牧草品种,并将这些品种进行了组合搭配、混播试点,选育的草种可在海拔4000米左右的地区完成整个生长期,而且这种草具有发达的根茎,繁殖能力强,草质柔软,产量高,是高寒草甸区维护生态、发展畜牧业的优质牧草。由此可见,人工种草是我省广大科技人员知难而上,依靠科技的力量和不懈的努力所采取的又一项退化治理措施。种植新牧草的草场,每亩一年至少能收割干草500公斤,也就是说,1亩这样的草场就能养活1只羊,而目前多数天然草原需要10至15亩草场才能养活1只羊,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而易见。 

    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实施后,大规模的黑土滩治理活动已经进入高潮,而科学治理黑土滩则是我们今后必须遵循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