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青海:坚决守护三江源青山绿水

16.12.2016  02:35
来源:青海日报

  

  2015年12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随后,青海省委常委会议研究部署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工作。亘古万年的三江源,迎来崭新的“国家公园”时代。

   冬日,本报两路记者不辞辛苦踏访三江源,在玛多、杂多、治多和曲麻莱等地采访基层干部和群众,聆听他们保护三江源的心声,感受他们辛勤的付出。玉树藏族自治州和果洛藏族自治州上下正大力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扎扎实实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

  曲麻莱:政府为野生动物‘埋单’

  12月9日中午,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曲麻莱管理处办公室里空荡荡,工作人员都已经下班。但是在环境资源执法局森林公安局的办公室里,秋松多杰还忙着整理档案,顾不上吃一口热饭。

  秋松多杰是曲麻莱管理处环境资源执法局森林公安局局长,他整理的这些档案是今年10月中旬到11月中旬曲麻莱县野生动物伤害家畜的案件。秋松多杰要赶在年底前将这些档案报送州、省相关部门,请求拨付资金,及时补偿给牧民群众。

  厚厚的一摞档案袋,差不多有200多个,记者随便抽出一个档案袋,里面是一沓材料,其中一张森林公安接处警登记表。

  “报警人:达吉,家庭住址:秋智乡布甫村三组,接警人:索南文毛,报警内容:10月21日早上我把牲畜赶到冬季草场东巴山后回家吃早饭,吃完饭回到草场发现一头牦牛被狼袭击致死,损失危害情况:一头6岁母牛被咬死,牧户估价损失为1万元,处警结果:救助服务。”

  档案袋里除了这些基本信息外,还有事发现场的照片、户主身份证和户口本复印件。秋松多杰告诉记者,这仅仅是一个月内,野生动物伤害家畜案件,全年的案件加起来可想而知有多少。去年,我们在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失的补偿有220万元,今年截至目前143万元。

  曲麻莱县是黄河源头第一县,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有雪豹、棕熊、黄羊等野生动物。今年,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实施,牧民群众生态环保理念提升,野生动物数量种群不断增加,出现了野生动物与家畜抢草、野生动物伤害家畜、野生动物危害牧民群众人身安全等事件。即便是这样,牧民群众无怨无悔地守护着世代居住的草原,守护者草原上的精灵。

  秋松多杰说,从去年开始,为减轻野生动物给牧民群众造成的财产损失,更好地保护野生动物,全县实施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失的补偿机制。野生动物对家畜造成伤害,根据市场价,个人承担50%,州县承担25%,省上承担25%。比如野生动物造成一头牦牛死亡,市场价是1万元,那牧民可以得到5000元的补偿。

  除了对家畜的补偿,还有对牧民造成人身伤害的。如果造成牧民受伤,从住院治疗开始承担全部医疗费用,牧民出院后还可以通过医保报销一部分,并且住院期间每天有150元的误工费。如果野生动物造成牧民死亡,死亡补偿和丧葬费,总额为当地牧民人均年收入的22倍。

  秋松多杰说,这个补偿机制的实施,让每个牧民都成了生态管护员,成了我们森林公安的“线人”。野生动物伤害家畜,向森林公安汇报获取补偿,野生动物受到伤害或死在牧民的草场上,牧民也要向森林公安报案,否则一旦自己家的牲畜受到伤害就得不到补偿。

  这项工作只是秋松多杰诸多工作中的一项,还有森林防火、草原防火、打击盗猎。说话间,巴干乡代曲村的索南文毛带着自己家牦牛被吃掉的照片找秋松多杰立案......(作者:张多钧)

  长江源:保护三江源就是保护家园

  深冬,地处长江源头第一县的治多县已是哈气成冰的季节。

  12月12日,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可可西里)园区治多管理处资源环境执法局执法大队副队长江巴西然整装待发。他要和县森林公安、国土资源、环保等部门同事组成的执法大队前往“天边的索加”。

  江巴西然以前是治多县水利局水保站站长。今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治多县按照中央及省委省政府的规划,整合了全县国土、环保、水利、农牧等部门编制、职能及执法力量,建立了权责明晰的管理体制,并迅速投入生态保护的实践。

  治多,长江源头第一县,可可西里坐落于此。这里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生态地位无可比拟,尤其是索加乡,深受环保卫士杰桑·索南达杰的影响,形成了牧民人人懂环保、人人爱护生态环境、人人保护野生动物的保护模式,并建立了索加乡大小71个保护区域。

  江巴西然此行有两个目的,检查224省级道路施工承包商施工许可,验收索加乡公共饮水安全工程,向索加乡牧民群众宣传环保。

  从治多县城出发,我们边走边聊。“明年开始,要动工实施多彩乡到索加乡的224省道,其中有6个标段,各标段的施工项目部都已经入驻。我们这次下去要检查施工方生产垃圾处理及水土保持方案,还要向他们宣传生态环保理念。”江巴西然介绍道。

  两小时后,我们的车驶入多彩乡境内,第一个标段的项目部映入眼帘。项目部工人正在用彩钢搭建宿舍,江巴西然和项目部负责人说道,“你们修路的建筑垃圾多,要统一收集,统一处理,不能修完路后满草原都是垃圾。修路的时候,不要影响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我们的牧民群众会监督你们,你们也要树立生态施工的理念。”

  随后,江巴西然和同事们检查了施工许可和水土保持方案,叮嘱项目部负责人尽快到管理处备案。一路走,一路执法检查,对存在问题的项目部督促改善。

  今年,治多县结合精准扶贫,投资480万元实施了公共饮水安全提升工程,在索加乡君曲村和当曲村人口居住密集的区域打了84眼机井,每个井深在35米到45米之间。

  江巴西然告诉记者,机井建设中,牧户既是业主也是监理,他们在监督工程质量的同时,还会监督施工方是否破坏了生态环境,我们这次不仅是执法,还要进行宣讲,我们会向牧民宣传水资源的重要性,号召牧民保护好水源地。

  前往索加的路一路颠簸,车辆也是走走停停。每每看到牧户,江巴西然都会和牧民们打招呼:你们的生产生活垃圾不要随便扔,更不要扔到河道里,草原和河流是我们牧民生存的命根子,我们要呵护好源头。你们的垃圾可以放在路旁的垃圾集中点,我们的车辆来往时会统一拉到县城垃圾处理厂处理。

  对于一般人来说,走一趟索加乡就已经非常累,但对于江巴西然们来说不算什么。他们深知草原对牧民意味着什么,三江源对牧民意味着什么,深知保护好三江源,就是在保护自己的家园。(作者:张多钧)

  澜沧江源:‘雪豹之乡’的垃圾车

  12月5日清晨,澜沧江源头的杂多县扎青乡,舒海迁早早起来,带上平时下乡的军大衣,将笔记本、对讲机、望远镜等巡山装备也一并装到包里。今天,舒海迁要组织乡上的干部下乡,这是乡上今年组织的最后一次大规模巡山。

  舒海迁是扎青乡党委书记,也是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扎青管护站站长。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实施,扎青乡纳入澜沧江源园区,舒海迁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也更大了。

  扎青乡被誉为“雪豹之乡”,全乡是雪豹的成片栖息地,澜沧江源头也位于扎青乡境内,这里有湖泊、湿地、高寒草甸、野生动物等多种动植物资源。

  在扎青乡政府出发前,舒海迁拍着记者的肩说,“我们是名副其实的雪豹之乡,我们每次下去几乎都会看到雪豹,最多的时候一个月能见到20多次雪豹活动,你要准备好相机,这次下去你说不定会拍到雪豹。”

  听到这话,记者已经激动不已,想着终于可以一睹“明星动物”——雪豹的风采了。车队浩浩荡荡地出发了,车队的最后还跟着一辆东风大车,记者不解地问道,“巡山开这么大的车做什么”,舒海迁笑着说,一会儿你就知道了。

  扎青乡有昂闹、达清、地青、格赛四个村12个牧委会。舒海迁说,这次我们要把这些地方全部转过来,估计得一周时间,今天我们先去地青村,监测草山退化、黑土滩治理及环境整治情况。

  沿着崎岖的山路,我们往地青村出发。一路上,每隔一段,就会看见路边堆放的垃圾,此时,车队都会停下来,将垃圾放到后面的大车上。此时,记者恍然大悟,和舒海迁开玩笑道,“原来你们开大车是来捡垃圾的。”

  “我们可不仅仅是捡垃圾,这些垃圾收集是生态管护员的功劳。地青村有58个生态管护员,他们除了生态管护任务,还会督促牧民将生活垃圾统一放置到路边,我们每次巡山都会拉回来统一处理。”舒海迁说。

  装完垃圾继续前行,远处一座雄伟的雪山映入眼帘,皑皑的白雪将山顶覆盖。舒海迁说,我们今天先去那里,那座山是拉玛罗拉神山。

  舒海迁虽说是汉族,但是出生在杂多,成长生活在杂多,在他的脑海中,那座山是常年积雪,山下草场肥沃。但是等我们到了山跟前,却不是这样的,即便是寒冬,积雪只在山腰,山下草场退化,有区域的黑土滩。

  舒海迁说,近年来,随着气候的变暖,山上的积雪融化,山下的草场也退化得厉害,通过这几年的治理,你现在看到的情况要比前几年好很多了。说话间,舒海迁拿出笔记本,记录着今年雪山及山脚下草场的变化。

  这项工作,是舒海迁今天最重要的工作,他将雪山的变化记录好,回去后要存档。一天的工作就这样结束了,虽然没有见到雪豹,但是见到了扎青乡生态环保做法,他们肩负起了澜沧江源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与使命,成为了澜沧江源雪豹保护及环境保护的“使者”。(作者:张多钧)

  黄河源:又见黄羊奔跑湟鱼欢游

  12月1日,冬日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银装素裹,记者跟随黄河源园区国家管理委员会执法大队和森林公安局的一行人,从玛查里镇出发,进入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扎陵湖-鄂陵湖。

  海拔一路不断攀升,雪山也随之渐近。眼前,牦牛、羊群、藏野驴、黄羊“飘落”在草原间。黄河源头的草原,创造了一个万物生存的自由世界:水里有游鱼,空中有飞鸟,地上有走兽,那些充满生机和灵性的动物,已成为人类的朋友。越野车行驶在前往扎陵湖和鄂陵湖的路上,翻过雪山,穿过草原……不时出现在道路两旁的河洼湖泊一个连着一个,滋养着草山一片茂盛,广袤的湿地向天边的草原不断延伸。

  车队走了两个小时,终于看到湖边巡护的起点之一海拔4200米的鄂陵湖畔。 “快看,有藏野驴!”没走多远,眼睛敏锐的执法大队队长多杰仁青已发现草场里有动物,但见,十八只藏野驴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喝水。

  车慢慢地停下来,记者摇开车窗发现另一处有一群黄羊正穿过通道。赶紧打开车门准备拍照时,黄羊已转眼消失得无影无踪。多杰仁青笑着说:“我们不能出声,看!它们被吓跑了。不过没事,我们继续走,这片区域有很多动物,包括狼、藏野驴、黄羊……。”

  车快行驶到山顶的时候,森林公安局的更桑卓玛说:“前面有一条野生动物通道,你们在这里等等,我去看一下网围栏的情况。”过了一会儿,她的一个手势队长好像明白了,他小心翼翼地打开车门。“别出声,赶紧拍,又是一群黄羊。”队长趴下来小声喊。

  更桑卓玛说:“拍到了,拍到了。”只见12只黄羊从灌木间窜入通道,奔跑在起伏的草场上,记者也近距离拍到了第一张照片。

  巡护的路上仁青多杰向记者介绍了该委员会成立后执法大队的十日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他们几乎每天都在野外巡护,走走停停,辨别种类后拍照,等巡护完了,回去建档案,年底还要根据每个巡护区动物出现的多少,做种群分布调查。

  下午13时,车队进入离县城113公里外的扎陵湖乡多涌村正平桥口。大家停留在桥口草原管护站吃了个简单的午餐。

  登上扎陵湖畔珠姆王姬宫殿遗址,那圣洁的湖水,如同一条献给大地的洁白哈达,不起一丝皱纹平铺在草原上,敬畏无比,惬意无比!

  曾几何时,这里的湟鱼被称为“救命鱼”。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自然灾害期间,食物缺乏,这里的湟鱼被大量捕捞,作为主要食物。那个时候沿湖的公路上,拉鱼的汽车路绎不绝,人们以鲜湟鱼和湟鱼干延续生命。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扎陵湖和鄂陵湖的湟鱼资源走上了一条衰竭的不归路。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我省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这里的湟鱼慢慢有了恢复的迹象。

  下午15时,执法人员在两湖链接的正平桥河道巡护鱼情时,发现通道结冰,大量回游湟鱼被困在过路桥洞凹处无法前行。执法人员组织草原管护员,加上两名司机等12人展开“大营救”,在零下17摄氏度河水中,大家毫不犹豫地跳进河里,利用桶子、袋子、铲子等工具,全力营救被困湟鱼,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救助,大部分搁浅湟鱼在17时左右安置到扎陵湖河水较大的河段。

  昂保把一条条的小生命放进河里,看着它们欢快地游去,他也乐起来了。(作者:才让多杰 普毛东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