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青海:奏响青海工业的“绿色乐章”
当我们探究“蓝天去哪了”时,往往将矛头指向工业集中区或是某家工业企业。其实,随着科技进步和环保时代的到来,高高的烟囱已不是工业企业的标配,无论是出于资源有限性和环境容量带来的压力,还是企业自身降本增效的需求,循环经济的推进已经在让工业和城市共存,让工业产业奏响“绿色乐章”。
资源:从粗放开发向综合利用转型
察尔汗盐湖是我国最大的可溶性钾镁盐矿床,拥有氯化钠资源储量555亿吨,钾资源占全国已探明资源储量的90%以上,镁资源储量约占全国储量75%。作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引导企业发展的核心骨干企业,青海盐湖集团在成为全国最大钾工业基地之后,正在孕育全球最大镁工业基地、全国最具影响力氯碱工业基地,形成钾盐、锂盐、钠盐、镁盐和氯碱产业群。同时,历经十年发展,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已基本形成以盐湖化工为核心,融合油气化工、煤化工、金属冶金、新能源、新材料、特色生物产业发展的七大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如果说,2005年,柴达木成为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之一意味着我省循环经济的探索起步跃上国家战略层面;2008年,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甘河工业园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主战场,标志着我省循环经济进入到由理论到实践谋求青海特色的科学发展阶段。
作为盐湖集团钠镁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的延伸,青海盐湖海纳化工有限公司PVC一体化项目及水泥项目2010年落户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甘河工业园。盐湖海纳依托湟中县境内丰富的矿产资源,以氯平衡为前提、以煤炭、氯化钠原料为支撑、以天然气为辅助,将氯碱化工、电石与建材行业的水泥组合为一个产业群,实现“资源——生产——产品——废弃物再资源化——生产——产品——消费”的闭合加工。
在这一过程中,盐湖资源在生产氯化钾同时副产的氯化钠、氯化镁资源是盐湖海纳项目的生产原料;电石生产过程中副的石灰石碎末,正好匹配水泥生产原料,实现了原料的分级利用;水泥装置配套余热锅炉的蒸气,正好满足化工生产需求,节能降耗效果明显;乙炔装置副产的电石渣,完全被年产100万吨的电石渣水泥生产线消化,达到了资源集约化利用;电石装置回收的电石炉气,作为石灰窑和焦炭干燥的能源,正常生产时整个电石项目不再消耗其他能源。此外,甘河工业园区内现有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都可以作为盐湖海纳项目水泥的生产原料。
园区:从分散弱小向集约配套转型
“在循环经济这个系统中,每一个企业的发展都关系到整个系统综合发展。我们作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一员,对整个系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整个系统的良性发展也带动了公司的持续发展和壮大。”海西华汇化工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建春说。
发展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是平台,更是载体。围绕园区主导产业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不仅能“补链”,“强链”,还能形成产业集群。
正是在这一理念引导下,经过数年发展,在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川工业园区已形成硅材料及光伏制造产业链、铜精深加工产业链、电子铝箔铜箔及延伸产业链;南川工业园区形成藏毯绒纺产业链、锂电池材料及储能(动力)电池产业链、光伏聚光电池产业链;甘河工业园区拥有有色金属冶炼及精深加工产业链、碳(石墨)材料产业链、铬化工、氟化工、盐化工等精细化工产业链;生物科技产业园区培育出高原特色动植物资源精深加工、中藏药、昆仑晶石复合材料、环卫专用设备等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抱团发展。在光伏产业的低谷期,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等挑战面前,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川工业园的三十多家光伏企业共同组成青海省光伏行业协会,形成上中下游和配套产品循环链接。光伏产业链条上的相关企业“抱团取暖”,形成以亚洲硅业、黄河水电新能源分公司为龙头,以阳光能源、晟晖新能源等企业为中端,以太阳能电力、聚龙世纪新能源等企业为下游的多晶硅、单晶硅、切片、电池片、组件产品循环产业链,并形成了以青海亿奇、青海佳合铝业等企业为配套原料来源的石英坩埚、光伏玻璃、光伏铝边框配套产品循环链,企业抗风险能力大大提升。此外,由于产业的集聚发展和互为依托,还间接改善了我省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的困局,为进一步延伸完善产业链条打下基础。
2015年4月21日,我国光纤产业中首个实施循环经济模式的范例——青海中利光纤一期200吨预制棒及部分拉丝项目在东川工业园投产。这一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能够落地青海,正是因为看中了园区现有产业基础。园区多晶硅生产企业的副产品高纯四氯化硅及氢气、氧气、氮气等配套工业气体都可以成为企业生产的原料,这将有效降低产品成本,进一步延伸了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光纤和多晶硅两大产业间的融合发展,形成了新材料和新能源领域产业间的有效补充。
产业:从简单重复向精深加工转型
“坚持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是园区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的生命线。”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甘河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刘云洲说。
受经济形势及产能过剩等影响,原铝生产企业经营举步维艰。对此,黄河鑫业党委书记、副总经理薛文朋说,越是困难,越要注重节能降耗。公司通过上马锻烧余热回收发电、脱硫机组、烟气净化和粉尘回收等一系列设施,成为国家出台新的行业标准后,首批符合国家铝行业规范条件的原铝生产企业之一。
据介绍,黄河鑫业公司生产出来的铝水直接供应给园区内的力同铝业青海有限公司,公司不仅可以省去熔铸这道工序,还能减少熔铸过程中产生的消耗和损失。同样,铝水的直供可使下游铝加工企业减少二次重熔。薛文朋说,“在省内完善产业链,对整个铝产业、上下游企业和劳动就业的带动都有非常大的好处,同时对降低能源消耗和节约成本也是非常明显的,既实现了上下游企业的对接和互赢,也实现了附加值的提高和竞争力的提升。”
同样,距离青海鲁丰鑫恒铝材有限公司不到两百米的距离就是黄河再生铝业公司。鲁丰鑫恒无需二次熔铸铝锭,就可直接从上游企业获得加工铝型材所需的铝水。就这一项节约的运输和生产成本,一年就达1.2亿元。
为了延长电解铝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甘河工业园先后引进了黄河鑫业、北京鑫恒等铝生产企业,并引进了力同、鲁丰、鑫豪铝业、宝利华等铝下游深加工企业,实现了资源的就地转化加工,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增强了企业竞争力。2015年,预计我省电解铝就地加工转化率达到80%。
据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李小松介绍,“十三五”期间,我省将着力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切实形成区域大循环、产业中循环和企业小循环的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格局。
具体来说,就是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和产业布局,着力推进关联地区(园区)间加强产业合作,实现资源循环清洁利用、能量梯级集约利用,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工业经济循环生态网络,进一步夯实发展内生动力。加快推进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化改造,形成园区企业产业上下游对接、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循环发展格局,巩固提升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引导省内其他工业园区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加快布局建设关联产业项目,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闭合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行绿色集约生产方式,大力研发推广余热余压回收、水循环利用、重金属污染减量化、废渣资源化、脱硫脱硝除尘等新工艺、新技术,对传统制造业开展“绿色改造”。支持企业强化技术创新和管理,大幅降低能耗、物耗和水耗水平,持续提升整体能效水平。(花木嵯)
工业论坛:
循环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历史和多年发展的实践证明,对于青海这样一个欠发达地区来说,我们的优势在于拥有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与独特的生态环境,这是青海的“王牌”、青海的责任也是青海的未来。那么,依托特色资源发展经济,就要抓住节约与科学合理利用资源这个“牛鼻子”,抓住这一点,也就抓住了青海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所在,抓住了青海后发优势的突破所在。因此,我们必须选择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通过不断提高资源开发的质量和效益,拓展青海资源深度开发空间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将循环的理念向一产延伸、向三产渗透。
企业是实践循环经济的一个个微观个体,企业内部资源的循环利用率提高和能耗水平的下降就是全省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
青海百通高纯材料有限公司通过余热发电技术的应用,每吨硅铁冶炼可降低电耗约1000千瓦时;通过自主研发烟气排放中微硅粉的回收工艺,微硅粉实现二次销售;废水全部循环利用,炉渣经过再冶炼,回收渣内硅铁成份,即清洁环境,又节约成本。青海际华江源实业有限公司的全密闭矿热炉铬铁冶炼高温烟气干法净化回收煤气并用于发电技术实现了铬铁合金冶炼电耗控制在2800千瓦时左右,粉尘回收利用率、水资源重复利用率、烟气收回率均达到国家铁合金行业清洁生产一级标准,这一技术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了铬铁冶炼尾气的发电和化工行业联合。
只有落后的工艺,没有落后的产业,同样也没有孤立运行的产业。循环经济不仅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也让工业园区和城市的融合发展成为可能。如今,察尔汗盐湖的开发带来了万丈盐桥的奇观,茶卡盐湖之美在2015年被人们称为“天空之镜”。海西既是是青海资源开发的重要阵地,也成为青海重要的特色旅游胜地。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充分提高了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在保持资源优势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的排放,保护生态环境;毫无疑问,循环经济有利于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共赢”,同样有利于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花木嵯)
相关新闻:
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8大产业链
以“一区多园、错位发展”的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集聚效益凸显,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业已形成。2015年,东川工业园区列入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甘河工业园区列入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作为产业链条的有效补充,北川工业园区、上新庄工业园区和大华工业园区3个县域工业园区也已逐渐发挥效益。目前,西宁已初步形成新能源、新材料、金属冶炼及延伸加工、特色化工、高原动植物精深加工、藏毯绒纺、装备制造、新型建材产业和节能环保等8大产业链。
黄河水电公司建成2500吨多晶硅项目
黄河水电公司凭借大型发电企业的人才、技术等优势,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在青海建成2500吨多晶硅项目,正在建设400兆瓦单晶切片项目,在西宁、西安两地拥有太阳能电池400兆瓦及组件300兆瓦生产线,投产并网光伏电站容量1849兆瓦,在全国率先形成了从多晶硅——切片——太阳能电池及电池组件——光伏发电为一体的上下游光伏产业链。
海西州实施科技项目341项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在科技攻关、先进技术引进推广、新能源与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应用等方面取得新成果。截至目前共实施科技项目341项,这些重大科技项目含金量高、市场前景广,有力支撑了该州经济社会发展。
西宁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8家
西宁市以提升8大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主,积极搭建各类创新平台,先后建成光伏产品检测平台、硅材料工程技术实验室、锂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5个企业技术创新平台,成立了藏药制剂、冬虫夏草培育、高原沙棘开发3个国家和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及“青藏特色植物资源应用研究院士工作站”;成立了“高性能轻金属合金深加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目前,全市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8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