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青海: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14.07.2016  17:07

  青海新闻网讯

  近年来,海南州立足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以调结构、转方式、抓创新、促升级工作为主线,培育发展兼具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特色农牧业,为当地优势产业发展增添动力,具有海南特色的乳制品、牛羊肉食、特色果品、中藏药、冷水鱼、饲草料加工等一系列生态农牧企业纷纷落户海南,“绿色、有机、生态”逐渐成为当地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的金字招牌。

     生态观察:海南: 绿色做底 处处生机  

  七月流火,青海湖南岸的大片土地上芳草如茵的草地和山冈起伏的莽原,流水夹道,林木掩映,层层绿意竞逐,丝毫没有褪减之意。

  记者在位于共和县恰卜恰镇的青海香三江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看到,牦牛肉干生产线上工人们全神贯注正在全封闭式的无菌加工车间生产。公司办公室秘书张渊鑫查看着当天的订单,他笑呵呵地说“现在正是旅游旺季,我们的牛肉干卖得很火!

  据了解,该公司作为海南州农牧业龙头企业之一,目前年畜产品产量达300吨,产品主要有牦牛肉干、冷鲜牛羊肉、冻体羊肉及分割牛肉等,产品主要销往省内外各大超市及旅游特产专卖店。

  “正是因为绿色、生态的发展理念,我们公司才有了今天。”在与张渊鑫攀谈时记者了解到,该公司的前身是一个网围栏加工企业,在短短的数年间之所以发展成现在的规模,正是因为近年来海南州加大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的缘故。

  在兴海县境内的子科滩镇泉曲村,已有七八家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在这里落地生根,经营养殖着珍珠鸡、藏系绵阳羊、藏牦牛、藏香猪等十多种特色农牧业产品。

  “成立专业合作社后,收入比以前自己散养多了许多,现在都是设施养殖,饲料都是自己种的,这么算我们还保护了草场环境呢。”宁安元原本是泉曲村的一个普通牧户,早先就在村边的草场放养100多只羊,受益于全县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2011年他成立了安元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建设有4栋标准化大型羊棚,存栏藏系绵羊1400只,种植燕麦1.8公顷,吸收周边贫困户6户。

  专业合作社的相继落户,不仅带动了周边的农牧户增收,而且几年光景下来,泉曲村周边的草长势越来越猛,环境越来越好。

  绿色做底处处生机。目前,海南州已有青海雪峰牦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天露乳业有限责任公司、青藏高原有机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可可西里食品有限公司、民泽龙羊峡生态水殖有限公司等46家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9家,州级36家,直接或间接带动4.45万户农户,增收1.13亿元,长期或季节性解决城镇农村劳动力就业5927人,2015年支付农牧民工资5468.01万元。

  “46家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十分明显。一是解决了我州农牧业生产比较粗放,产业链条短,资源利用率不高,农畜产品附加值低的难题;二是有利于发挥海南州地处三江源区,绿色产业形成强大的经济优势,并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牧户”的组织方式,促进了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型,确保农牧民持续增收,更高更好层次上的生态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海南州农牧局干部余庭旺介绍说。

  这个州在培育和扶持以龙头企业为主的生产经营主体的同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在农牧业生产中的领头羊作用,企业带基地,基地带农牧户,不断提高农牧业组织化、集约化水平。

  龙羊峡镇次汗土亥村的良种繁育基地拥有4座占地4000平方米的标准化牛棚,每年可繁育380多头牛。虽然今年牛羊价格比起往年有所下降,但这里的负责人熊诗波却很淡定。他说:“这个时段基地的牛犊供不应求,我们和县上的龙头企业签订了稳定的订单合同,而且像张掖、武威、民和等地的也来我们这里买,根本不用担心卖不出去。

  在熊诗波的带领下我们进入了一座牛棚,相比牛棚外的烈日炎炎,牛棚里很是舒爽,而且没有想象中刺鼻的臭味和乱飞的苍蝇。“现在的养殖场哪还能闻到臭味啊,这里的牛粪都用来加工有机肥了。”熊诗波笑呵呵地说。以前牛粪没办法处理,清理起来花费的劳力和成本高,很多养殖场只好就地埋掉,但现在政府给每个养殖区都配了5到10万元的有机肥加工设备,只要经过简单的发酵处理牛粪便成了“香饽饽”。

  海南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隅,绝大部分地区分布在三江源生态保护区中,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因此,海南州将地区优势资源禀赋转化为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撬杆”,以建设生态畜牧业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加快构建环湖、沿黄、南部高寒“三大”产业经济带;以草兴牧方针,加快推进农牧交错地带人工饲草基地建设,推广种养结合、草畜联动循环发展模式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

  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牧业生态产业,让海南州脱离了空气污浊、水质恶化等传统工业带来的“副产品”,真正走上了一条“优势资源互补,以生态促产业,产业保生态”的科学发展之路。

  如今的海南,生态建设先行已成社会经济发展各个方面的一个风向标,在巩固扩大生态保护和建设成果的同时,牢固树立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走“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的发展之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十三五”期间,海南州将以保供给、保收入、保生态为主要任务,加快农牧业转型升级,保持农牧业农村牧区稳定发展好势头,以循环、低碳、绿色发展为主要途径,全面推进农牧业集约化、产业化、现代化进程,推进形成具有高原特色海南特点的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体系。

     生态故事:把脉江河不言悔  

  6月22日12时38分,一阵不期而遇的骤雨突然降落在杂多县苏鲁乡多晓村吉曲河桥畔,噼啪作响的雨点伴着呼啸的寒风打在人们脸上格外生疼,气温一下降到6度左右。是停下手中的工作到车中暂时避雨还是继续,这对在海拔4200多米的三江源腹地开展综合科学考察工作人员来说,是一次不小的考验。

  “光录,你和小丁去放流速仪,远文你去拿测绳,小云你来记录……”风雨中一个镇定的声音传来,作为此次三江源国家公园综合考察水文组的领头人、青海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副局长李其江站在桥上冷静地下达了测量命令。按照任务分工,队员们有条不紊地忙碌起来,一场风雨中抢测扎曲河支流吉曲水文数据的工作悄然展开。

  先进的ADCP流速仪在风雨激流中飘忽不定,哈远文和丁启慧两个年轻人熟练地操控着仪器沿着吉曲河大桥来回穿行,每测到一个水文数据,李光录就大声地喊出来:“最大水深0.86米,流量32.2立方米每秒……”紧随其后的云金召一丝不苟地记录着,将这来之不易的珍贵数据输入电脑。经过近40多分钟的紧张工作,吉曲河水文测量工作宣告结束。此时,雨水已经打湿了他们全身。

  看着风雨中忙碌的水文工作者身影,此次科学考察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青海大学校长王光谦感慨地说:“青海水文的同志们冒着大雨测量了吉曲河的流量,这个地方有一个桥,我们才能够把多普勒流速仪放进去,很多地方还得搭起索道,几乎没有施测条件,我们取得的数据是很不容易的!

  “野外观测真是不容易!在三江源,我们有很多这样的观测站,有赖于广大水文工作者辛勤的劳动,才能取得宝贵的水文资料!”王光谦对高原水文工作者的辛勤劳动赞叹不已。

  水文工作是一项艰苦、辛苦、清苦的工作,水文工作者常年与河流山川相伴,把脉着江河湖泊的水深、水位、流向、流速、流量、水温、冰情、比重、含沙量等水文要素,为防汛抗旱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着重要的基础数据支撑,被誉为水利工作的“尖兵耳目”。

  “你对从事水文工作感到过后悔吗?”面对疑问,李其江这个工作了29年的老水文从不言悔。“我为能够为水文事业的发展付出一份自己的力量感到自豪!”由于蚊虫叮咬,此时李其江身上出现了黄豆粒大小的红色颗粒,腿部尤为严重,红色颗粒变成了亮晶晶的水泡,正常行动已经受到影响。第二天赶到杂多县城才诊断出患了严重的病毒性带状疱疹,打针吃药后他依然前行,完成了科学考察全部行程。

  “现在全省有280多名水文工作者,其中三分之二以上都工作在基层水文观测站,水文站的基础设施和测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推进水文现代化的进程,依靠科技手段完成水文测量,获取更精准的水文数据,最大程度减轻同志们的劳动强度……”李其江说。

     生态论坛:敬畏生命 爱惜自然  

  丰子恺曾劝告小孩子不要肆意踩蚂蚁,不要肆意用火或用水去残害蚂蚁。他认为自己这样做不仅仅因为怜悯之心,更是怕小孩子的那一点点残忍心以后扩大开来,会做出伤害无辜的事情。

  在我们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任何动物都可能因缺氧衰竭而亡,生命的存在极其艰难,但是它们依然凭借着对生存的强烈渴望和不屈的生命意志,大范围地迁徒,艰苦地寻找水源和草场,在充满危险的静谧中顽强地生活着,弹奏着茫茫草原上跳动的生命旋律,成为美丽草原上的生命风景线。

  青藏高原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列为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使青藏高原成为中国西部乃至世界上海拔最高、江河湿地面积最大、生物多样性及遗传基因物种最丰富和集中的地区之一,被誉为“珍稀野生动植物天然园和高原物种基因库”。其中青藏高原独有、闻名世界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藏羚羊、野牦牛、雪豹、黑颈鹤、白唇鹿、马鹿、雪雀、长嘴百灵、普氏原羚、玉带海雕、藏雪鸡等38种,占全国一级保护动物的36.7 %;二级保护动物大头盘羊、香璋、猞猁、蓝马鸡、金獭等85种,占全国二级保护动物的46 %。冬虫夏草、红景天、藏茵陈、大黄、秦艽、雪莲等也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珍稀物种。

  可以说,我们的周围是一片绿色的世界,而构成这绿色世界的,便是生生不息的亿万种生命——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犹如一张美丽的网,在装点着这个荒凉的宇宙。

  然而,现实的问题是:在生存的压力之下,在贪婪的物欲甚嚣尘上的时候,有多少人时常意识到这一点?有多少人在吃饭穿衣、劳作休闲的空隙里,感念过造化提供给我们的这一片美丽的花园?想到过要敬畏生命、爱惜自然,维护生命之网的长治久安?现在每天都有一百多个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另有145种哺乳动物、437种鸟类、69种两栖类、400多种无脊椎动物和250种植物正处在灭绝的边缘。残酷的现实让我们清醒,环境问题的实质,不仅仅是技术和经济问题,更是文化和价值取向问题,在于我们是否有一种对生命尊重的感情,那种“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感情。

  确实,我们需要开始了解自身对地球的消极影响,我们需要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仅仅是因为人类有怜悯之心,更因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

省委召开常委会会议 王建军主持
  5月10日,省委召开常委会会议,水利厅
12.68亿元财政资金支持全省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我省集中力量推进一批全局性、战略性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近日省财政厅下达资金12.水利厅
我省完成千余名省管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数据录入工作
  为切实做好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年度集中录入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