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青海:祁连,那一座座连绵的雪山(下篇)

10.11.2017  00:54

祁连山,不能不说它广阔、富饶。

祁连山位于青海省东北部与甘肃省西部边境,河西走廊南侧,由多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平行山脉和宽谷组成。东西长800公里,南北宽200——400公里,海拔4000——6000米,有冰川3306条,面积约2062平方公里。西端在当金山口与阿尔金山脉相接。东端至黄河谷地,与秦岭、六盘山相连。

祁连山有河流、湖泊、沼泽、湿地、草甸……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野生动物栖息地。正是它多样而丰富的资源,漫长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因而迎来了近半个世纪以来最大规模的生态环境建设。

从祁连山眺望河西走廊,你才会真切感受到这一座座连绵不断的雪山及其间奔流不息的河流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祁连山是黑河、石羊河和疏勒河三大内陆河水系的主要集水区和径流形成区,被誉为河西走廊的“生命线”。

张掖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南依祁连山,北望巴丹吉林沙漠。西汉时设张掖郡,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祁连山的疏勒河、石羊河、黑河三大水系56条内陆河的72.6亿立方米径流水资源,一滴一滴都来自祁连山的冰川、融雪。通过祁连山区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涵养调蓄山区降水和冰川积雪融水,每年涵源吐流72.6亿立方米,源源不断地供给河西走廊70多万公顷良田灌溉用水、480多万河西人民生活用水和近千家工矿企业的生产用水,维系着河西绿洲的繁衍生息。祁连山是北方地区生态安全的天然屏障,正是这座山脉,减缓了库姆塔格、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三大沙漠的前移和汇合,遏制了华北地区的风沙灾害,保证了西北地区工农业生产和欧亚大陆桥的安全。

这座山脉的南麓便是青海省了。

祁连山是“青海北大门”,青海省林业厅提供的一份材料是这样表述的:祁连山是我国西北地区极其重要的冰川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和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其冰川雪山融化形成的黑河、大通河、湟水河、布哈河、托勒河、疏勒河、石羊河、党河等重要水系,是河西走廊、河湟地区、青海湖盆地、柴达木盆地最重要的淡水供给地。千百年来始终维系着沙漠绿洲的生态平衡,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中生态保护核心之一。区域内的冰川和永久积雪不仅是众河之源,而且是宝贵的“固体水库”。没有祁连山水源的注入,哈拉湖和青海湖将不复存在;没有祁连山水资源的安全,将使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失去活力,社会发展将停滞不前。区内丰富的生态景观类型,为众多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较为广阔的选择空间。据统计,现有高等植物68科257属616种。其中蕨类植物8科9属11种,裸子植物3科3属6种,被子植物57科245属599种,种子植物合计58科248属605种,分别占北祁连山地区种子植物总科数的71.6%、总属数的57.5%、总种数的49.5%。野生动物以陆栖脊椎动物为主,其数量占保护区动物总数的97.4%,水栖动物仅占2.6%。水生动物7种,两爬类3种,鸟类有120种,隶属于12目、30科,兽类有39种,隶属于6目、15科。区内分布有国家一保护动物10种,二级24种,省级保护野生动物25种。是全省主要的原始森林分布区,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中承担着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要的生态建设任务。

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祁连山的负荷是沉重的。

有资料显示:自1956年至1990年,祁连山中段、西段3个主要流域691条冰川的面积先后减少了116.2平方公里,冰储量减少了5立方公里,分别占1956年冰川面积和冰储量的10.2%和8.9%。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发现,1972年至2007年的35年间,祁连山的一个冰川聚集区冷龙岭冰川已有27条冰川消失,且退缩有加速趋势。

老虎沟12号冰川,蒙古语名透明梦柯冰川,是祁连山最大的山谷冰川,位于甘肃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的祁连山西段。

设在这里的中国科学院祁连山冰川与生态环境观测研究站提供的数据显示,老虎沟所在的大雪山共有冰川面积159平方千米,是祁连山两大冰川聚集区之一。其中12号冰川长10.1千米,面积21.9平方千米,作用高差约1200米,储冰量2.63立方千米,是祁连山最大的山谷冰川。

从1958年老虎沟12号冰川被发现开始,中国科学院就在这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高山冰川观测研究站,对12号冰川的物质平衡、冰雪现代过程、冰川运动、气象等进行全面的观测。

中国科学院祁连山冰川与生态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收集的老虎沟12号冰川近50年来的各种监测数据表明,这一冰川冰舌末端位置在1957-1976年间退缩约100米,平均退缩速率为5米/年,此后冰川归于平稳状态;1985-2005年间,冰川退缩加剧,共退缩140.12米,退缩速率较1957-1976年间提高了40.2%。

这些都是历史留下的碎片,罗列这些数字并不枯燥,但它告诉我们:冰川的退缩,是与人类自身的行为分不开的。祁连山冰川大幅消融,每年融化的冰雪等于一个北京密云水库水量。如果水源涵养材今后继续凋蔽,冰川后退、雪线上升的趋势得不得改善,祁连山上的雪与林,河西走廊的人和地,唯一的大赢家只能是沙漠。

如今,祁连山总算有了难能可贵的休养生息的机会。

青海省政府先行成立了青海省祁连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将祁连山区域内80.22万公顷冰川湿地、森林、草原草甸和野生动植物等重要生态资源纳入了保护范围,占青海省总面积的1.2%、祁连山地区总面积的24.4%。

青海祁连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于2005年12月成立,2014年9月17日保护区管理局挂牌,保护区涉及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祁连县,海西藏族蒙古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天峻县。保护区由相对独立完整的8个保护分区(党河源、团结峰、三河源、黑河源、油葫芦、黄藏寺、石羊河、仙米)组成,总面积80.22万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365483公顷,占45.6%,缓冲区面积175076公顷,21.8%,实验区面积261657.6公顷,占32.6%。占全省总面积的1.2%,占祁连山地区总面积的24.4%。

2016年,省政府成立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优化管理办公室,制定了保护区优化管理工作方案,明确了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依法有序全面清理矿点、扎实推进生态治理、加大综合执法力度和加强保护区能力建设等八项任务。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祁连山北麓,这个保护区是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境内祁连山北坡中东段,地跨武威、张掖、金昌三市,范围包括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古浪、凉州、山丹、民乐、甘州、永昌等县(区)的部分地区,总管护面积265.3万公顷,约占甘肃省总土地面积的6%,是甘肃省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以青海云杉林为主的水源涵养林、冰川、高原湿地及雪豹、麝、马鹿等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区总面积265.3万公顷。

两个保护区的成立为祁连山带来了崭新的前景和希望。成立两年来,保护区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能力建设,为进一步增强青甘两省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工作的协同性和整体性,两省积极沟通对接,成立了两省祁连山保护区联合保护委员会,签订了联合保护协议,并展开了联合执法和宣传活动。

青海省林业厅筹资1130万元,建立22个基层管护站,到位管护员186余人,形成了保护区三级保护管理和执法体系。制定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巡护技术规程》和《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绩效考核办法》,高标准实施保护区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规划了科学监测的范围和路线,开展了动植物监测工作,充实完善了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数据信息。

青海省组织林业、公安、环保、国土等部门,组建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联合督查组,并成立了林业、环保、国土、农牧四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组,展开了督查和执法工作,形成了多部门联合执法长效机制。

与此同时,2014年以来,青海省累计垫资4亿元,先期启动实施了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工程,完成了退化草地治理5.9万亩,封山育林33.9万亩,沙漠化土地治理5.7万亩,湿地保护86万亩。同时,省林业厅安排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天然林保护等林业项目投资6.29亿元,完成封山育林30.2万亩,人工造林11.97万亩。

两州四县市政府精心组织,强化监管,相关企业主动作为,攻坚克难,累计投资3.8亿元,对百余处矿点生态环境进行了整治和恢复,其中涉及保护区的25处探采矿企业已全面停止开发活动,依法退出祁连山自然保护区。

冰川默默地屹立、积雪厚厚的覆盖的唯一条件是祁连山的宁静、祁连山有足够的森林。

祁连山生态保护之路任重而道远。令人欣喜欣慰的是保护祁连山的征程已经开启。(杰拉)

生态故事

黑泉水库周边村民搬进县城了

“我虽然留恋原先住的地方,但还是要支持生态项目建设,希望水库的水永远清澈无污染!”10月23日,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宝库乡寺塘村的童连清,在搬迁入住的新房内,看着电视新闻,激动的心情难以平复。

黑泉水库,西宁市重要的饮用水供给水源地,也是全省最大的地表水饮用水源。这是一个牵动着宝库乡寺塘、俄博图、孔家梁等三个村村民们情感和记忆的地方,

宝库乡是大通县的半农半牧地区,生活在水库周边的村民在耕作中使用的化肥、产生的生活垃圾以及牲畜的粪变……这些或多或少都会对黑泉水库周边的植被、水源造成一定的污染。这里的生态环境一直受到很多人关注。“保护好黑泉水库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宝库乡人武部部长吴树华说。

为改善黑泉水库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用水,大通县开展了“黑泉水库周边三个村生态移民搬迁”项目。项目涉及寺塘、俄博图、孔家梁3个村503户,2209人。

开展黑泉水库水源地周边寺塘等三个村生态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关键是移民,难点也是移民。

在搬迁安置之前,县里就进行了搬迁农户思想动员工作并多次召集村民代表开会,最后采取货币补偿安置的途径,这一安置政策得到了群众的拥护。

吴树华介绍,目前3个村的村民按照安置方式有序搬迁,已经有499户签订了搬迁协议,已签订搬迁协议的搬迁户中有491户购买了住房,还有3户申请了公租房……

搬迁工作已圆满接近尾声,搬迁后,村民的生活如何保障?

我们在寺塘村党支部书记童胜文的采访中得到了答案。

为了让搬迁村民后续生活有保障,村里利用一部分补偿资金,经商讨后,在县城购买了商铺,统一进行租赁,年底分红。此外,大通县劳动就业局按照村民的需求,开办了技能培训班,村民通过学习可以掌握挖掘机操作、刺绣、家政服务等技能。

有了一技之长,村民就有了就业的希望。

寺塘村的马莲兄就是培训班受益的村民之一。她的丈夫患有心脏病,家里又要供两个孩子上学,于是她主动报名参加了家政服务培训班。现在在县城当保安,一个月有2000元左右的工资。

如今,生态移民搬迁的成效已初步显现:整村建制由偏远地域迁移到县城,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生产方式多样化。

童连清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如今,我们从山上搬下来,也算是为生态环境保护做了一点点贡献。”宽敞明亮的楼房、简单大气的装修,一应俱全的家电,屋内接有数字电视、电气化的灶具……宝库乡的村民现在已经开始享受方便舒适的城镇生活了。(刁永萍 吴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