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7276名管护员吃上“生态饭”
自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我省在生态保护体制机制方面大胆改革和探索,创新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着力打造生态“管护+产业”的精准扶贫新模式。近日,记者在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了解到,我省贫困家庭的7275名生态管护员吃上了“生态饭”
海拔四千多米的长江源园区,寒风刺骨。在队长文校的带领下,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曲麻莱管理处管护队队员骑摩托车、马巡护草原,文校胳膊上戴着印有“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字样的红色袖章,他说,每天巡护草原是必须的一件事,辛苦自不必说,但保护草原是每个生态管护员应尽的责任。
文校是曲麻莱县的一名牧民,通过申请他成为生态管护队中的一员,他积极向应国家退牧还草政策,不断减少自家的牛羊,为生活的草原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自加入生态管护队后,政府按月发工资,别提心里有多高兴。”说起生态管护员一职,文校颇为自豪。文校说,比起以前,现在巡护的次数增多,而且巡护内容也在原先的草原巡护上增加了山、水、林、湖等。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李晓楠介绍,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建立后,公园将生态保护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在原有2554个林地、湿地单一生态管护岗位的基础上,按照精准扶贫脱贫的原则,先从园区建党立卡贫困户入手,目前共有7275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按月发放报酬,实行动态管理,同时,园区内推进山水林草湖组织化管护,网格化巡查,组建乡镇管护站,村级管护队和管护小分队,组织开展马队和摩托车队远距离巡查管护,充分利用原来配发的流动帐篷及多媒体收视系统,构建远距离“点成线、网成面”的管护体系,使牧民逐步由草原利用者转变为生态管护者为。
为增强牧民的生态管护与致富能力,三江源国家公园在试点政策制定上将生态保护与精准脱贫相结合,与牧民群众充分参与,增收致富、转岗就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相结合,充分调动牧民群众保护生态的积极性,积极参与国家公园建设。同时,鼓励引导并扶持牧民从事公园生态体验,环境教育服务以及生态保护工程劳务、生态监测等工作,使牧民在参与生态保护、公园管理中获得稳定长效收益,鼓励支持牧民以投资入股、合作劳务等多种形式开展家庭宾馆’旅行社、牧家乐、民族文化演艺、交通保障、餐饮服务等经营项目,促进增收致富,发展第三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