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牧业产业化
一
在2014青洽会上,占地500多平方米的“高原现代生态农牧业”展厅前,人头攒动,各地客商对高原洁净、绿色无污染的农牧业特色产品表现出了极大兴趣。都兰中诺红枸杞专业合作社、青海香三江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一批新的农牧业精深加工合作组织和企业首次登上青洽会这个平台,向国内外客商展示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成果。
据悉,在本届青洽会上,省农牧厅组织了省内农牧企业和合作社41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9家、省级龙头企业22家。参展展品涵盖农牧行业11大产业, 130多个种类,近500个品种。涵盖我省特色生态农牧业的油菜、马铃薯、蚕豆、蔬菜、果品、中藏药材、牛羊肉、奶、毛绒、饲草料、冷水鱼养殖等特色产业。
省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牧业,用服务业的方法经营农牧业,推动农牧业与工业、服务业深度融合式发展,鼓励发展循环生态农牧业新理念。省农牧厅产业化处处长党陈延介绍,通过加大扶持力度,完善政策措施,解决突出问题,农牧业产业化已成为全省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目前,全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325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93家(国家级17家、省级76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的固定资产达60.06亿元,比上年增长29%,有40家龙头企业资产超1亿元。
全省基本形成了以牛羊肉、绒毛、油菜籽、马铃薯加工为主导,以乳品、青稞、饲料、沙棘、蔬菜加工为骨干的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格局,产业化领域和链条涉及牛羊肉、绒毛皮、马铃薯等11大类产业,地毯、毛纺织、牛羊肉制品、青稞酿酒、马铃薯制品及菜籽油等行业已成为我省农牧业产业化的主导产业。
据农牧厅最新统计,当前龙头企业原料基地面积达437.8万亩、牲畜饲养量271.7万头、禽类饲养量5.1万只、养殖水面面积15万亩,全省特色作物种植比重达到81.4%,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41.5%。逐步形成了杂交油菜、脱毒马铃薯、优质蚕豆、特色蔬菜、生猪、奶牛等优势产业带和大果樱桃、薄皮核桃等果品规模生产基地,已经显出规模效益和聚集效应。
二
2013年,全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5.5亿元,其中销售收入超1亿元的17家,超5000万元的33家。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农牧户50.9万余户,从事产业化经营的农户占全省总户的55.4%,农户增收总额达7亿多元,户均增收1300多元。安排就业人员达10万多人,发放工资福利总额10.7亿多元。同时,全省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5591家,成员达到33.2万人,其中规范化合作社达到1714家。
近年来,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投入研发经费达2.41亿元,建立研发机构60家,技术研发人员、推广人员达2325人。通过各类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达66家,占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的71%。全省已有13家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35件商标获得“青海省著名商标”,2家企业产品获得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8家企业的52个产品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
“为加快推进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每年全省投资1亿元,在扶持农牧业主导产业和优势龙头企业的基础上,引导各类资源不断向优势产业和企业聚集,使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日益呈现集群化、区域化发展态势。”党陈延说,目前,全省县级示范区达到20个,互助、大通现代农业示范区被评为国家级现代农牧业示范区,海东农业科技园被农业部认定第二批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三
近年来,我省各地从实际出发,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针对不同类型企业,采取奖励补助和贷款贴息相结合等方法,吸引社会资金向农牧业产业化投入。去年省财政安排2300万元贴息资金撬动社会资金13.01亿元,放大效应达56.5倍,为我省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撑。
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青洽会”平台,我省集中展示了农牧业产业化新成就、新产品和新技术同时,成功举办了青海特色农牧业推介对接活动,组织一批全省龙头企业与江苏、浙江等地签订农牧业招商引资额13.2亿元。并组织龙头企业“走出去”,参加“农交会”、“农洽会”、“绿博会”、“青洽会”等省内外大型农产品展销活动,扩大了我省产业化龙头企业影响力。
同时,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推动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从财政、税费、信贷、土地等方面促进了农牧业产业化良好发展。省农牧、财政与人行西宁中心支行还联合下发《青海省农牧业产业化建设项目贷款财政贴息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贴息资金的申报、下达、拨付、使用、监管都作了明确规定,为农牧业产业化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转型升级。相继邀请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的专家,解决龙头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70余项,使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校技术有效对接,加快了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与产业化示范,有力推动和提升了我省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