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养殖大户引发的“蝴蝶效应”

01.02.2018  09:06

  青海新闻网讯 五年前,村民马成良在全村率先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养殖产业,经过几年发展,该合作社已成为一个拥有牛羊肉加工厂房、包装车间、冷藏库、养殖场、销售店等设施齐全的专业化合作社,总投资达到850万元;2015年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农民合作社加工示范单位”,为发展和带动全县规模养殖起到了表率作用。

  1月29日,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康杨镇宗子拉村,驻村第一书记陈畅向记者介绍了养殖大户马成良的养牛致富经。

  近年来,马成良把养殖户联合起来,不断探索经营模式,逐步形成了自产、自销的一条龙畜产品产业链。同时,在全县率先注册“康杨伊丰”清真品牌商标,推出各种规格包装的牛羊肉产品,销往广州、上海、天津等省外清真牛肉拉面市场,产业越做越大。

已投入使用的宗子拉村养殖基地畜棚。摄影:刘伟

  去年初,马成良与本村40多户签订了玉米种植协议,按照市场价格统一收购,仅此一项,就为每户种植户增收三万元左右。从合作社成立初期的10个人,发展至今入社60余户,该合作社已形成了种植业带动养殖业、养殖业保障加工业货源的互补模式,辐射带动540户当地农牧民,并为35名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

  然而受良种化程度低、生产方式落后等因素制约,虽有大户带动,全村畜牧业效益并没有得到有效提升,多年以来宗子拉村仍然未能摆脱贫困村的局面。

  不到900人的宗子拉村是一个纯回族村,地处典型的农牧交错带,发展畜牧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发挥养殖大户的龙头效应引领全村脱贫摘帽?

  前有大户引领,后有扶贫产业支撑,发展畜牧业成为宗子拉村不二的选择。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还是要靠产业带动。”

  陈畅告诉记者: 2017年,经村民大会商议, “两委”班子决定整合资金开办肉牛养殖基地,鼓励贫困户把入户产业扶贫资金投入牛场建设运营上,大家持股分红,每年分红比例不低于原始资金的12% 。

  在建设过程中,陈畅的“娘家人”,黄南公路段也为牛场建设给予支持帮扶,派出装载机帮助建设养殖基地,还为宗子拉村修建了一条5.1公里的硬化路。目前该项目已基本建设完成,并购进第一批肉牛310头。

  “牛场投入运营后,预计每年出栏肉牛1000头,年收入将达到200万元,宗子拉村脱贫摘帽今年就可实现!”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开工建设尖扎至共和、扁都口至门源高速公路及其他国省干线公路,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这对于尖扎县和其他农牧区来说,是最大的实惠,将有效促进农牧区各合作社之间的牛羊收购和良种繁育,不断补齐畜牧业发展的短板。”陈畅激动地说道。

  让贫困户有稳定可持续性的收入来源,是实现精准脱贫的根本,也是各级政府的发力重点。近年来,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充分发挥产业大户模范带头作用,以脱贫攻坚为契机,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着力发展扶贫产业,为群众铺就了一条条脱贫致富路。

  据悉,截至目前,全县205家合作社已带动农牧民入股2603户、 7605人,总资产达到3.2亿元。其中,有40家实现了年底分红。

  尖扎县农牧科技局局长胜利介绍说,下一步,我们要通过引进和培育农牧业龙头企业,扶持、壮大专业合作社,然而资金问题仍然是发展路上的拦路虎。《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非公经济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发布政策信息,畅通诉求渠道,努力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此,我们要扩大融资渠道积极为合作社和企业排忧解难,为农牧民搭建新的创收平台。

  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从而实现从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转变。如今在宗子拉村,依托畜牧业广阔的市场前景,群众对新生活充满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