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脱贫攻坚】杨家山逐梦起飞
青海新闻网讯秋风瑟瑟,伴随着朝阳的丝丝温暖,许建杰和杨红松两人看着长势喜人的两亩试种药材当归,喜悦之情涌上心头。跟村民打招呼、寒暄的两人对视一眼,都看到对方脸上的笑容,他们真正的融入了杨家山这个村子。
在这里,国网海东供电公司驻村扶贫的许建杰和杨红松两人,正不遗余力的让杨家山村踏上脱贫致富之路。
精准发力找准“穷根子”
杨家山村坐落在距县城20多公里的“山顶”上,交通不便,是海东供电公司精准扶贫的贫困村。全村2个社160户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土豆、大豆和劳务输出为主,由于缺少水源,主要靠天吃饭,农户经济收入微薄,贫困户居民人均年收入不足2730元。物产不丰,经济效益低,青壮年劳力出外务工一年比一年增多,日子越过越难,杨家山村陷入了贫困的窘境。
“刚到杨家山村时我一头雾水,对精准扶贫没什么概念,不知道老百姓的需求。如今驻村已一年了,我们的扶贫思路和目标也越来越清晰了,有信心打赢这场扶贫仗。”许建杰说。
“精准扶贫,重在‘精’、‘准’二字,首先要摸清所驻村的民情村情。”在许建杰看来,要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场胜仗,答好脱贫攻坚战这份考卷,首先要解决好“扶持谁”这个实质性的问题。只有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融入当地的环境,解决好“扶持谁”这个问题,才能根据实际情况对症下药,提出切实有效的扶贫对策。
近一年以来,担任“第一书记”的许建杰带领扶贫工作小组积极走访村民,做了大量的前期摸底,真正开始“当家做主”为村民谋出路。经过走访、了解,许建杰和杨红松发现,杨家山村地质非常适合种植土豆、大豆,出产的土豆口感非常好,但是没有规模种植和销售渠道成了土豆种植致富的制约因素。
2月初,在走访村民杨金财家时,杨金财说起种药材的想法,谈到杨家山土质适合种植药材,但是苦于没有资金,无法实施。许建杰当即将心思放到了药材种植上面:只有找出一条适合当地发展的路子,才能彻底带领村民摆脱贫困。
针对杨家山村实际情况,扶贫小组编制了《寿乐镇杨家山村2016-2018年精准扶贫方案》。为了改善村民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他们将目光锁定在危房改造和发展种植、养殖业上。
因人因地开对“药方子”
村民思想保守,经济来源单一,缺乏技术、资金,很难摆脱贫困,加上根本没有脱贫的想法,对于扶贫工作将信将疑,让村民改变思想,发自内心的投入到扶贫致富的工作中,才能彻底的脱贫,摆脱穷根子。
“扶贫工作不能走过场,不是送袋面、给桶油就完事了,实实在在的为村民谋福利,才能彻底的走出贫困!”杨红松说。
在扶贫产业的选择上,根据贫困户能干什么、扶贫点有什么、适合发展什么等客观因素,在守住生态底线的原则上,找准“突破口”,为贫困户“开良方”。把脱贫攻坚与山区综合开发、美丽乡村建设、养殖合作社等工程结合起来,使扶贫点都有了自己的主导产业,每个贫困户都有了增收项目。
今年,许建杰和杨红松积极争取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在多方协调下,已为杨家山村制定药材当归种植项目,规划明年种植94亩当归,争取到扶贫资金23万元。
10月10日,在扶贫小组召开的晨会中,村书记提出,今年土豆收成比去年好多了,统计过后预计有30吨土豆出售,销售渠道是眼下的重要问题。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点之一,许建杰带领的扶贫小组积极出谋划策,他们决定帮助村民成立农村合作社,做大做强农作物、畜禽主导产业。许建杰联系农产品公司,采取“企业+技术+农户”方式,在杨家山村发展养殖项目,争取技术和资金的支持,并通过单位食堂等途径消化合作社农副产品,起到增加农民收入的良好促进作用。杨红松还提出培育劳务、电子商务等后续富民产业的想法。
期间,许建杰了解到该村在半山修建的水泵房里仅有的1台水泵不但供水有限,遇有故障更是影响全村人吃水问题后,积极与海东供电公司沟通,发动员工自愿捐款3.7万余元,不仅为村里配备了大功率抽水设备,同时还对该村的田间路进行了维修,为村委会购置了电脑、打印机,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用水问题及村委会办公条件。
“有了供电公司的帮助,我们感到已经搭上了脱贫致富的列车,走出山沟沟已经不是梦了。”村主任李生顺满怀感激。
杨家山村村支书申成义表示,他们将组织村民积极行动起来,配合扶贫小组,主动融入扶贫工作,力争多途径彻底摆脱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