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唯独缺个好故事

18.04.2016  10:46

  电影《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剧照。

  近日,青春电影《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上映,使有关青春片创作营销的各种话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部电影源于高晓松广为传唱的同名歌曲,出品方乐视影业尝试“网络剧+电影”套拍的IP孵化方式,先用网络剧聚拢人气,再在大银幕上套现。《睡在我上铺的兄弟》顾名思义,讲的是一个宿舍四个男孩的青春故事,网络剧展现大一到大四期间的内容,电影讲大学毕业前三个月发生的事。因为两者由同一主创团队混在一起拍摄,使网络剧一开始就站在了较高的起点上,其艺术质量和制作水准使看多了粗制滥造之作的网络剧观众眼前一亮。该剧从1月上线至今,网络点击量突破4亿次,豆瓣评分7.5分。此外,该片监制高晓松在清华大学举办“寻找我的SP”活动,乐视音乐发起覆盖北上广深100多所高校的校园音乐PK赛,歌曲原唱者老狼参加《我是歌手》演唱《睡在我上铺的兄弟》,该片主演在乐视体育频道的中超直播室与网友互动,这些都是为电影宣传造势之举。从演员配备、内容设计到宣发放映,在片方策划下,这部电影获得高票房似乎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然而,事与愿违,该片4月1日上映,截至4月8日票房才艰难破亿元,这个数字相较于前几年青春片票房动辄3亿元起跳的成绩并不亮眼,在票房奇迹频出的当下更是不尽如人意。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与网络剧免费观看、随时点击的观看模式不同,电影需要观众花钱购票,专门到电影院里欣赏,所以观众对电影的期待值比网络剧高得多。很多网络剧的粉丝表示,电影篇幅有限,要给四个人物的故事都做一个了结,很多内容都没法展开,反而没有网络剧的趣味性强。另一方面,创作者试图用网络剧的粉丝效应助力电影票房,却忽视了网络剧粉丝之外的观众群体的观赏体验。他们将剧情铺陈、人物塑造等重要任务都交给了网络剧,使电影蜕化成网络剧的完结篇。很多观众不知前情铺垫,因而对电影产生故事单薄、人物形象不够丰满的印象。

  2013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火热上映,在中国电影市场掀起一股青春片热潮。《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左耳》《万物生长》等青春片接踵而来,靠高颜值、怀旧风、热门IP改编三大法宝持续吸引观众的目光。之后,越来越多的青春片蜂拥而至,渐呈泛滥之势。这种批量化、流水线的生产方式缺乏创新思维和创作诚意,使作品徒有华丽的外表,缺少丰满的人物和扎实的剧情,恋爱就要死去活来、两败俱伤,在学校溜号、逃课,与老师斗智斗勇,进入社会就是权钱利益、不再纯真。观众在矫情偏执、夸张肤浅的人物形象和狗血老套、不接地气的故事桥段狂轰滥炸之下,逐渐对青春片产生审美疲劳。在这种背景下,电影《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从上映之时,就打着“不狗血、不堕胎、不车祸”的旗号,强调热血沸腾的兄弟豪情。然而,为了增加戏剧冲突,彰显兄弟情义,影片用打架情节贯穿始终。主人公与人一语不合就推推搡搡,抄起家伙,好像不横冲直撞、头破血流就无法表现青春的放荡不羁、满腔热血似的。除此之外,《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与当下其他青春电影并无二致,还是落入了“爱情大过天”的俗套中,兄弟间的互动沦为陪衬,缺少对友情和成长的描写。

  4月底,《谁的青春不迷茫》登陆院线,《原来你还在这里》《微微一笑很倾城》等青春片也将陆续袭来。它们依旧秉承着“热门IP+高颜值主演”的配方,不知道最终呈现出来又会是怎样的味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青春片为迎合观众继续堆砌商业元素,复制粘贴既有的青春片模式,展示少数人主观臆造出来的所谓青春故事,将情怀视为捞钱利器,肆意挥霍社会对青春的美好回忆和浪漫情感,只会消解这种题材的现实意义、社会功能,即使侥幸获得一时的市场成功,也终将被观众抛弃。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种青春模样。电影里的青春可以有情窦初开、爱情萌动,有成长烦恼、家庭创伤,也有放荡不羁、热血沸腾,但更多应该是对成长的思考、梦想的追求、未来的憧憬以及对无畏精神的探寻。青春题材电影也像青春一样,不应该只有一种样态。它可以是写实的,也可以是诗意的,可以有现实主义精神,也可以有浪漫主义情怀。创作者应该拿出更多的创作诚意去探寻青春以及青春题材的众多面向,丰富作品的内涵,用更加丰富的情感触碰人们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青春记忆和美好情感,唯有如此,青春电影才能在电影市场上持续健康地“逐梦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