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治污不怕说狠话就怕没后话
11月份全国74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日前公布,空气质量最差的10个城市,全部位于东北和华北地区。某市网友调侃说,“看到沈阳垫底,我们市长舒了口气”——原来该市空气质量此前几个月排位垫底,于是市长发了狠话,发誓下月起必须摆脱差评。事实上,一到考核就紧张、一挨批评就夸海口说狠话,这样的情况近年来并不少见。有文章认为,这样的“狠话”往往事与愿违,甚至成为公众揶揄地方政府的话柄。(12月14日《人民日报》)
治污有时需要地方官员说狠话,而且有些狠话有效有用,能够立竿见影。但是,在治污上仅靠说狠话,以为一下令就天遂人愿,显然是不行的。这明显违背科学规律,而且一旦不能兑现,就会损伤政府公信力。
其实,今天我们所面对的环境问题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了人类社会的已有经验。简而言之,环保是世界级难题,污染物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结果,治污也很难毕其功于一役。对于污染问题的严重性,以及治污问题的复杂性,社会各界早有共识,方向也早已明确。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转型和生活转型,意义也正在于此。
谁都希望看到治本和质变,但也不要否认治标和量变的重要性。无数个治标积累起来,突破一定临界点,同样能够起到治本作用。这在治污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如果把污染物喻作一座大山,想要恢复绿水青山,需要再造自净功能,但也永远不要否定“减少污染存量、遏制污染增量”的作用。说狠话的意义,正在于此。应该承认,面对“雾锁山头山锁雾”,特别是空气质量排位垫底,很多官员也是心情沉重的。这不仅因为在污染面前没有“局外人”,也不仅因为这会影响到政绩,还因为官员同样在乎风评,他们也不愿意面对百姓焦虑乃至质疑的目光。
在现实中不难看到,一座城市的主要领导发出狠话后,当地很多部门开始闻风而动。加强对污染大户的监控,关停一些小化工企业,对工地扬尘加强控制……乃至加大对环境治理的投资,无论减法还是加法,这些工作都是实实在在的。这些做法未必达到治本的高度,但对于环境改善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如果没有狠心、不下决心,连治标之举都没有,又怎么厚望治本呢?也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讲,人们还是希望官员说一些狠话的,不仅过瘾,而且有用。
当然,只是“说狠话”还不行,还得“有后话”,也就是要说到做到,不放空炮。在现实中,我们也的确看到,有些官员只说不做,当时义愤填膺,事后得过且过。这是作风问题,必须纠正和摒弃。官员所签的每一份责任书,所说的每一句狠话,都是对百姓和组织的承诺,都必须不讲条件不折不扣完成,若完不成,就要惩戒。试想,如果官员每一句狠话都能落到实处,又怕什么治污遥遥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