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畜联动:推动青海省生态畜牧业走向高效——聚焦青藏高原牦牛现代养殖与生态协调技术组装模型研究(下篇)
历史上一项先进科技成果的诞生,对提高生产效率,成功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事例不胜枚举。
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副研究员于明胜负责的“组装模型”,引进“幸福奶牛”理念,切中当前牦牛寒冷、营养和生产方式三大制约因素,解决了青海生态畜牧业发展中减畜增效和产品加工的技术瓶颈。
这一“组装模型”叠加,所产出的组合效益,为牧区保护生态环境、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提高牧民群众收入提供了先进技术保障。将改变畜牧业发展理念和传统生产方式,为全省广大牧区发展生态畜牧业又找到一有力抓手。
一条畜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经济新路子呼之欲出
11月27日,记者走进祁连县雅克牧业有限公司,看到四座牛棚、一座加工车间。尽管规模不大,但这里却推出了从生产到加工的14项创新技术。
“以色列畜牧业之所以创造惊人效益,主要是注重畜产品的加工升值,小而全的乳制品加工技术,非常适合青海省牧区牦牛分散养殖的特点。”加工车间内,于明胜教授用研制定做的生产装备已成功生产出各类酸奶、奶酪产品。
经专家评议,于明胜用以色列模型,量身定制研发的牦牛奶酪加工设备,通过不同搭配组合,可生产牦牛巴士奶、搅拌型和冷凝型酸奶、硬奶酪和半干奶酪。其强大功能和先进性、可操作性超出项目预期,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正如祁连县县长龙永胜所说,“组装模型”从生产到加工环节弥补了全县生态畜牧业发展的一大缺憾,尤其在小型加工生产设备的定制和研发上,突破了以往只重视生产环节的研发,不重视加工的现状,其成果鼓舞人心。
多年来,祁连县草地畜牧呈现出量小质优的特点,传统养殖业只注重养殖,而忽略了生产加工等其他环节,造成畜牧业产值低下、养殖效益不高的局面。提高加工环节的创新研发,利用合作社组织强化畜产品加工质量和品种,通过企业化运作直接与市场对接,更适合当前畜牧业发展的前景。
“发展生态畜牧业,提高畜牧业综合效益,不仅要探索高效养殖技术,更要注重生产加工、市场营销等后续环节的研发,使整个产业链能相互连接,共同发力,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龙永胜介绍,科技革新,让祁连重新审视生态畜牧业发展的路径,一条适合全县发展的牧游经济的路子呼之欲出。
从明年起,借迅猛增长的旅游业,祁连县将建成8个“草原驿站式”旅游畜牧业示范点,从四季恒温组装式零能耗人居条件建设、自驾游停车场、帐篷体验、生活生产体验与乳品加工工艺,产品品尝与展示等方面开展示范,使牧游经济成为全县发展的又一驱动力。
在退化的草原和黑土滩上为高效养殖种出天然牧草
草产业是畜牧业发展的根本,保护生态、以草定畜、草畜联动,实现牧区可持续发展,是我省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就在“组装模型”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马玉寿带领的团队,在祁连县默勒镇柯什查滩开展的“祁连山天然草地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技术集成示范”也大获成功。
“以前,我们夏天租别人的牧场放牧,冬天购买饲草喂养,整个柯什查滩变成了黑土滩,几乎对发展畜牧业失去了希望。”11月27日,记者走进位于柯什查滩瓦日尔村的天然草地修复示范实验站,牧民卓玛才拉讲述了这片黑土滩的变化。
2012年马玉寿团队进驻柯什查滩,选择万亩黑土滩,通过对天然退化草进行地免耕补播、灌溉、施肥、封育等工人干预技术,实现当年生牧草亩产2500公斤;建立黑土滩治理示范基地8000亩,使黑土滩覆盖达80%以上,亩产青草1200公斤;利用免耕补播技术改良退化草地4000亩,亩产青草600公斤以上……
“没想到短短几年,专家们在黑土滩上种出了没过膝盖的青草,还可以机械化收割打捆,循环利用草场。来年青黄不接时,再不用发愁购买牧草。”如今,黑土滩成了丰美的草原,在专家指导下,卓玛才拉一家科学使用草场和牧草,养殖的牛羊数量比原来增加了一倍,收入比三年前翻了一番。
随行的祁连县科技农牧扶贫开发局局长孔庆虎说,能在退化的草原和黑土滩上种出天然牧草,不仅大幅度提高产草量,还首次在我省成功开展了机械化天然草场收割压捆储存作业,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该项目不仅为牦牛高效养殖、解决草畜矛盾开辟了新途径,还为全县发展牧游经济创造了条件。
农业兴,百业旺。发展牧区经济,实现一二三产融合,作为基础产业的畜牧业,发展的关键和核心在草。生态畜牧业是一个发展系统链条的组合,只有从源头上解决了草的问题,才能支撑起生产、加工、销售等后续环节。
马玉寿团队实施的“退化天然草场恢复治理”等项目填补了生态畜牧业发展中“草”的难题,也为今后大面积推广“组装模型”提供了物质保障。两项科研成果同时研究成功,极大提振了牧民发展生态畜牧业的信心。
龙永胜说,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从草产业发展,到藏羊二年三胎、牦牛一年一胎,再到小而全的加工设备研发,这些科研成果贯穿了生态畜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使祁连畜牧业在保护生态前提下,形成合力,走一条科研成果牵头,各环节相互推动的生态畜牧业之路。
目前,祁连县相应建立了智力库、技术库和项目库,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将专家科研成果转化为股份,通过合作社平台,在项目支撑下,长期合作,解决实际推广中的问题和难题,从而实现畜牧业与旅游等二三产业联动发展。
祁连县搭起5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技术示范推广平台
“你对牛多好,牛就会回报你多少。”为让青藏高原的牦牛幸福起来,于明胜团队在祁连县的大力支持下,重点锁定了适宜牦牛生存的温度、营养和生产方式进行科研攻关,实现了牦牛2岁龄开始产犊产奶,一年一胎的回报。
“研究成功了,但如何普遍推广,必须解决牛舍温度。”于明胜利用太阳能集成模块,开始研发建设四季恒温的零能耗新材料多功能牦牛牛舍,建立饲草料储存饲喂技术、科学放牧制度、微型乳品加工设备及车间的工作模式。
目前,该示范牛舍在贵南县基本建设完成,突出了夏棚冬舍的多功能性。并引进专利技术,冬季储存热能,可保证室温15C°以上,解决了牦牛饮用温水和青贮饲草防冻问题,可延长牦牛产奶期和机械挤奶操作。同时,为牦牛提供一个清洁环境,提高疾病预防能力。
初冬,记者走进祁连县峨堡镇黄草沟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看到分群放养的牛群漫步在金色的草原上,为顺利推广“组装模型”成果,合作社前期已备足了功课。
“现在最大难度是社员文化水平低,加工技术方面还想聘请于教授现场指导。”合作社理事长文革介绍,在牦牛繁育方面,合作社按照要求购进了各类饲料,划出了专用草场,配套了储奶罐、冷链机。明年还将配置挤奶器、乳制品加工生产设备和修建专用车间,并对操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目前,祁连县结合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将草业和牦牛繁育两项技术融为一体,采取“1+1+”多种形式,选择5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为技术平台,进行示范推广。
为大幅度降低饲草成本,打好高效养殖的物质基础。祁连县以租赁合作等多种方式,在河西走廊建立了“飞地牧草”基地,并着手建设饲草产业及物流服务机制。同时,选择60000亩中度退化天然草场实施增产及机械化收获储存技术,来提高牧草产量。
“从研究到推广还有一段艰辛的路要走,能够让牧民在合作社平台实现畜产品专业化加工,设计研发定制生产设备将是加工环节是否顺利实现推广的重头戏,这方面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于明胜坦言,“组装模型”和“退化天然草场恢复治理”等项目的成功推出,只是个开始。今后还将面临建设多功能牦牛牛舍、推广高效养殖模式和养殖加工一体模式示范任务,及高营养草产品有效成本控制技术突破,零能耗冬舍夏棚式多功能牦牛牛舍设计建造技术、高效模式下牦牛犊牛培育设施设备研发等研发任务……发展无止境,科研无穷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