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之三 白杨:文字是精神家园,心灵疲惫时的栖息之地

19.04.2016  15:42

  书籍的魅力在于把一颗荒芜贫瘠的心拯救出来,给我的心灵打开了一扇通向光亮的窗户。我这个山沟沟里长大的女人通过书籍看到了外面精彩的世界,使我心胸豁然开朗,让我的内心愈加丰盈,精神世界愈加丰富,思想慢慢变得有高度,灵魂得以升华。

  ——题记

  白杨

   人物档案: 白杨,原名杨春存,门源县古城幼儿园教师。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喜欢读书,爱好文学、摄影,热爱生活。

  青海新闻网讯 (本网记者 刘志强 报道)她喜欢安静,她说只有在安静的环境里,才能写出感动心灵的文字;她说,她喜欢读书,读书可以让自己的心更加明朗起来,生活更加丰富起来。她也说,在平淡的日子里,写一些生活中最平凡的文字,那是对生命的一种礼赞。这个人叫白杨。

   记者:您是怎么喜欢上文学这门学科的,她有什么独特的魅力?

  白杨: 记得小时候,父亲喜欢读《水浒传》、《隋唐演义》、《三国演义》、《岳飞》等古书,我记得那些破破烂烂的书,字好像都是繁体字,在没有玩具和其他娱乐的年代里,也许这些书籍是给我们家唯一快乐的源泉,父亲把有趣的片段讲给我们姐弟,我听得如痴如迷,也许,从那时起,我心底里就播下了文学的种子。上小学时,家里积攒了好多小人书,我如数家珍地珍藏着。初中时,最喜欢读的就是《少年文艺》和《儿童文学》,可是,那个年代买书是件很奢侈的事,就用东西跟别人交换着读。上民族师范学校时,图书馆对外开放着,我生吞活剥了几本名著——托尔斯泰的《复活》、《安娜卡列妮娜》,小仲马的《茶花女》、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等。那时正逢青春期的我们,更喜欢读一些情感故事,所以琼瑶的小说占据了我整个的青春年华,并对汪国真和席慕容的诗,有着深深的共鸣。我刚走上工作岗位时,有幸读到《简爱》,对这本书爱不释手,这是我最喜欢阅读的一本书。

  书籍的魅力在于把一颗荒芜贫瘠的心拯救出来,给我的心灵打开了一扇通向光亮的窗户。我这个山沟沟里长大的女人通过书籍看到了外面精彩的世界,使我心胸豁然开朗,让我的内心愈加丰盈,精神世界愈加丰富,思想慢慢变得有高度,灵魂得以升华。有时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让我内心疲惫,我从书籍中寻找心灵的共鸣,书籍成了我精神的家园,是我心灵的栖息之地。

   记者:作为作家您主要关注些什么?在作品中你希望表达一些什么?

  白杨: 以前,我只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物,眼光局限在附近的景物。但随着阅历的加深和阅读量的增多,我开始关注社会,关注社会民众。开始向往走出去,去旅游,看祖国的锦绣河山。我对那些不利于人民利益的事和人深恶痛绝。在我的作品中,我最想用我的真情实感表达我的思想,即对真善美的赞扬和对弱势群体的怜悯,也想体现我的人生价值观,探索生命,讴歌生命。

   记者:热爱文字的人都喜欢写作,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写作的,还记得第一次写作的情景和第一次投稿的情景吗?

  白杨: 说起写作,我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喜欢写作,我的老师每天让我们写日记。我不会写,回到家里哭鼻子,妈妈就教我,先从洗碗扫地写起,让我每天记录着流水账,但那些流水账成了班里老师诵读的范文,老师的鼓励,激起了我写作的极大兴趣。上初中时,我的作文也时常被语文老师拿到班上当范文来诵读。但上了民族师范以后,也许那时“铁饭碗”已经到手的心态,我对学习有了懈怠,教《文选》的老师也不怎么看我写的作文,于是,就干脆不写了。但那时我非常喜欢读诗,汪国真、席慕容的诗在校园里正流行的沸沸扬扬。我也偷偷模仿了不少,但不知道哪里投稿,我那些幼稚的诗芽也就没有了茁壮成长的机会,全部夭折了。

  我重拾我的爱好已经到了2010年。婚后的十几年里,我把自己荒废了。生活上经历了一些磨难,我的内心长满了荒草,内心空虚得无以复加。精神的土壤一片贫瘠。这样下去,我必定会变得俗不可耐,一个地地道道的平庸、蓬头垢面的家庭主妇。幸好我喜欢读书,订阅了一些杂志——《妇女生活》、《读者文摘》、后来又订阅了《37°女人》等,所以我还不至于变得那样面目可憎,我的文字功底还是有的。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文联工作的张志梅老师,她鼓励我投稿。从此,我幼稚的文字在《金门源》断断续续地发表,这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于是,我重拾我的爱好——读书,写作。开始写散文、随笔。就像秦青老师所说“自己创造的文字就像自己孕育的孩子”,无论多么稚嫩可笑,我都倍加呵护和珍惜。

   记者:写作是一件孤单的事情,您的那些作品一般是在什么时候写的?有什么特定的时间吗?

  白杨: 我本来就是个很喜欢安静的女子,很享受那种孤独感,让我静静地沉醉在文字里,让我的灵魂与那些高贵的灵魂对话,我其实一点儿都感觉不到孤独,我的精神世界越来越丰厚,或读书,或写作。的确,写作是一件很孤独的事,然而,这种孤独感成就了那些文学巨匠,比如托尔斯泰、卢梭、卡夫卡、马尔克斯等等。只有孤独,浮躁不安的心才会平静下来思考,远离尘世的喧嚣,才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放飞心灵,任思绪飞扬。我喜欢听古典音乐,一边听音乐,一边写作,这样灵感就会喷薄而出,我很喜欢丁立梅的一句话“用音乐煮文字”。但由于工作劳累,我只是偶尔写作,假期里写得比较多。我一般喜欢晚上写,夜深人静,思绪飞扬。

   记者:您写了那么多赞美家乡和生命的诗,最喜欢自己的哪一篇文章,她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

  白杨: 原本我对诗歌情有独钟,只是荒废了好多年,腐朽的大脑再也灵动不起来,也许过了激情飞扬的年华,虽然现在依然很喜欢朗读诗歌,但对写诗歌变得很迟钝。很遗憾,再也不会写诗了。我最喜欢的一篇散文就是《写给天堂里的父亲》,我的文笔虽然不华丽,但那是我真情实感的流露,对父亲深深的怀念。这是我唯一写父亲的文章,所以我格外珍惜,对我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

   记者:近期和远期有什么新的打算吗?在中国的作家里,特别喜欢哪些作家?

  白杨: 呵呵,我近期的打算嘛,就这样平平淡淡地生活下去,不张扬,不喧哗。工作之余,静静地读书,默默地写作。假日出去旅游,多看看外面的世界,让视野变得更开阔。如果有可能,我特别渴望到“鲁院”学习的机会。远期的打算,就是将来出一本自己的书,也算圆了我的文学梦。在中国作家里,我喜欢的作家多。也许我是女性的原因,特别喜欢读著名女作家的书,如张爱玲,萧红、张悦然,林夕、雪小禅、丁立梅、李娟等,也喜欢路遥、陈忠实、史铁生等。

   记者:如今互联网这么发达,你是如何看待纸刊和网络文学的?具体谈谈您的想法?

  白杨: 我还是比较习惯于纸质阅读,可以在里面做记号。优美的、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可以涂画,而后整理做笔记。纸质的书刊对眼睛的损害也比较小,但也不排斥网络阅读。网络信息铺天盖地,网络阅读快捷便利,网络文学泛滥成灾,但浩瀚的网络阅读,大大降低了阅读质量。所以我只关注特别喜欢的几个订阅号,比如“青海读书”、“作家在线”、“书香人生”、“蝴蝶为你朗读”、“青海刘志强”等。那些厚如砖头的小说还是纸质的阅读好。像散文、随笔、诗歌、小小说等篇幅较短的,网络阅读好,因为网络范围之广,自己喜欢的精品短文可以随时伸手可掬。在家里,我一般喜欢阅读纸质书刊。如果外出,就不用带着厚重的书籍了,手机阅读是最好的选择。

  白杨

   记者:有人说,青海是写作的天堂,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有没有喜欢的青海作家?

  白杨: 青海是写作的天堂,一点儿不假。作为青海人,我热爱着这片土地。青海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历史悠久。有辽阔广袤的大草原,有浩瀚无际的森林公园,有“三江”的源头,有茶卡盐湖,有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及鸟岛。有化隆的杏花,民和的桃花,贵德的梨花,门源的油菜花;是民族大杂居,各民族之间关系和谐,相互尊重、团结,幸福地生活在这个大家庭里。有淳朴善良的汉民族,有勤劳质朴、性格豪放的游牧民族(藏族、蒙古族)、有着经商智慧的回族等等。如果你热爱这片土地,写作的素材会源源不断。走到哪里,灵感就会喷薄而出。

  我喜欢青海的每一位作家,他们用自己的笔耕耘着这片辽阔富饶的土地,书写着动人的故事,赞美着家乡的美丽,歌颂着党的惠明政策——呈现出一派国富民强、国泰民安,老百姓的生活蒸蒸日上美好前景。热爱生活,讴歌生命。他们孜孜以求,不懈地努力着,为青海的美丽和繁荣富强而挥洒着光辉的诗篇!

   记者:对文学写作的一点感想?

  白杨: 文学对我的影响可以说是脱胎换骨,她重新塑造了我。我不会把时间花在那些无聊的家长里短的八卦是非里乐此不疲,我不会把自己辛苦挣来的钱送进商场换名贵的包装,不会把金钱挥霍在美人院里,用高档化妆品来欲盖弥彰。文学提升了我思想的高度,反而减弱了对物欲的膨胀,更注重精神上的富有。文学让我的内心变得足够强大,无论是感情上,还是生活中的负面冲击力不会让我痛哭流涕、弱不禁风。文学让我从局促的空间走向广阔的天地,让我优雅从容地活着,很喜欢杨绛先生的一句话:“人生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关于写作,我只停留在爱好的层面上,由于读书不多,写不出高端上档次的好文章。写作,只是我情感发泄的一个出口,是我获得幸福生活的一只砝码。台湾女作家琦君说:“文章只用心写,不是只用脑写。从心里写出来,才见真性情,用脑写出来的,只偏重文字技巧。与其文胜质,宁可质胜文。”我以这句话作为写作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