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菜篮子日渐丰富
春节前后,在德令哈市的农贸市场、沿街的商铺,新鲜的瓜果蔬菜玲琅满目,品种众多。如今的德令哈人早已淡忘了曾经过节时餐桌上单调菜样、瓜果稀少的生活。酸菜粉条、土豆丝已从当年年夜饭的“主角”沦落到了“跑龙套”,取而代之的是羊肉糊茄、青椒肉丝、大虾鱿鱼等新鲜蔬菜做“主角”的菜肴。
春节前,不管是开业不久的美食城,还是体育场周边的火锅店、川菜馆,很多餐馆老板打消了歇业回家过年的念头,精心筹备着节日期间的特色菜和揽客的优惠活动,准备在节日期间赚个盆满钵满。“这在以前是很少见的现象,是最近这几年才慢慢出现的。”快50岁的市民刘桂兰用平淡的语言说出了德令哈这几年的悄然巨变。在她的印象里,曾经的德令哈一进入冬季,当地瓜果蔬菜供应单调,许多人在元旦、春节等节日期间都会选择去西宁过节,饭馆开门营业就等于亏本赚吆喝。
为了应对瓜果蔬菜自给率低,品种单一以及外来蔬菜瓜果价格高的局面,2003年海西开始发展温室大棚,踏上了丰富当地农副产品的“破冰”之行。而在设施农业发展初期,温室大棚的建设处于政府支持,农户“各自为战”的状态,看似大棚四处“揭竿而起”,但最终因技术原因,无法优化种植结构,刚刚起步的设施农业发展势头陷入困境。
“加快高原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繁荣农村牧区经济。”在“十二五”初期,海西因地制宜地提出了设施农业要科学、统筹的发展要求,开始倡导发展大规模的“千棚基地”建设,设施农业发展逐步走向了强化技术、集中规模化发展、优化种植结构的发展道路。通过五年的建设发展,海西设施农业由最初传统单一的生产方式,向规模化、现代化农业发展迈进,当初的“小而全”、“散而乱”的种植局面得以改变。
目前,海西全境已经建成日光节能温室1.55万栋,其中不少设施农业企业还引进了以色列的先进管理和种植技术。果蔬种植面积达到2.6万亩之多,蔬菜瓜果的自给率达到58%,并且出现了当地出产的蔬菜品质高于外调蔬菜的新局面。彻底摆脱了“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
“如果把设施农业比做一棵树,这棵树的主干已经成形,树冠上的枝枝蔓蔓开始生展。”德令哈万庄农牧有限公司董事长田耀用这样的比喻来形容如今设施农业发展所带来的辐射效应。
德令哈万庄农牧有限公司是海西大型设施农业生产基地之一,在公司2015年的总结中有:向市场供应瓜果蔬菜1400多吨、产值达到400多万元这样的两组数据,而在这两组数据的背后却包含着生产蔬菜12个品种、主产水果7个品种、安排周边四个村50名农民就业年人均收入近4万元、40位种植户人均增收3600元左右的小账。丰富当地农副产品市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的辐射效应在这组数据中已初见端倪。
尽管整个海西的设施农业发展趋于成熟,但对于所有参与设施农业发展的企业而言,目光并没有只停留于此,他们对未来的发展都制定出了庞大的规划。在万庄农牧有限公司的规划中,今年他们将建成太阳能光伏蔬菜大棚,年发电量可达8.6万度左右,并入国家电网后,将为周边村落免费提供三年的照明电。另外,还将建成年产10万吨的有机肥成产基地,通过回收利用牲畜粪便和秸秆,按照不同农作物的营业需求量身制定有机肥,在为当地农牧民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打造海西绿色有机瓜果蔬菜品牌,以高端消费品的身段进军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高端市场。
而在海西农牧局,各市、县的设施农业参与者以设施农业基地为基础,申报开发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材料已落成了厚厚的一堆,各地设施农业的发展已经从起初充实当地农副产品市场的目标,向打造精品农副产品,发展休闲旅游、餐饮娱乐,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帮助农牧民增收的功能转换。这也预示着未来海西的设施农业发展,又将进入以果蔬生产基地为主干,带动向第一、二、三产业壮大、带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崭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