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走转改”百日大竞赛——涌动在冬日里的“地热”
隆冬“数九”后的乌兰县茶卡镇寒风如刀,头天夜里像撒盐一样飘了几点雪的茶卡社区,依然被一片干冷裹胁着。
来到茶卡镇巴音村当了一年第一书记的白海龙,越到临近年末的这几天,越是感到巴音村成堆的事积在心里、压在肩上,让他夜里枕着枕头没瞌睡,白天端起饭碗没胃口。
按说,从白海龙一年前到离茶卡镇8公里多的巴音村当第一书记,到村民们逐步离开老村,搬进了镇上建起来的茶卡社区的新家,村民的日子从里往外“翻篇了”,白海龙可以轻松的喘口“顺畅气儿”了,可一想到村民离开老村土地后靠啥营生吃饭?建在老村里的“巴音金顺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啥时候能实实在在成为村民离开土地又能脱贫致富的“摇钱树”?村支书马正光是一名“挂御”不到一年的“80后”,村主任赵海山虽说有些“资历”,但走进城镇的新型社区后,也是“心里没数”……白海龙就一筹莫展,心里也就轻松不了了。
从前些日子开始,白海龙就思谋着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先把村里的“两委”班子和党员队伍“强一把”,再把村里的群众带起来。每天晚饭一推碗,白海龙就招呼村里的党员干部到社区的会议室“挑灯”学习。一篇篇的念,“两委”班子成员你一章、我一段的读,口干舌燥,会议室茶壶里的水一壶壶的烧,可功夫不长,会议室里就冒出了“呼噜”声。为这,白海龙和马正光、赵海山对着大家发过火、生过气,甚至明撩“有些人思想素质太弱”。等大家伙儿散了,三个人在合计中发觉是自己领着学的方法不对路,把六中全会精神和巴音村的实际没有钉钉铆铆地扣在一起,也就谈不上“入脑入心”。
知道了学的方法错在哪里,一条以六中全会精神引领巴音村群众往前奔的路子也清晰地铺在眼前。
在学习《条例》和《准则》时,白海龙和村上的两委班子成员,再也不是轮着往下念、往下“灌”,而是把《条例》和《准则》当作“尺子”,比量村干部和全体党员的言行与工作。要么“自揭家丑”,自己何时在集体利益中多占了一星半点,因为是党员、干部,心里总觉得比一般群众高那么“一半头”;要么“扯袖”、“咬耳”、“相互揭短”,谁的消极言行不利于带动村民的积极性,谁“占着板凳”不作为……还是同一个会议室,同一盏灯下,“呼噜”声没了,由一人念变成了大家说,在你言我语中,会议室聚的人越来越多,灯时常一亮就是半宿。
白海龙们体会到了常在上级文件里看到的啥叫“融会贯通”,体会到了六中全会精神的白纸黑字和基层党员群众的所想所愿“一拍即合”,一点一滴汇聚的是发展的力量。
夜里,从全会精神里找出的路线,天明就开始在新区和老村中付之行动。巴音村搬到茶卡社区的乡亲们,因为与茶卡盐湖的“天空之镜”景区所距不远,先搬的住户通过开起“家庭宾馆”或在镇上“跑出租”,已端起了旅游业的“饭碗”;后迁的乡亲们许多还闲在家里,村“两委”班子和党员就发动起来,利用先来一步的“人脉”和经验,领着搁闲的乡亲们到扶贫产业园或到封园改造的景区打工;流转了巴音村几百公顷土地建起来的“巴音金顺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在上级配备了水电和设备资源后,因为在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公开透明”,入股的乡亲们心里的“石头”落了地;村“两委”班子在“外学内修”的历经中,羽翼日渐丰满,领着乡亲们脱贫致富的“招数”也越来越多……
平日里,白海龙最想在深冬年末轻松睡个“囫囵觉”,可在这股隆冬里的“地热”滚涌下,他觉得自己脚下的步子想慢都慢不下来。(刘法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