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心中不变的信仰”——追记辽宁“治沙书记”董福财
新华网沈阳7月27日电(记者汪伟)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阿尔乡镇北甸子村的“治沙书记”董福财走了。
有人问:“他这辈子图啥?”
老书记的临终遗愿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希望自己能获得“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正是因为心中不变的信仰,老书记一生为公,树起一座共产党员的丰碑。
因为治沙、修路成功,董福财成了名人,记者在其生前两次采访他,这个憨直中略带“狡猾”的汉子,总能将话题引到政策应该怎么支持村民种树致富上来,对于自己的“事迹”避而不谈。
走进董福财住了40多年的低矮红砖房,因为门外御寒塑料棚的遮挡,屋内显得昏暗,棚顶的油毡纸还有漏过雨的痕迹。若不是亲眼所见,记者怎么也想不到这个让全村致富的治沙能人,竟是如此清贫。
看着歪倒在炕上的老伴,刘玉莲说,他这辈子不顾身体,不顾家,一根筋带着大伙干。“说他没能耐,他能管住事,能帮助人,能在沙坨子上种出树,能让村里人拧成一股绳,要说他能耐大,把日子过得这么穷。”
说到董福财这辈子,老伴刘玉莲既有女人对男人的崇拜,也有着数不清的埋怨和深入骨髓的心痛。“人家村主任孩子都能谋个好职位,我家孩子就是农民。”刘玉莲说,“他胃痛不看病,要不是吃不下饭,还挺着。”
董福财早在两年前就有胃痛的毛病,村里事情多,看病的事被一拖再拖,发现时已是肝癌晚期。当阿尔乡镇党委政府和驻村单位辽宁省直机关工委积极帮忙协调治疗时,老书记却坚持回家,“这病治不好的,不能再给组织添麻烦了”,是老董对组织上的答复。
最终,董福财在家中病逝。
在董福财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全村400多户村民家家都来了人,自发送老书记一程。周边县乡的数百村民也赶了来。
“啥是共产党员,老书记就是。”村民王辉动情地说,在老书记心里,村里的事和有困难的人是第一位的。村里修路时下大雨,老董一个人冒雨用塑料布把石灰、水泥遮上。村里常有人向董福财借钱,老董有求必应。生病前外面村民欠他的钱足有三四万元。“要不是因为生病,这些借款还不知道啥时还上呢。”
在村民刘玉国看来,老书记这辈子最亏欠的就是家里人。“有一次老董女儿家盖房子,想砍两棵树,老董硬是没让。这样不顾家,不穷才怪呢。”
邢守龙说,在北甸子村,老支书把共产党员的形象树起来了。受老支书影响,年轻人踊跃申请入党,村里70余名党员,其中一半是年轻党员。
与董福财接触过的党员干部,更是从董福财那里汲取了丰富的“政治营养”。阿尔乡镇镇长孙猛说,自己上任之初,老董就给上了一课。当时下乡调研,路上发现老支书顶着中午的烈日坐路边吃饭。“我问他大中午为啥不回家,老支书却说是为了看树苗,怕给牲畜糟践了,就凭这也值得我向他学习。”
驻北甸子村工作队的辽宁省直机关工委,春节前邀请董福财妻子、亲属和村民代表来到省委机关,讲述老支书董福财的感人事迹,机关党员干部深受教育,有的被感动落泪。驻村工作队队长张伟说,工作队为村里送去真情的同时,带回了汲取不尽的营养。“董福财这大半辈子无愧于入党誓言,在艰苦的治沙一线树起了党员丰碑,值得每一位党员学习。”辽宁省直机关工委常务副书记郭辉说。
曾任林业干部的彰武县委书记刘玉学对老支书有着很深的理解和感情。“老书记身上这股子执拗劲儿,这一副热心肠儿是彰武县造林治沙人身上宝贵的闪光点。”刘玉学说,董福财身上体现出的精神恰恰践行了“三严三实”,未来在老支书精神的感召下,全县不仅要进一步坚定治沙造林的决心,还将大大推进全县社会经济的发展。
老书记走了,他的遗愿得到了满足。
在董福财去世后,中共辽宁省委追授董福财同志为“优秀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