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特别的出访——可可西里申遗离成功更近一步
青海新闻网讯 今年2月19日,远在欧洲的瑞士首都日内瓦来了几位中国客人。这几位客人中,大部分来自地处世界屋脊的青海省。他们此行并不是普通的参观考察,更不是游览,而是肩负着推进可可西里申遗离成功更近一步的重大使命。
这支代表团由青海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姚宽一率领,成员由5人组成:玉树藏族自治州州长才让太、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布琼、省世界遗产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康学林、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分院工程师(兼翻译)于涵、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副处长申玉彪。
接下来的日子里,这支代表团要访问瑞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总部和法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协调可可西里申报世界遗产相关工作,报送青海可可西里遗产提名地补充材料,沟通、解释答复有关问题,拜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世界遗产项目负责人和专家,了解世界自然遗产表决列入程序和申遗的最新动态。
在这里,有必要先介绍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可可西里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为什么要申请世界自然遗产呢?
面积4.5万平方公里的可可西里保护区位于青海省西部,是中国目前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被誉为高原野生动物基因库。这里既具有独特的地貌特征,又有独特自然景观,更是独有的珍稀和濒危动植物的栖息地,符合“申遗”条件。
2014年底,青海省正式启动可可西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工作。通过申遗,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可可西里的保护,唤起更多人关心和参与。申遗的过程,既是对可可西里进一步深化保护的过程,也是青海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和推进“四个扎扎实实”的有力举措。
2016年10月,世界自然遗产评估机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委托专家卡洛•奥索拉、齐麦德奥齐尔•巴扎萨德对可可西里遗产提名地开展了为期10天的现场考察评估,这是对可可西里申遗的一次大考。“大考”之后,可可西里申遗进入了倒计时阶段。今年夏季,可可西里能否申遗成功将迎来表决。在这最后的关键时刻,每一点努力都可能使成功的天平向我们再倾斜一点。
2016年12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世界遗产项目组召开会议,对申报文本评审、现场考察评估和外围其他专家的意见进行了讨论,于2017年1月3日来信,对青海可可西里遗产提名地有待补充和完善的材料提出了要求,并邀请青海省代表团访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总部,面对面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这也是本次出访的直接背景。
按照来信意见,青海省迅速组织编制了青海可可西里遗产提名地补充材料,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世界遗产中心代表团同时成立。
此次出访并不轻松,意义非常重大。在可可西里申遗工作进入最后决战阶段,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世界遗产项目组负责人面对面进行解释和答复,是沟通可可西里遗产价值、保护管理工作和解决相关问题的一次重要机会。
出访前,代表团专程前往北京,拜会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总裁兼理事会主席章新胜,一边访问听取意见,一边修改补充材料。2月19日,随着代表团踏上瑞士的土地,出访拉开了帷幕。
下面,我们选取几个侧面来勾勒出代表团8天的活动与反馈,了解此次出访的情况。
——拜会IUCN官员听取意见。2月20日,代表团赴瑞士格朗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总部,拜会世界遗产项目组主任提姆•巴德曼、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行动官员。代表团逐条对可可西里遗产提名地补充材料进行了说明,对藏族群众对野生动物及生态环境保护传统做了进一步阐述。提姆•巴德曼肯定了代表团所作的说明,高度评价了中国政府在全人类遗产保护中做出的贡献,并就青藏公路昆仑山口至沱沱河段沿线缓冲区按照遗产提名地进行保护管理等问题提出了意见建议。
——约见考察评估专家。2月21日,代表团约见了赴可可西里遗产提名地现场考察评估专家卡洛,就拟向世界遗产中心提交的补充材料具体答复内容进行了说明。卡洛•奥索拉高度评价了可可西里遗产提名地遗产价值和保护管理水平,对青藏公路昆仑山口至沱沱河段藏羚等野生动物迁徙通道的保护管理工作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一边访问一边修改补充材料。提姆•巴德曼提出的意见建议具有国际视野,从世界遗产评估专家角度概括了各评估专家意见,符合青海可可西里遗产提名地实际。代表团接受提姆•巴德曼的建议后,在出访路途中进行了专门研究,再次修订完善了补充材料中文文本,由国内专家翻译、校对、排版后,于2月23日在法国巴黎完成英文文本打印工作,提交世界遗产中心综合处秘书,按时完成了青海可可西里遗产提名地补充材料的报送工作。
——在法国巴黎,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杜越向代表团介绍了《执行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第61条规则实行后对我国世界遗产申报的影响。代表团了解了世界自然遗产表决列入程序、世界遗产委员会议事规则及要求、缔约国申遗的最新动态、专家对申遗关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等,并力争国际上相关世界遗产申报和保护管理机构的支持。
由这些侧面可以看出,代表团在有限的几天时间里,尽最大可能为申遗做着努力。申遗不能闭门造车,拜会国际上的专家、官员,听取他们的意见,利用最后的时间修改完善材料,对最后的结果具有重要作用。而了解最新情况,可以使可可西里申遗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
出访任务圆满完成了,接下来的任务依然不少。下月,青海省将组团参加4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和住房城乡建设部举办的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加大青海及可可西里遗产提名地宣传力度,展现青海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向世界展示可可西里特有的自然遗产资源和良好的保护管理,提升国际影响力,打一次可可西里申遗的“宣传战”。
表决列入前的相关跟踪工作也十分重要。青海省将继续加强与世界遗产相关机构和专家间的沟通,了解世界遗产项目组讨论动态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推荐建议,加强与住房城乡建设部、全委会、外交部的沟通,积极应对再次提交补充材料的可能性,做好答复工作。
最后迎来的4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是决定努力了几年的可可西里申遗能否成功的大会,最终建议将在4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召开前2周左右在其网站上公开。回忆这几年来,从国家到青海省,再到各州、市所做的大量工作,回望专家考察带来的良好反馈,结合此次出访的圆满成功,我们对最终的结果充满信心。可可西里,这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保护与关注。
相关新闻:保护可可西里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
人间四月芳菲尽,地处我省青南牧区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索加乡却还没有揭去寒冬的“面纱”。从治多县城出发,一路上都是白雪,不时出现藏野驴、白唇鹿等草原上的精灵。
一整天的颠簸后,我们到达了天边的索加。这个海拔4500的长江源头第一乡,透露着原始的纯净,土生土长的藏族牧民和野生动物是这方土地的主人。
进入索加乡君曲村的路上,20岁的永迪江才和父亲骑着马穿梭在白茫茫的山野。与世代生活于此的祖辈们不同,他们不是在放牧,而是在捡拾垃圾,保护野生动物,胳膊上那印有“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巡查”的红色袖章,赋予了永迪江才一个全新的身份,一份光荣的使命。
索加全乡面积5.2万平方公里,其中4.3万平方公里属可可西里地区,全乡有君曲、当曲、莫曲、牙曲4个牧委会。1996年,牧民自发成立君曲村藏野驴保护区、牙曲村雪豹保护区、莫曲村野牦牛保护区和当曲村藏羚羊保护区,以四个牧委会为中心的索加乡四大保护区随之产生。
索加乡地理位置特殊,生态地位重要,不仅仅是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域,更是可可西里申遗的的前沿阵地。生态管护员与其说是巡护三江源国家公园,其实更多的是巡护可可西里。
永迪江才是君曲村巡山马队中年龄最小的,别看年龄小,做起事情来却是一丝不苟。马背上背着褡裢和编织袋,褡裢里装着一周的食物,编织袋是用来捡垃圾。见到牧民丢弃的垃圾就随手捡拾,身上背着个小袋子,里面装着巡护日志,每次巡山开始沿着草原、山谷、草甸一路巡护下去,巡护日志上记录着:藏野驴有没有闯过护栏侵占牛羊的领地?垃圾站是否已被清理?草原鹰架是否完好无损,这些琐碎的小事却关乎着可可西里的环境保护。
“说起巡护草原,并不是想象中的游山玩水。我们这里的草原很大,而且大部分还是可可西里地区,我和阿爸骑着马,背上一周的干粮和帐篷一路巡护,走到哪就睡到哪,最苦的就是冬天巡护,夜里要到零下30多度呢。”永迪江才说的起劲,一旁的父亲默默不语微笑着。
如今的索加乡俨然同可可西里有着同样的的地位,是名副其实的“动物王国”。去年,索加乡野生动物普查记录,全乡现有雪豹60只,藏羚羊3000多只,各种猛禽60多种,野生动物伤害牛羊的事件,时有发生,但牧民从来不会因此伤害野生动物。永迪江才说,呵护好这里的草山,保护好这里的野生动物,也是为可可西里申遗做出贡献。
“就在去年寒冬,最冷的时候,雪豹觅不到食物,就袭击牧民的牛群,牧民们损失惨重,我家的两头小牛就被雪豹吃了。即便如此,我们也依然选择保护雪豹和其他野生动动物,没有采取报复行动”。永迪江才回忆道。
“治多县的索加乡是为保护藏羚羊而牺牲的‘环保卫士’索南达杰的家乡。如今英雄逝去,英雄的故乡,仍然有这些人追随着英雄的脚步,继承着英雄的传统,肩负着保护藏羚羊、保护可可西里的重任,不论风霜雪雨、严寒酷暑。”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区(可可西里)管委会治多管理处专职副主任才仁闹布充满感情对记者说。(记者 张多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