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力量:加什科草原上的一面旗帜

10.05.2017  13:42

   ——记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共和县切吉乡加什科村党支部书记南新友

              青海新闻网讯  戴着藏式毡帽、穿着笔挺的西服、身材高大、皮肤黝黑,今年52岁的南新友是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切吉乡加什科村的党支部书记。 1987年,年满20岁的南新友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面对党旗庄严宣誓的那一刻,他下定了决心,要带领加什科村的乡亲们走出贫困,走向富裕。如今,时间过去了将近30年,培育成功的加什科绵改羊声名远播,加什科村也走上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目前,全村70%的牧户入股村里的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合作社入股牧户的收入达到9000元,全村年人均收入突破6000元。

   抓教育修公路

  与全村牧民携手描绘脱贫致富蓝图

  加什科村西临乌兰、都兰,北接共和县黑马河、石乃亥乡,是共和县切吉乡的一个牧业村。1980年起,南新友先后任加什科村小学民办教师和校长,在十多年的教师生涯中,他经常替一些贫困家庭的学生交学费、买书本。南新友在教育方面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才华,以及他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加什科村的父老乡亲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1996年,南新友任加什科村党支部副书记,他走马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学校迁往交通便利、人员集中,在各自然村中心位置的哇玉香卡农场。为提高在校学生的巩固率和升学率,让孩子们上完小学,还能上中学、大学,南新友个人掏腰包,设立了奖学金。自2015年开始,给本村每个大学生奖学金3000元,为小学至大学阶段学习成绩好的80名学生进行了奖励。有人对南新友的做法不理解,南新友说,“我图的就是我们加什科村能多出人才,我们再穷也不能让学生们没有知识,再苦也不能苦了学生上学。”

  牧民们富裕起来了,但南新友认为这个不是终点,他又发动群众,自筹资金60万元,整修村道,采用“各修门前路”的办法,利用短短的两年时间,就修成砂土公路92公里,使各家各户都通了公路。为了使修好的村道得到维护,南新友采用承包到户的办法,把公路分段承包给每一户家庭。并制定了一年两次验收制度和严厉的奖罚制度,使村道得到了很好的维护。

  2003年盛夏,海南州科技局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全州优良畜种评比大会,会上,加什科村选送的两只体重达70公斤的半细毛羊,体形高大强壮,分别荣获一等奖和二等奖。从此,加什科羊的声誉不胫而走。南新友认识到搞好绵改工作,是加什科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希望所在。南新友把恢复和重建种羊场工作列入了议事日程,他带领群众对种羊场的设施进行了维修和重建,通过争取国家投资和发动群众自筹资金的方式,筹措资金12万元,购买品种优良的种公羊,目前,一个拥有600多只优良公羊的种羊基地重新在加什科村建成。通过绵改,加什科村在每只羊上的收入就超过了65元。以此推算,仅此一项,加什科村每年的收入就增加了约100万元。

   让互助友爱

  民族团结之花开遍切吉草原

  “我是一名受党教育多年的藏族干部,从我当选为党支部书记,便深知重任在身,不仅要带领全村乡亲增收致富,还要在细节上做好维护民族团结的工作。”南新友铿锵有力的话语,表明了这位基层党员的坚定信念。

  牧民更太加、桑结到州医院看病,欠下了医院2000元的医疗费,南新友悄悄到医院结清了欠款;村里的牧民卓玛患了重病住进了医院,南新友主动带了600元钱到医院去慰问;牧民南拉、南通、尕先和尕玛等牧民因为买不起网围栏,南新友给他们送去了1500余米的网围栏;牧民公宝为孩子上学搬迁到离学校较近的地方,南新友送去1500元的搬迁费……这几年,诸如此类的事在南新友这里已经成了家常便饭。有人粗略算了一下,从2002年到现在,南新友为村里的牧民和贫困学生捐助的资金已达到5万元。在南新友的带头作用下,加什科村“一家有困难,全村都帮助”已蔚然成风,经过与村“两委”班子的商定,他们已经把这一良好风尚郑重地写进了加什科村的村规民约。

  为切实解决50多年来加什科村与交界村庄的草山纠纷问题,南新友经常到茶卡镇的三个蒙古族村庄,与那里的蒙古族牧民勤沟通交朋友。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双方之间签订了地界、草山、放牧协议,以和平友好的方式解决了双方积怨很深的邻界问题。为纪念这一特殊的日子,南新友等三人出资举办了一场面别开生面的赛马会,参加赛马会的是茶卡镇三个牧业村的蒙古族牧民群众和加什科村的藏族牧民群众。并在他的积极倡议下,决定每年的8月12日,举办蒙藏民间联谊赛马会,以这种方式,表达他们对民族团结邻里和睦的热爱与珍惜。

   创新服务模式

  筑牢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坚强堡垒

  “村干部就得一心一意为百姓做事。”南新友常常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支部书记的为民情怀。多年的实践经验让他认识到,带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党的领导是关键,服务群众是目的。所以,他带领加什科村党支部结合本村实际,创新工作模式。针对牧户居住分散,牧民到村综合办公用务中心办事路远不便等实际,在严格执行村“两委”班子轮流坐班制度的基础上,提出“群众的事情村干部办,群众的事情用群众的办法解决”的思路实行村级事务民主管理。党支部为做好服务群众工作,采取定人、定时、定联的“服务卡片”制度,明确坐班村干部姓名、联系电话、坐班时间等,并发放到每一个村民手中,方便了夏季草场放牧、外出务工及离村服务中心较远牧户打电话办事,使群众遇事“一拨便成”。建立“一户一档”,使全村人户信息“一查便知”,就是将村里两个社的牧民合理划分为若干个村民小组每组分户建立台账,将每一户的基本情况及各类数据等纳入档案;制定内部规矩,细化“两委”班子轮流坐班、坐班登记、事务代办、首问负责及责任追究等5项制度,使村干部坐班成为自觉习惯。实行受理事项严格登记和交接班登记制度,坐班时间能够及时答复或解决的千方百计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事逐级上报村“两委”、乡党委政府等研究解决,及时处理群众的合理诉求,使村干部履职“一始至终”。在村党支部书记南新友的带领下,村“两委”班子及成员严守为民务实清廉的服务宗旨,为全面建成加什科小康村发挥了坚强的战斗堡垒作用。

  南新友用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对群众负责、服务群众的理想信念,印证了他对事业的忠诚,树立了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在加什科村草原成为一面鲜艳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