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时代”的哈萨克人家
6月13日,夜雨过后,海西大柴旦马海村的黎明,在一片鸟语花香中醒来。
2002年10月,经国家民委批准,马海村这个为安置新疆返青哈萨克族群众而建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内惟一的一个哈萨克族安置点,为海西民族大家庭再添“新丁”。
沙枣花的清香在微凉的空气中馥郁袭人,村庄像一朵蓝莲花,盛放在时光里。一排排样式统一、颜色统一的房屋,被几条硬化道路分割成几排,洁白的墙壁上用汉语、哈萨克语书写着:勤劳的人走在前面,懒惰的人走在后面。几个身着民族服饰的哈萨克族儿童门前屋后快乐追逐玩耍。
村主任保泽指着操场上的节能路灯,笑道:“你们可别小瞧了这些小家伙,它们可都是乡村的功臣。有了灯,村子里就有了人气,心里都是亮堂堂的。”
“是啊,有路的地方不一定有灯,但有灯的地方一定有路!”我们应声附和着。
“现在电充足了,使用电动磨料机,节约了不少人力,让大家有精力可以扩大再生产。今年村里引进绒山羊1770只,无偿给每户承包15只繁殖受益,增加了经济畜种的比例。村里可用的18万亩草场也全种上了紫花苜蓿,羊儿们吃得膘肥体壮,销路特别好。”
“那么多羊肉,你们吃得完吗?”
“所以啊,我们今年又增加了10个羊棚,以合作社的方式育肥羊。政府投资给盖一个冷库,用电气化设备把羊肉做成我们哈萨克族特有的风干肉,销售到全国各地。光这一项,每户就能增加40%左右的收入呢。村委会还打算给村里的五保户和老人增加补助,从原来的80元增加到100元。”
“村里老人多吗?”
“嗯,光60岁以上的就有32个,70岁以上的有10个。村里还有一位90多岁的‘寿星’呢。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长寿老人也越来越多了。”
“听说敦煌至格尔木的铁路快修通了,经过马海村。你们有什么打算吗?”
保泽兴奋地大声说:“当然有啊!我们正在动工建设哈萨克民族风情园,目前已经有两个毡包建好了;我们还要开几家饭馆,专门经营哈萨克风味,以旅游业带动乡村经济,让哈萨克人都过上好日子。对了,你们供电员工前几天还来帮我们检查电力线路呢,让我们安安全全、亮亮堂堂地致富。”
聊得高兴,不知不觉就到了一家门楣上挂着国网徽标牌子的电费代收点。
“这是供电公司专门为方便村民交电费设立的。以前,大家要去100多公里外的大柴旦供电公司交电费,路太长,去一趟花销很大,如果赶上转场就更没有时间了。现在,村口转一转,电费就交完了,很方便。”
进了屋,男主人易不拉应木和女主人娜仁古丽从电脑后面站起来,笑容满面。
“现在交电费的人多吗?”
“挺多的。大家去草场前基本上先来交预付电费。通过电力公司这几年的大力宣传,大家都知道了电是商品。”易不拉应木说。
说话间,娜仁古丽手中的小花帽吸引了我们的眼球。那是一顶还没有完工的哈萨克族小花帽,闪亮的珠片盘绕成花朵的形状,十分俏丽。
娜仁古丽一笑,说:“这顶帽子还没有完工,纯手工活,很慢。一个月做不了一顶。现在我们都用电脑刺绣。先用电脑设计好图案,再把图案印到帽子上,按照图案一针一线穿珠片,钉珠子,很费劲的。有时候我们还可以根据顾客的喜好来设计帽子的图形,反响还挺好的。有的都卖到东南亚去了。你看我坐在家里也能挣钱,还是美元呢。”
“村里都拉上宽带了吗?”
“是啊。有了电,电脑、冰箱、洗衣机,我们越来越方便,生活不比城里差。想找啥上网搜一搜,很方便。”
“那要是赶上停电了,怎么办呢?”
“停电?十年前我们用柴油机发电,停电是常事,但现在不会啦。‘户户通电’的时候,供电公司架设了专线,为村里安装了一台200千伏安的专用变,稳当着呢。而且就算有什么事,供电公司也会很快派人来的,我们一点儿也不担心。”午后的阳光照耀着村庄,自由的风儿把光影流溢在根根银线上。美丽的乡村,像花儿一样绽放在辽阔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