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叶对根的情意——互助县文化馆群众文化事业发展小记
谈到群众文化,很多人往往简单地理解为退休大妈大叔茶余饭后在街头巷尾的唱歌跳舞,是水平低、格调俗的民间活动,是市井之乐、“泥腿子”的快意。与那些专业文化相比,难登大雅之堂。但就在前不久,记者走进互助土族自治县文化馆,扑面而来的是文化高雅之气,处处耳闻的是管弦丝竹之音。站在前不久刚获得“全国优秀文化馆”荣誉称号的奖牌前,馆长刘应军不胜感慨:“群众文化是全部文化的母体,是众多文化模式的根基!”
刘应军的这番话让人不由地把互助县的群众文化发展联想成一棵生机勃勃、根深叶茂的大树,对这个比喻,他补充说:“广大群众是这棵树扎根生长的土壤,也是树上果实的享受者。”
互助县文化馆始建于1950年,属国家一级文化馆。这个“元老”级的文化馆依托互助县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和“全国文化先进县”这一优势文化资源,以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为己任,接足地气,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一致认可和好评,并多次得到国家、省、市、县的表彰。
“社区文化天天有,广场文化周周演”。如今在互助县,群众足不出社区和村,就能免费享受到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大餐。表演、竞赛、曲艺、讲座等文化活动,举目可观,触手可及,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家门口文化”。
刘应军和他的团队为“家门口文化”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
确定11个项目服务于广大群众,要求每年不少于12场次的消夏广场文艺演出,不少于10场次的节庆文化活动,业务干部不少于60次的乡镇、社区辅导。县、乡、村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文化馆工作已辐射至全县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及社区,形成设备、人才共享格局;
与乡镇文化站联点开展一对一帮扶工作,积极打造“一乡一品、一村一品、一人一技”,组织群众开展各类文化活动,积极申报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非遗传承性保护基地,修建土族盘绣传习所及艺术馆等,基层群众文化服务能力不断提高;组建了互助县文化志愿服务队,志愿者达1200多人,志愿服务于县域内各社区、乡镇,为广大文艺爱好者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共同推动群文工作的合力,初显了“一人带一片,小片连成一大片”的集群效应……
夜幕降临,互助县城青稞酒文化广场跳广场舞的人群一眼望不到头……这是县文化馆开展大规模广场舞教授工作的生动场景。县文化馆群文活动开展得风生水起,目前,跳广场舞已成常态化,群众参与的热情空前高涨,营造出“人人参与文化,人人享受文化”的良好氛围。互助县塘川镇村民王晓兰对此赞叹不已:“‘家门口文化’细水长流,遍地开花,贴近我们百姓生活,实在是好得很!”
在群众文化传达的持久激情里,互助文化先进县的基础,再次被夯实——因为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