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边一面不褪色的旗帜 记贵德河阴镇大史家村党委

25.06.2014  10:38

  青海新闻网讯

                开栏的话 在共筑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每一个优秀党员都是一面旗帜,每一个先进基层党组织都是一座坚强堡垒。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3周年,正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扎实开展之际,这个“七一”更具有特别的意义。七一前夕,西海都市报聚焦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共产党员,通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们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服务人民的朴实故事,生动诠释全省上下为“三区”建设所做出的努力,共同谱写中国梦的青海篇章。

  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阴镇大史家村,多年来是全省农业战线上的先进典型。如今,岁月的更迭,时光的流逝不仅没有使他们失去昔日的辉煌,反而焕发出新的活力。

  走进大史家村,一条条笔直宽阔的水泥道路伸向村落民宅,一栋栋整洁的农家楼房错落有致,汽车、摩托车、农用车穿梭往来,从人们脸上洋溢着的舒心和惬意可以看出,大史家村人正走在一条持续发展的希望之路上。这一切,与“当家人”多年的正确领导密不可分。

  两年前,大史家村一些村民看到村里的红柳滩水域丰富,提出搞冷水养殖。村党委班子成员一合计,认为项目可行。村党委会通过后,又召开村民大会,将村里全体党员、村民代表共150人带到红柳滩实地调研。随后,村里向每户村民发放了一份意见征求表,结果显示,大家一致同意。

  作为贵德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排头兵,近年来,大史家村“两委”班子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振兴全村经济的突破口,不断探索发展经济的新路子。2007年,对村集体企业开展了一次彻底革新,将村里的土窑砖厂改扩建成年产2000万块红砖的46孔轮窑砖厂;还建成了预制厂、沙料场等。村办企业产值在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15%。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大史家村全体人民发扬战天斗地的精神,粮食生产节节攀升,成为青海历史上第一个高产村,被誉为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如何使这面旗帜不倒,又能在新时期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对于每一届“两委”班子成员都是考验。

  选好配强干部、健全群团组织、完善各类制度,一直被大史家村党委视作发挥村党委核心作用的突破口。近几年来,村党委把一大批年富力强、办事公道、群众公认的优秀分子吸收到村“两委”班子。有着5个生产合作社的大史家村,全村拥有砖瓦厂、预制厂、机械挖掘队、沙料场等5个村办集体企业,企业固定资产达到2000万元,社会总产值达1500万元。2011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300元。2010年2月,大史家村有别于其他绝大多数村级组织,由村党支部升格成立了村党委,下设6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05名。

  在村集体经济日益扩大的同时,村民积极探索经济发展的新路子,积极兴办个体经济,在粮油加工、饮食服务、运输、养殖业和开办农家院等方面各显其能,集体企业的壮大和多种经营方式的发展,不仅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充实了群众的“钱袋子”,更夯实了开展党建工作的基础,真正实现了“围绕发展抓党建,强化党建促发展”。

  经过多年的努力,大史家村不仅保持了“农业产量大村”的称号,而且走上了以工哺农、以工促农、农工结合的发展道路,始终走在全县村级经济发展的前列。(作者:姚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