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系列述评之四
天空,蔚蓝明亮;江河,奔流欢唱;群峰,巍峨壮丽;草原,人畜兴旺;牧民,丰衣足食……这是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愿景所望!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每个人的愿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最大的民生工程。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红利”不断衍生,海拔4300米“生命极地”创造奇迹长出蔬菜
金秋,青海最美的季节。
行走在青藏高原,我们深深感到:草原、湖泊、湿地、牛羊……生态保护和建设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
行走在青藏高原,我们深深感知,生态文明建设在一项项生态环保工程的具体实施中,显现出与百姓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民生改善的息息相关。
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有一件事令所有玛多人津津乐道,逢人便夸。
在这个平均海拔4300米的“生命极地”居然也能长出蔬菜,祖祖辈辈生活在高寒地区的玛多人做梦也没想到能吃到自产的新鲜蔬菜。
绿色,蔬菜,玛多人的骄傲和自豪。
一大早,走进玛多县生态移民村玛查理村,一排排红瓦白墙的房屋整洁靓丽,文化墙上的彩图文字讲述着村庄浓郁的藏族风情。8座温室大棚在太阳光的映照下璨璨生辉。
大棚里,黄瓜、菜瓜长势旺盛。一年种五茬,19种蔬菜年产量5万余斤,产值16万元,全村201户,年均增收800元。72岁的玛查理村牧民白多活了一辈子,第一次吃到在家门口种出的蔬菜,不由竖起大拇指,连声用藏语称赞“呀呀呀”。
蔬菜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也为他们的后续产业发展拓宽了渠道。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而玛多人的蔬菜情应该算是这福祉里的典型之举。
果洛州久治县境内的年保玉则是三江源生态保护核心区之一。近几年,年保玉则风景区禁止滥砍乱伐、乱捕野生动物,禁止景区内放牧、开矿,景区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如今,景区内360个冰川、湖泊像珍珠般镶嵌其中,闻名遐迩的年保玉则形成了独特的绝世美景。平均每年,年保玉则接纳来自青海、甘肃、四川、陕西等地的游客近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逾4000万元,仅门票收入就达320万元。
无疑,这些都是在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下,延伸出来的“在保护中发展”的典型和范例,更是在生态文明理念的引领下,在绿色之路上追求的“发展红利”。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生产生活环境日益优化,三江源牧民转身生态产业“淘”得金银
前景虽可期,任重且道远。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任务,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没有绿色的发展模式,那么任务终究不能达期。
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县城附近,大部分居民以三江源地区转产牧民为主。
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是采挖虫草,其次从事劳务输出、藏獒养殖、运输业等。在后续产业发展方面,最具特色的就是黑陶艺术,从以前的原始作坊式制作,到今天的产业化规模加工,三江源转产牧民后续产业扶持给予今天的囊谦黑陶发展有力的推动。
走进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科技培训项目——囊谦县黑陶生产基地,只见年轻的艺人围坐在工作台旁,聚精会神地制作黑陶。拉坯、修整、绘纹……石模、木锤、木刮、木针在匠人尼玛扎西手里灵活自如。尼玛扎西也因黑陶制作每月增收4000元。
改善青海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努力构建生态文明体系,这是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所在,是发展方向。
青拉是世代生活在年保玉则的牧民之一。通过三江源生态保护科技培训项目的实施,她学到了手工编织藏饰旅游产品的手艺,月收入1200元。过去用于传统放牧的马鞭、抛石绳等,通过青拉和她的伙伴们的精心编织,成为了一个个精美的手工艺品,在旅游旺季极其畅销。
一些传统的藏式编织品经过他们的手,变成了一件件现代、美观的旅游产品,同时也让周边的农牧民改变观念,从事手工编织走上致富路。
和青拉、尼玛扎西一样,许许多多曾经靠放牧为生的牧民群众,为了保护三江源生态环境,毅然放弃了传统的游牧生活,来到城镇,从事新的产业,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青海持续改善的生态环境有力地促进了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的优化,助推了旅游业、金融业、生物产业等许多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一批世世代代逐水草而居的牧民群众放下牧鞭进城就业,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生产条件。
有资料显示,仅2013年,三江源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15元,8年年均增长14.9%。累计解决了13.6万人、36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安全,为4.5万户农牧民安装了太阳能光伏电源,7万多农牧民进城定居。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金不换”宝贵财富愈加殷实,群众成绿色福利、生态福祉当然主角
在外地人眼里,大美青海就是空气好、天空蓝、草原绿,这是青海人的骄傲,是青海人的福祉,更是青海人“金不换”的宝贵财富。
怀揣这份宝贵财富,除了在草山、牛羊之外,想方设法为群众打造出一个安居乐业的“铁饭碗”,更重要的是引导群众在观念上、意识上发生改变。
因为,绿色梦想,不只是国家的、政府的,更是每个人的。
因为,全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正是实现绿色转型最深厚的土壤。
保护好大自然赐予的绿色财富,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合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强大动力在青海各族干部群众中同知同感同奋进。
不断巩固扩大保护和建设成果,全力以赴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升级版,努力创建生态美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青海各族干部群众共同的目标。
位于玛柯河林区的班玛县灯塔乡班前村,得益于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村子在保持原有风貌的基础上,硬化了道路,整修了房屋,面貌焕然一新。走进班前村,干净的水泥路两旁,藏家碉楼建筑和传统生活方式与周边农田、草山、河流植被等构成极具特色的文化景观。
漫步班前村,仿佛置身一方当代“世外桃源”,背山面水,四周被茂密的树木围绕,村内一座座美观独特的石雕房屋、蜿蜒的小路木栏、家家门口还矗立着一盏现代化的路灯。
优生态,惠民生。置身于如此独特的高原美丽乡村,不由为近年来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带给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绿色福祉”而震撼。
让群众享有更多的绿色福利、生态福祉,广大群众是当然的“主角”。只有充分依靠群众,我们的前行之路才能筑牢夯实。
在前行的路上,我们明白——青海环境资源丰富,生态地位极端重要又极其脆弱,发展绿色经济既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又具有迫切的现实需要。
在前行的路上,我们责任重大——保护好三江之源,是我们对国家和民族承担的历史责任。我们一定要举全省之力,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做出青海人民应有的贡献!
在前行的路上,我们更加懂得——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发展。
在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发展战略指导下,我们将坚定不移地继续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让全省各族人民切实感受到保护绿水青山就是保护金山银山,在拥有“青海蓝”的同时,分享到“绿色福利”,并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向全面小康社会。
守护好青海屏障这块圣洁的宝地,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绿色,生命的绿色,发展的绿色,民生的绿色。
“绿水青山”,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数百万青海人民正在生态与发展、美丽与富裕中努力实现共赢。(林玟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