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上的艺术圣殿——青海美术馆建设纪实
初冬季节,全省人民迎来了青海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历经3年建设,总面积1.1万平方米、各项投资近1亿元的青海美术馆于今天正式开馆。这座在建筑设计、结构布局和功能要求上达到“西部一流,西北第一”的美术馆是我省“十二五”文化惠民工程重点项目,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最大的文化建设投资项目之一。
青海美术馆的建成开馆,是省委、省政府推进文化惠民政策,重点文化设施工程取得的重大进展。它进一步完善了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新时期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美育教育人、塑造人、影响人功能,扩大青海对外影响搭建起了一个崭新的文化平台。
渴盼属于高原的美术馆
远远望去,青海美术馆与青海省图书馆、青海省文化馆连成一体,似一艘乘风破浪的舰船,即将远航。
回首凝眸,青海美术馆的诞生从倡议的提出,到规划、建设的整个过程,无不反映出省委、省政府对实现文化惠民、推进青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重视;体现出青海省、西宁市各相关部门对文化事业的大力支持,体现出省文联青海美术馆工作人员和建设者们精益求精的高度负责精神。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精神的家园。青海美术作为青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稚拙古朴的岩画到纹饰繁丽的彩陶,从法相庄严的壁画、唐卡到艳丽繁复的彩绣针织,积淀出了历史的辉煌。
新中国成立后,青海的美术家、书法家、摄影家们更是用丹青妙笔和镜头描绘出青海的壮丽河山和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定格了青海行进的铿锵步伐和火热的建设场面,记录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强音。
然而,在青海美术的发展历程中,也曾有着深深的遗憾——美术工作者、爱好者和全省人民都渴望拥有一座集展览、交流、服务、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省级美术馆。这一愿望多年来都未曾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青海美术事业向更高山峰的攀登,制约着我省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全面发挥。
正如青海美术馆副馆长王筱丽所言:“青海美术馆自上世纪80年代成立以来,一直没有专门的展馆,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的举办一直处于流离状态。办展览时,我们都是在街道办事处、市民中心或者会议大厅里临时搭建展厅,根本无法充分展现优秀美术作品的魅力和内涵。”
这一困境必须打破,全省美术工作者、美术爱好者和各族人民都渴盼着有一座功能齐全的美术馆。
建在黄金地段的美术馆
透过美术馆巨大的玻璃门向北望去,新宁广场上的游人历历在目,这里是西宁市最为繁华的地段之一。
“在我们这个西部欠发达省份,拍板在这片黄金地段上建设美术馆,足见省委、省政府对青海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青海美术馆馆长马金彪感慨万千。谈到美术馆的建设历程,还有一个词被马金彪反复提及,那就是“温暖”。
2010年,青海省文联开始申请青海美术馆项目。
2011年,“推进省文化馆、美术馆及图书馆二期工程等省级骨干文化设施建设”被写进《青海省“十二五”规划纲要》。青海美术馆建设被列为全省文化重点工程,并确定了位于城南新区的建设用地。
2013年,时任青海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和决策,青海美术馆的建设用地最终确定在城市核心繁华地段的新宁广场南侧。
2013年9月22日,青海美术馆开工建设。美术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大师崔恺设计,具有国家一级资质的浙江省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设施工,省代建办代建。
2014年12月20日,青海美术馆封顶。
2016年8月30日,青海美术馆竣工验收。一座现代化的美术馆矗立在高原古城西宁。
对于包括青海美术馆在内的“三馆”建设,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2016年8月27日,省长郝鹏作出批示:“‘三馆’是我省重大文化建设项目,具有标志性意义,务必要建设好、管理好、运用好。年内要确保投入使用,发挥效益。”
在建设期间,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经常深入工地,协调征地拆迁,查看工程进度,对施工中遇到的困难提出指导性意见。
青海省、西宁市两级的发展改革、财政、编办、建设、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对青海美术馆的建设也积极配合,从建设用地、资金投入、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保障,在符合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加快了有关审批事项的办理进度。
美术馆建筑的设计中,斜墙、斜柱多,因此在支模、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等结构施工方面难度较大。为了既达到设计效果,又保证建筑质量,施工单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他们组织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工人施工。项目部加强管理,落实检查制度,进行过程管理、过程控制,对排查出的问题及时整改。对于斜墙、斜柱等施工难度较大的部分,编制有针对性的专项方案,根据方案做样板工程,对不合理的进行调整,方案合理后,再进行大面积的施工,保证了工程的质量。
“如果没有省上领导对文化惠民工程的高度关注,如果没有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配合支持,如果没有施工单位对工匠精神的一贯追求,就没有如今这个西部一流美术馆的诞生。”马金彪说。
打造西部一流的美术馆
青海美术馆总面积1.1万平方米,展厅总面积约3300平方米,按照典藏、研究、展览、交流、服务、教育等美术馆六大功能进行设计和布局,配有完备的文化服务设施、多功能厅、创作室、培训教室、接待室、艺术家之角、艺术品商店等。
美术馆采用了大量新型和高科技材料设备。美术馆的展厅光源达到了国际上高品质美术展览对光源的高标准要求,所以,今后馆方计划每年都要引进高层次的国外展览和省外展览。走进典藏室,一股浓郁的樟木香味扑鼻而来。国画和书法作品的收藏柜都使用了樟木材料,以保护藏品不被虫蛀。副馆长王筱丽介绍说,典藏室还安装了恒温、恒湿设施以保护藏品。隔热玻璃、耐磨防滑刷上聚氨酯漆的地面、多次拔钉子也不会留坑的展厅墙面……诸多建筑细节上都体现出了力求完美的匠心。
为了不负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的重托,打造一流的美术馆,从2010年开始,青海省文联有关领导带领工作人员多次赴省外进行考察交流。从场馆建设到功能布局、展示方式,从部门设置、人员配备到工作流程、管理制度……凡是和美术馆有关的,他们都处处留意、事事关心。白天参观,晚上赶路,数个酷暑严寒,他们的足迹踏遍了北京、江苏、广东等地的8家美术馆,有的美术馆还进行过多次考察。
功不唐捐。踏实的考察深化了他们对美术馆从建设、布展到管理各个方面的认识,有了“发言”的底气。在施工过程中,他们多次与设计和施工方及时对接,优化设计方案。就拿第二展厅来说,在他们的建议下,将原先设计的封闭式展墙改为可移动展墙,展厅因此变得更加通透,空间感更强。从美术馆展厅的层高、布局、展览线路的设计都是他们自己拿出的方案。
多方努力形成合力,如今,青海美术馆在建筑设计、结构布局和功能要求上均达到“西北第一,西部一流”。今年8月,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赵实在实地参观后,对青海美术馆给出了“壮观、震撼”的评价。
场馆建成了,今后的路还很长,“有了这样一个现代化的艺术平台,今后,我们要发挥美术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效益,丰富广大市民的文化艺术生活,为群众的艺术美育教育及推广更好地作贡献。”馆长马金彪对未来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