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起点上再谱华章 ——“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蹲点调研之十一
进入2020年,我省42个县(市、区、行委)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四年集中攻坚任务全面完成,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如期实现绝对贫困“清零”目标。
虽然实现了现行标准下绝对贫困“清零”目标,但我省省情特殊,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区域性差异大,经济基础薄弱,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较低,脱贫任务完成后,仍属于相对贫困地区,提升质量、巩固成果、促进长远发展,成为了新的发展目标。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在这个新的起点上,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四个不摘”重大要求,响鼓重锤、一鼓作气,不停顿、不大意、不放松,开展“补针点睛”专项行动,实施“九大脱贫后续巩固行动”,奋力打好脱贫攻坚战冲刺仗,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应对疫情影响,更是出台用工奖励、岗位补贴、到户产业补助、扶贫小额信贷延期还款等“一揽子”优惠政策,全力打好脱贫攻坚“附加题”。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省全力谱写脱贫攻坚新华章,努力交出一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答卷。
提升质量,让脱贫成色和质量更加出彩
西宁市湟中区海子沟乡阿滩村建档立卡户汪海明身有残疾却自立自强,养殖了300多只鸡并用手机直播销售产品。今年9月28日到10月8日,湟中区举办电商助农“消费促进活动”,突破农村信息瓶颈,带动农村产品销售,王海明也参与其中。
从一开始砖木结构的简易大棚,到现在棚圈一体化的20栋拱棚,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金滩乡东达村的养殖小区经历了四代改造提标升级。同时,建成一处活畜交易点,改变了一年一季出售牛羊的旧做法,走上四季均衡出栏销售牛羊的新路子。
按照贫困标准,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对识别不精准、“应退未退”人员进行了动态调整,对死亡、嫁出、新生儿进行了及时变更。同时,在全国扶贫开发业务系统不断修改完善数据、信息。
新增公益性扶贫岗位达到2.65万个、4146个行政村实现集体经济全面“破零”。提升脱贫质量,我省统筹推进问题整改和“补针点睛”专项行动,“补短板、强弱项,点要害、再加强”,坚持落细落小、精益求精,以“补针”促整改,以“点睛”提质量,围绕16个方面重点问题,从严从实补上短板、变强弱项。做好脱贫攻坚全面普查,客观反映脱贫真实性准确性,确保脱真贫、真脱贫。
深入推进牦牛、青稞、民族手工业、乡村旅游等特色扶贫产业发展,建成全国消费扶贫青海众创基地和“青品汇”网络销售平台作用,持续推进电商扶贫进农村行动,拓展线上线下营销渠道,解决好扶贫产品“卖难”问题……青海坚持频道不换、靶心不散、力度不减,我省深入实施“九大后续巩固行动”,不断完善脱贫后续巩固政策,突出产业就业扶贫,强化低保兜底保障,加强日常监测及精准帮扶,全面巩固脱贫成果,促进脱贫群众稳定脱贫、长远发展,进一步提升了脱贫成色和质量。
“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过程中把各级干部、困难群众引导好,既不降低标准、影响质量,也不调高标准、吊高胃口,确保脱真贫、真脱贫。”交出脱贫好答卷,青海多“补针”补短板,勤“点睛”提成色,提升脱贫攻坚的质量,青海乡村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具有青海特色的脱贫实践更加出彩。
巩固成果,让致贫返贫防控“安全网”更牢固
从2018年1月开始,海南藏族自治州结合实际,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海南州分公司携手,按照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每人每年保额为37.2万元,每人每年缴纳保险费137.5元的标准完成了保险扶贫参保工作。
截至目前,海东市有1462个行政村制定了《村规民约》,1511个行政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全市婚事新办7777场次,丧事简办6209场次,其他喜事廉办13736场次,初步统计节约开支约5.56亿元。
如今,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尖扎滩乡岗毛、洛哇、五星和幸福五个村的330户牧民住进了萨尕尼哈易地搬迁安置房。家家户户都有200平方米的庭院,学校就在家门口,村里人也更加注重教育。
健全完善防贫举措,我省建立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聚焦脱贫不稳定人口和边缘人口,深入开展“精准防贫保”试点,对因病、因灾、因残以及因重大事故等导致返贫致贫的农牧户,有针对性地及时提供帮扶,健全低保渐退、“救急难”等制度,织密“保障网”,有效防止脱贫户返贫和边缘户掉队。
全面落实教育扶贫各项资助政策,提升村级医疗服务水平,跟进实施因灾受损危旧房改造项目,持续提升“三保障”质量和成色,健全防止返贫机制。我省推进扶贫政策、民政救助制度相衔接进一步拓展好、延伸好脱贫成果织牢致贫返贫风险防控“安全网”。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青海站在困难群众的立场,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巩固脱贫成果,织牢致贫返贫风险防控“安全网”,从多个方面为困难群众提供兜底保障,编织出了一张基本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实现弱有所扶、困有所助、难有所帮,让困难群众共享脱贫成果,使贫困群众的生活得到保障、心里充满温暖。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攻坚已进入冲刺阶段,面对最难啃的“硬骨头”,一鼓作气打好这场硬战,精神扶贫的作用至为关键。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激发他们参与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青海找准问题、对症下药,展现了强大的耐心与智慧,让“我要脱贫”斗志在青海大地上唱出铿锵有力的脱贫进行曲,也让致贫返贫防控有了无形的却无比坚韧的“安全网”。
增强后劲,让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
“一技在手,吃穿不愁”,作为玉树藏族自治州的重点精准扶贫项目,囊谦县慈行职业培训学校自2016年8月建成以来,在贫困户职业培训上不断发力,服装设计、烹饪技能、机械手工、美容美发等行业近2000余人在这里获得一技之长。
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灯塔乡可培村的菌类和手工藏茶加工厂,牧民党员和当地建档立卡户正在有条不紊地对当天收购的藏茶进行分类加工。果洛已经开创性地探索出了一条产业扶贫新路子,扶贫“造血”功能得到健全。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城北村加强对贫困家庭劳动力的培训,帮助他们转移就业及发展特色种养殖、城郊服务业、休闲农业、特色旅游业,特别是对一些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进行大力支持。
扎实推进稳岗就业,我省积极落实稳岗拓岗优惠政策,持续加大产业、就业帮扶力度,多渠道提升贫困群众创业就业本领,加大省内外输出力度,深入推进扶贫车间建设,积极拓宽贫困群众增收门路。新增公益性扶贫岗位达到2.65万个,全年贫困劳动力就业规模力争突破17万人。
着力克服疫情影响,我省出台用工奖励、岗位补贴、到户产业补助、扶贫小额信贷延期还款等“一揽子”优惠政策,并通过提高互助资金借款额度、开发临时性公益岗位等措施,稳生产,稳就业,稳增收,努力降低疫情影响。目前,全省39个贫困县扶贫产业园、276家扶贫龙头企业、310家扶贫车间全部复工复产,吸纳农村劳动力近7万人。
增强后劲,我省健全完善带贫益贫机制,深入推进村集体经济“破零复壮”工程,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深入开展消费扶贫、精神脱贫,不断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深度融合,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脱贫攻坚不是选择题,而是应答题、必答题,疫情防控是加试题。”“要不折不扣答好应答题、必答题,从省情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答好加试题。”夺取收官之战全面胜利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省在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中增后劲、挖潜力,贫困地区才能更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新的发展,真正交出一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脱贫答卷。(贾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