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足迹 不朽的精神——青海省军区建设发展光辉历程巡礼

27.07.2017  13:42

  省军区部队驻守的青海雄踞世界屋脊东北部,这里聚居的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55个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这里不仅是中华水塔,孕育着中华民族三大河流的发源地,还是“红军长征的经过地”,闻名全军的“老高原精神”的发祥地,红色基因纯正,优良传统深厚。

  省军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生在南昌城,长在湘鄂皖,转战晋察冀,建功大西北,是省军区部队的光辉历程和真实写照。

   信仰锤炼灵魂 生命铸就忠诚

   一片赤诚染河山

  我军之所以在各种艰难考验当中,溃而不散、败而不馁、百折不挠、百炼成钢,关键在于这支部队有着坚如磐石的信仰。

  省军区部队所属8个军分区中,6个位于高海拔地区,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多年来,无论环境怎样艰苦、条件如何变化、任务多么艰巨,广大高原官兵始终高举旗帜、听党指挥,书写了一部部“攻坚克难建功业,矢志不渝守高原”的壮美诗篇。

  果洛是“老高原精神”的发祥地,也是闻名全军的“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模范群体”——果洛军分区官兵的主战场。

  就是在这片青海最艰苦的地方,果洛军人们种活了这里的第一片树林、修建了第一个澡堂、建起了第一座菜棚,在“氧气吃不饱,六月飞雪飘”的生命禁区,践行了“上不愧党、下不愧兵”的赤胆忠诚。

  高原军营,孕育和形成了无数感动雪域藏乡的动人故事,培养和造就了无数忠诚于党、勇于牺牲的革命战士。

  门合,原青海军区某部四团二营副教导员。他经常对战友们说,作为一名军人就要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祖国和人民。

  1967年9月5日午10时,门合在装制防雹土火箭的场地,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在场群众的安全。门合英勇牺牲后,军地各界迅速掀起“学门合”的热潮,门合的名字犹如白杨树一样扎根在青海高原,埋藏在青海各族人民群众心中。1968年4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授予门合荣誉称号,兰州军区党委给他追记一等功。

  王逢铭,原果洛军分区司令员,从战士到军分区首长,他把自己30年的青春年华奉献在了果洛草原。他常说:我们是党的干部,虽然身处极地,但要努力超越极限,创造极致,用实际行动来回报起党和组织。

  在果洛的这些年,王逢铭翻雪山、趟冰河、探沼泽、住帐篷,足迹踏遍全州6县48乡。身患十余种高原病。果洛军分区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单位,他本人也被原总政治部授予“全军英模”荣誉称号。

  这样的人和事如同满天星一样遍布高原军营,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听党指挥”,这个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已经深深融入到了省军区部队广大官兵的血液之中,成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力量源泉。

  理论武装头脑,文化凝聚人心。进入新时期,省军区始终坚持把部队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深入学习贯彻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开展改革强军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打牢了省军区部队官兵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基础。同时,以弘扬“老高原精神”为主线,大力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八个一”系列文化工程,组织官兵重走红军路、探寻红色遗迹,观看红色经典剧目,追忆红色光荣传统,召开弘扬老高原精神研讨会,创作老高原精神组歌、主题晚会,印发老高原英模书籍,用绚烂多姿,充满特色的高原文化,浓墨重彩地书写了一代又一代省军区官兵的忠诚本色。

   战场上不怕死 危难中站排头

  铁血军威振高原

  省军区部队从炮火硝烟中逐步走来。不管是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无论面对多么凶残的敌人、多么艰苦的环境、多么严峻的考验,广大官兵始终以敢打必胜的豪气、愈挫愈坚的锐气、有我无敌的霸气,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打赢了一场又一场攻坚战,以实际行动彰显了军威。

  20世纪50年代,青南地区暗藏的敌军残余相继在一些地区掀起了反共、反人民政府、反社会主义的武装叛乱。省军区部队在友邻和各族人民群众的有力支援和配合下,克服高原高寒、气候恶劣、语言不通、交通不便、补给困难等不利因素,进行大小战斗上千次,彻底粉碎了敌对势力妄图分裂中国的阴谋。

  霍如海是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的“功勋英雄”。

  1959年秋天,霍如海率领玉树军分区骑兵支队,配合兄弟部队进剿盘踞在杂多县西部莫云地区的叛匪。霍如海指挥部队行军400多里,三战三捷,歼敌1000多人,为平息整个玉树地区的反革命武装叛乱创造了大好局面。因此,他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60年7月,霍如海在指挥治多县西部的一次战斗中不幸中弹,成为了整个平叛战斗中牺牲的最高级别军官。

  在那段枪林弹雨的峥嵘岁月里,广大民兵、各族群众舍生忘死,英勇战斗,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当地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扎西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扎河人民公社治曲大队基干民兵班长。1958年11月,扎西登州带着6名民兵外出侦察敌情。当行进至巴强日地区时,忽然发现敌情。扎西登州与匪首杰日望才仁却交手,匪首的刀连续砍了过来,扎西登州敏捷地一连躲过了两三刀,才转守为攻。他用尽浑身力气,双手举刀向杰日望才仁的脑袋劈去,噗嗤一声,杰日望才仁的脑袋开了花,栽倒在地,一命呜呼。扎西登州被平叛指挥部授予“搏斗英雄”称号。他在格斗中曾经使用过的腰刀,至今仍被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

  2010年4月,玉树突发强烈地震。省军区第一时间组织部队进入灾区,第一时间启动民兵应急机制,成功救出被困群众144人。

  近年来,着眼强化应急应战能力,省军区坚持“日训、周考、月评”训练模式,在原兰州军区军事斗争准备检验评估中获得优秀,在训练尖子比武中取得1金2银2铜。连续十五年组织原省军区某团开赴海拔4300米的昆仑山地域,开展使命课题训练。研究规范骑兵高原训练考核标准问题。常态化开展省军区机关高海拔地区指挥作业演练、夜间行军拉练,研究解决高寒山地机动难、生存难、协同难等实战化课题,锻炼和提高了部队实战能力,展示了威武之师、文明之师、雄壮之师的良好形象。

   牢记我军宗旨 彰显为民情怀

  雪域藏乡写大爱

  省军区部队广大官兵始终把服务人民作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推动建设发展的永恒课题,积极参加扶贫帮困和地方经济建设,为促进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1997年,省军区某部奉命执行“兰西拉”光缆都兰、香日德、诺木洪段施工任务。官兵们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戈壁滩上斗天战地,仅用22天就完成了153公里光缆施工任务,比原计划整整提前了68天,成为“兰西拉”施工线上第一个完成任务的集体。1997年7月至今,省军区先后出动官兵4800余名,车辆机械2400台(次),投入350多个劳动日,参加了“涩西兰”天然气管道工程、西兰州高速公路建设、西宁—玉树光缆施工等重点项目工程建设,共竖立标石10000余个,移动土方80000余立方米,施工里程达800余公里。

  2006年6月省军区某部1000余名官兵迅速开赴航垭,执行紧急援建青藏铁路任务。航垭距离格尔木80公里,海拔3349米,常有8级大风从早吹到晚。在这里,官兵们顶烈日、冒风沙,历时21天,圆满完成了青藏铁路西格段二线应急工程施工任务。

  抓好民生急需的“富民工程”、助学兴教的“希望工程”、保护生态的“绿化工程”、经济发展的“重点工程”,先后挂钩帮建了165个基层党组织,81个乡村,与800户困难家庭结对,通过联建组织、文化共育、项目扶持等形式,不断帮助群众致富增收,特别是“四进四送”、“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五送五帮五推”、“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等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架起了军民“连心桥”。持续抓好玉树“两校一院”,海东“三校”等援建、开展“手拉手,一帮一”结对助学活动,建设50余片“国防林”、“民兵林”,定期邀请解放军306医院、兰州总医院等军队知名医院的专家教授赴青南藏区开展义务巡诊和医疗救助,先后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20个,免费救治26名藏族脊柱侧弯患者,发放药品、医疗器械等累计价值达400余万元,用行动唱响了一曲曲爱民赞歌。

  玉树骑兵连,长年坚持开展军政军民和民族团结工作,在反对分裂、维护社会稳定中始终站排头、当尖兵,被藏族群众誉为“高原守护神”;在执行重大军事任务中,敢于当先锋、打头阵,被藏族群众誉为“草原吉祥鸟”;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中,坚持走在前、干在先,被藏族群众誉为“牧区活雷锋”,被中央军委授予“高原模范爱民骑兵连”荣誉称号。

  大学生军官张海春,扎根高原22年,3次主动放弃岗位调动,将一颗热爱雪域藏乡、服务各族群众的赤诚之心洒向草原,跑遍全州34个乡镇,组织文化进村镇100多次,12年如一日帮扶希望小学,帮助6名贫困学生实现大学梦,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军区党委认真贯彻习主席“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的战略要求,紧盯特困地区、特困群体、特困家庭搞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八个一批”脱贫攻坚行动计划活动,连续四年持续开展军警民“六联建”活动,通过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帮建基层组织等举措,不断筑牢民族团结的生命线。(谭健)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