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州】一个"问题村"的跨越与巨变 记拉乙亥麻村党支部
3年时光,能做些什么?
——在青海湖东岸一片叫尕海滩的草原上,1499名拉乙亥麻人,以绝地重生式的发展方式,创造出一个凤凰涅槃的传奇。
谁能相信,3年之前的拉乙亥麻还是一个让干部提起来头疼、叫群众想起来发愁的“后进村”。除了头上“贫困村”这顶帽子,还有“坑人村”、“赌博村”这样的名号,“班子战斗力不强,村级事务管理混乱,经济发展滞后,社会治安不稳”,是人们对拉乙亥麻村的概括。被“穷”和“乱”束住手脚的拉乙亥麻人,独自承受着外界创新巨变所带来的心灵震撼和无言苦涩。
似乎在刹那之间,这片神奇的土地开始风生水起。短短3年,还是这个村,却一举摘掉了“问题村”的帽子,由穷至富,由乱到治,成了后进变先进的典型。
是什么原因让这片暂时消沉的热土平地惊起波澜,迈开大步风驰电掣般前行?
初春时节,记者专程赶赴拉乙亥麻村寻踪探秘。
答案十分普通,也十分经典:富民强村,关键要有一个好支部。
一个基层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好书记带出一个以民为重的好班子,硬是把一盘散沙般的村拢在了一起
和拉乙亥麻人聊天,大家最津津乐道的一件事是去年夏天村里举办的“走进藏区”大型文艺演唱会。这场投资200多万元,持续一周的活动吸引了方圆百十公里的群众扶老携幼参会,显示了拉乙亥麻人今天的富足与自信。“这是环湖地区历史上治安最好、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氛围最和谐、群众最满意的一次草原盛会。”至今回忆起来,拉乙亥麻人仍激动不已。“通过这件事,就能看出现在我们村的凝聚力有多强!”
20年前,拉乙亥麻和措卡两个自然村合并成为如今的拉乙亥麻村。“人虽然合在了一起,心却没有融到一块儿。”老支书冷郭说。
更糟糕的是,拉乙亥麻村和周边10多个的村子关系也处的不好,时常因为各自的牛羊越界赔偿互相漫天要价而发生草山纠纷。
一年一度的赛马会,本是广袤草原上最热闹的“节日”。然而,昔日剑拔弩张的关系却为这个草原上最重要的活动蒙上了浓重的阴影。“别的村主办赛马会,从不邀请拉乙亥麻村参加,拉乙亥麻人也没有心思,更没有能力举办一场像样的赛马会。”那不堪回首的往事,仿佛又在老村长英巴眼前。
“不团结出名,穷的出名,乱的出名。”从干部到群众,对村庄的现状都深感失望。
人心思变。眼看别的村子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一天天过上了富裕日子,拉乙亥麻人也渴望能够早日踏上小康之路。可是,由谁来带领大家走上一条小康之路呢?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这一流传广泛的顺口溜,道出了老百姓对党组织的期待和要求。
“事在人为,关键取决于什么样的人。”年近70的冷郭坦言,自己这一代村干部,文化不高,观念落后,尽管也很努力地想带领全村人跟上发展的步子,可是真的有些力不从心了。“我们要主动让贤,让能人上来,这样拉乙亥麻村才会有希望。”
“富民强村必须选准一个好的带头人。”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从干部配备、政策扶持等方面给予这个村大力倾斜。
在穷则思变的抗争下,一位当年从拉乙亥麻村走出去的大学生华格加闯入了大家的脑海。作为从拉乙亥麻村走出来的第一个大学生,在商场上经过多年摸爬滚打,如今的他已是草原上远近闻名的“小老板”。
2010年初,冷郭和4位德高望重的村民代表“四顾茅庐”,恳切地邀请华格加回村,带领大家改变拉乙亥麻贫穷混乱落后的面貌。干吧,当村干部一年的工资还不如他一个月所挣,不干吧,村民们渴望摆脱贫穷的期盼目光又牵动着他的心。最终,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使命感让华格加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从此,草原上多了一位贴心为民的村支书。
“实现富民强村、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必须首先鼓舞士气、凝聚人心,否则,再好的决策也只不过是一纸漂亮的宣言。”在新一届党支部成立大会上,华格加这样说。新班子成立伊始,首先做的就是走访所有牧户,与群众交心谈心。村支部成员走访慰问特困户、孤寡户、伤残户,解决他们的生计困难;重点走访疏导“钉子户”,理顺他们的思想情绪;特别走访请教老党员、老干部,挖掘他们的聪明才智。党员干部会、群众代表会、全村群众大会。大大小小十几场会,把原来“千百号人的牢骚”汇成了生产生活两个方面的十几条意见,把全村“上百个好点子”集中成“变穷为富、变落后为先进”的“发展文件”。
穷了这么多年,拉乙亥麻村积攒了太多的难题。如何才能贴近群众的心,把准群众的脉,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党支部一班人重新仔细打量这片不能再熟悉的土地,一宗宗一件件,“筛沙子”般过滤、查找拉乙亥麻多年来“不进反退”的病根。
正是春寒料峭的时节。党支部成员和村里的老人一起,手捧哈达,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拜访,一户一户地上门,诚心诚意地请各村把心中的怨气面对面说出来,一起商量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办法。开始,许多村子和牧民对他们的到访满腹狐疑、态度冷淡,有的干脆拒绝和他们坐下来对话。一旦认定了的事,华格加和党支部一班人绝不轻易罢休,去一次碰了钉子,就再去。终于,拉乙亥麻村党支部的一片诚心感动了各村和广大牧民,过去冰冻的关系就像冬去春来的倒淌河河水一样,慢慢开始消解了。
百姓信不信,主要看干不干实事。“诚心干事,是凝聚人心的法宝。”华格加对大家说。要开好局、破好题,就得解决一些突出问题,扫除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
“要想富,先修路。”副支书娘格加告诉记者,新的党支部成立后,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一举完成了长13公里的村道硬化工程。
“以前,村民们因发展经济而不得不四处贷款,常常因为没有及时还贷,又不得不低价出售自己的牛羊,341户村民户均欠信用社3万多元,全村各类债务高达上千万元。”英巴回忆。村民家庭内部、村民之间的很多矛盾纠纷也就此产生。
“村里穷得叮当响,再讲道理也是空的。”新班子组建后第一次开会,就确定工作目标:要建立威信,提升党支部的影响力,就要解决债务问题。“华格加拿出自己的资金一次性为大家垫付了500万元,集中还清了全部贷款。”英巴说。
华格加发现,牧民最宝贵的资源——草场的使用十分混乱。宽阔的公用牧道被村民一点点占用,由最初的15米宽变成眼下的3米宽,连一辆汽车也开不过去。“此风不刹不行!必须尽快整治牧道!”华格加暗下决心。为了赢得全村人的信任和支持,村党支部一班人先从自家和亲戚“开刀”。一个星期后,心服口服的村民都把自己多占的牧道自觉地退了出来。
接下来,村里整治环境,需要建新拆旧,华格加又一次“大义灭亲”,第一个动手把父亲家的破土墙拆了。老父亲回忆说:“当时,气得我好几天没搭理他!不过现在想来,他是对的。”看支部书记动了真格的,支委们也纷纷督促动员自家亲戚,很快,村里的违章建筑全部拆除,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村党支部的“六亲不认”换来了群众的认可和信赖,原来“一盘散沙”的人心从此拧成了“结实有力的一根绳”。看着整治一新的村容村貌,村民从心里认定这样的党支部“靠得住”,全村呈现出团结一致干事业的良好风气。
对牧民来说,每年的转场是最辛苦、最不安全、最易出现问题的一件事。在广袤的草原上转一次场,如果天气情况好的话,平均要一周左右,最快的也得3天以上,如遇恶劣天气,转场就会面临难以想象的困难。
为切实解决牧民安全转场的问题,党支部要求每一个干部都要和牧民同吃、同住、同行,护送并确保牧民和牲畜安全转场。这两年,每到转场季节,转场大军浩浩荡荡行进在牧道上,因为有了干部的呵护,牧民们坦然了许多,他们挥舞着长鞭、有说有笑,有时还会引吭高歌一曲。
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下,土地全部分包到户,集体经济归零,从而失去动员和组织群众的物质基础,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必须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党支部一班人敏锐地意识到强化集体经济的重要性。
2010年,倒淌河至共和的高速公路修到了这里,一个隧道工程就要穿越村北的山体,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土石砂在隧道外无序堆积,而且越堆越多。华格加却从中看到了扑面而来的商机。“村里立即与当地水泥企业联系,按每吨20元的价格向他们销售土石砂,从此,村集体开始有了固定收入。”村会计增太加回忆道。
增太加说,2011年秋天,村里又按企业投资建设、合作社资源入股的方式开办了3家砂石料厂、碎石厂,引进资金320万元,采取企业经营管理、按股分红的方式进行利润分配,集体可分红150万元左右,集体经济规模从此进一步扩大。全村人谁也想不到,一个靠天吃饭的穷村子,竟然挂上了企业之帆,开始驶向市场经济的海洋。
集体经济做大做强,最大的受益者还是老百姓。凭着集体经济款垫底,村里筹起款来格外顺手,接二连三为村民办起了好事实事,村民福利待遇也随之大幅度提高。“如今,拉乙亥麻村每个村民的医疗、养老保险都有村集体全额承担。生活困难的人家进城看病,也由村集体提供数额不等的资助。”村民更登加对此十分满意。
在农村牧区基层各项治理机制薄弱的情况下,如何最大化地保证农牧民的权益,在轰轰烈烈的农村牧区产权改革中,这样的担忧和思考一直伴随始末。构建更加完善的农村牧区基层治理机制,同样成为拉乙亥麻村党支部破解这种担忧的必然选择。
“村民的自我管理必须公开透明,事关全村发展的大计更需民主决策。”从制度建设入手,创新管理方式,依法建制,以制治村,通过对村各项管理制度的梳理完善,拉乙亥麻形成了规范和约束干部、群众的管理监督制度。
“党支部主动提出,从村民中选择25名敢直言、负责任的牧民担任村民代表,对村两委工作、干部作风、制度执行、财务管理、建设工程项目、村民意见落实等进行监督。凡重大事项,一律征询村民意见,并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让村民参与村务管理,激发了村民的政治热情和参与意识,提高了管理的透明度,全村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村委会副主任尕本太介绍。
乡亲们的眼睛是雪亮的。记者采访中,党员们这样评价干部:“支委一班人以身作则,勤政廉洁、从严自律、民主管理,碰到事情都会征求群众的意见和看法,不搞一言堂,对于村内重大事项的决策和群众关心的重大事情,坚持做到办事公正,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村民们则对记者说:“现在,我们有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党组织。”
“你搞一次特殊,就降低一分威信;谋一次私利,就失去一片人心。只有全心全意为村民办事,基层党组织才有战斗力和号召力。”每次开会,华格加都不忘对支部成员反复叮嘱。
每一个亲眼目睹拉乙亥麻变化的人,都会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心中的无限感慨。“农村牧区发展与稳定的关键在于基层党组织对群众要有吸引力,内部要有凝聚力,整体要保持战斗力。”见证了这个村风雨变迁的倒淌河镇驻村干部邓登多杰认为:“新时期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就是要努力追寻和实现这‘三种力’。”
一个基层党支部的先进性、时代性又是怎么体现的——
党组织引领广大村民更新观念,用科学发展的思维探索出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
过去由于过量超载,导致生态恶化,拉乙亥麻村草畜矛盾逐步升级。如何解决随着人畜数量的增加而日渐突出的草畜矛盾?是摆在新一届党支部面前一个无法回避的严峻问题。
“拉乙亥麻的根本问题在于欠发展,而发展的关键是找准富民路子!”党支部一班人清醒的认识让全村干部群众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人心活,思路活。在纵横比较、左右对视中,党支部一班人把准了拉乙亥麻发展的脉络,找到了拉乙亥麻发展的亮点,也找到了拉乙亥麻腾飞的希望:组建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让草原畜牧业借政策东风,搭合作社之船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实现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的效益“双赢”。
然而,面对“合作社”这个曾经熟悉的词儿,村民们的积极性并不高。单打独斗了多年的村民顾虑重重,以为又要回到以前人民公社的老路子上。
怎么办?大家暂时想不通就不敢干了吗?“要求群众做的,干部党员首先自己要做,而且要做好。”党支部一班人决定自己带头干起来。
“村党支部成员和34名党员首先带头参加合作社。”三社社长官却才让积极响应支部号召第一批报名参加了合作社。随后,干部党员走家串户积极开展宣传动员工作,给群众算经济账、算发展账、算得失账,全方位展开的“收心战役”,在这片沉寂多年的土地上,激起满湖春水。
心齐了,事情就好办了。
“合作社组建了畜牧业,种植业,牛羊育肥,劳务输出,二、三产业等5个生产经营组。”亲自兼任畜牧业生产经营组负责人的华格加介绍,在草原上,对草场进行集体流转,对畜群优化组合,对人员进行重新分工,形成了一种参与管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管理新机制。
合作社对草场和各类基础设施进行统一整合,按草质配畜,实行划区轮牧,统一进行畜疫防治和饲草种植,实行定员定岗定工资。出产的鲜奶则由合作社指定专人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羔羊毛及牛绒全部归放牧员所有。
合作社还集中500头母牦牛,由30户放牧能手集中放牧,统一加工酸奶、干酪素等奶产品进行销售。在专业合作社的酸奶加工点上,牧民把用鲜牦牛奶制成的酸奶精心包装,由合作社负责统一销售,将以往“提桶散卖”的牛奶,变成了醇香的酸奶,批量销往西宁,收入成倍增长。
数字最有说服力。华格加给记者算了一笔奶产品加工增收账:牦牛虽然产奶量低,但品质极佳。10头奶牛每天产奶20斤,可产生7两酥油和4两曲拉,产值也就24.7元。而加工成酸奶就不一样了。每3.5斤牛奶加工一桶酸奶,可卖到35元,照此计算,10头奶牛一天的产值就是200元,相当于卖酥油、曲拉的8倍。
全村人从这组激动人心的数字里,看到这片草原诱人的美好前景。“谁不想过上好日子。”华格加说,合作社说白了走的是草原畜牧业实现集约化、现代化的路子。走这条路,必须解决两个环节上的问题:生产、销售和优化牲畜品种。“集约化经营实质上解决了生产、销售的问题。下一步,在解决品种优化的问题上,我们也准备尝试使用集约化经营的办法。”
尝到畜牧业集约化经营的甜头后,村党支部又把目光移向全村5000多亩耕地上。看上去,拉乙亥麻村的耕地大多地势平坦,利于耕作。可要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地上种出好庄稼,绝不是一件易事。“种地不挣钱,还要赔钱,人们都不愿种地。”说起如同鸡肋般的土地耕作,村委会主任才航彭措连连摇头。对拉乙亥麻人来说,守着土地,想过好日子,只是大家梦中的企盼。
如何焕发出全村老少对这片土地的热情?“合作社解决了这个难题。如今按亩入股,由合作社组织11名种植能手组成的种植业小组实行规模经营,合作社统一购买农资、统一播种收割、统一田间管理、统一组织销售、统一核算分红。”采访中一直沉稳的才航彭措有些激动了。
牧民航日对这个新法子更是打心眼里拥护。老实巴交的他家里牲畜少,自己出外打工又没挣上过大钱,过去在村里被认为是“没啥本事的人”。可有一样,航日侍弄起庄稼来却是全村公认的一把好手。党支部量才而用,果断地把大伙的耕地全部交到了航日等种田能手的手中。
土地集约了。拉乙亥麻人打掉田埂把地连成片。他们淘汰了产量低、不利生长的作物品种,重新引进更适合这片土地的作物新品种。由此,传统的农业理念开始悄悄改变,不仅土地利用面积增大,耕作水平也开始从粗放向真正的精耕细作发展。眼看庄稼在自己的手中越长越好,往日沉默寡言的航日开朗多了。说起现在的日子,更是掩饰不住发自内心的喜悦:“我本身愿意种地。现在天天能回家,一年踏踏实实还拿一万五的工资,比过去出门打工好多了。”
就在合作社逐步发展起来的同一年,村党支部又迈出了调整产业结构的第二步。“村里积极争取项目,集中修建了总面积达4800平方米的40座畜棚,由合作社提供周转资金,组织40户牛羊贩运育肥能手,专门从事牛羊育肥和贩运工作。”育肥组组长冷加先说,这个新项目的成立又迎来大伙的一片叫好声。
草场和土地的优化组合,让一身轻松的牧民可以放心地走出家门去打工了,他们说,“离乡地不丢、不耕也收获”。牧民央科一改往年从不出门挣钱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带领一家5口来到称多县参与玉树的灾后重建工作,每个人的日工资都在100元以上。而全村象央科一样走出家门挣钱的牧民已经达到500人。“通过季节性打工,一年下来,全村出门的人月工资不低于3000元。”增太加专门算过这笔账。如今,全村有35%的村民在草原和耕地上忙碌,超过65%的村民选择进城并向城镇二三产业稳定转移,在县城、省城,甚至更远的地方从事着放牧、种地之外的各种行当。
合作社的成功运作,使人们更加信服村党支部的眼光和能力,先前观望的村民纷纷要求加入。由此,全村的经济结构被彻底改变,全新的生态畜牧业经营模式也初具雏形。“3年时间,人均年收入由原来的2000多元,增加到2013年的一万多元,村级积累从零达到数百万元。”说出这些数字,增太加颇为感慨。
历经3年艰辛探索,华格加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与其说这数字的背后,是一个个事关全村发展的变化,倒不如说这组数字的背后,是一场传统与现代、守旧与创新、徘徊与奋进的观念更新之变、理念创新之变。”
村党支部一班人提交的答案,仿佛一把旺火,把全村老少的心烧得热乎乎的,“跟着党支部干,肯定没亏吃。”村民们从心里信服党支部。
全村老少在致富路上走得正欢,可还有35户贫困户需要大家更多帮助。“做好共同富裕这篇文章,发挥党组织、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是关键。”华格加坚定地对干部们说。
党支部要求干部党员每人联系一家贫困户,采取各种经济手段和组织措施保证对方脱贫。每年到秋天的时候,村干部和村民代表还要逐个到贫困户家,验收一年的帮扶成果。“如果哪个干部帮扶的牧户家少了牛,丢了羊,结对干部就得自己掏钱补上,这叫‘秋后算账’”。才航彭措一脸认真地说。
随着收入增多,拉乙亥麻人的观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到县城租房常住的牧民越来越多。 “让村民像市民一样生活”成为拉乙亥麻村党支部新的奋斗目标。依托华格加的房地产公司和日益壮大的集体力量,拉乙亥麻人自发地走上从牧民到城里人的城镇化之路。
“每家每户在城里都要有一套房子。”这是目标的第一步。牧民掏一点,村集体拿一点,再加上国家的项目支持,拉乙亥麻村在县城新建了113套住房,在倒淌河集镇修建了54套住房。为了保证建筑质量,党支部要求村干部既要亲自负责选材料,还要担任义务施工监督员,把好建房的每一个关口。记者采访时,这些具有浓郁藏族特色的新房子已经完成整体施工,转入内部装修阶段了。显然,党支部“在秋季来临之前让大家住上新房”的承诺应该可以兑现了。“以后,每家都至少要有两套自己的房子,一处在城里,一处在村里。在草原上工作,在城里生活。”华格加说,这就是拉乙亥麻人今后的生活方式。
“拉乙亥麻村的发展变迁,不仅是一幅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带领群众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自发奋斗的现实画卷,而且它充分说明了‘支部带队伍抓产业,干部带党员抓示范,人才带资源抓项目,党员带群众抓发展’的党组织引领新格局,对新农村建设和农牧区产业化发展的重大意义所在。”县委宣传部负责人这样总结。
3年光阴,弹指一挥间。1000多个激情燃烧的日日夜夜,拉乙亥麻人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经受了有生以来最为猛烈的冲击和剧烈的嬗变。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他们努力和上时代的节拍,用“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务实精神,毅然踏上一条思想解放和创新求变之路,用自身的实践,彻底摘掉了落后村的帽子,为农村牧区脱贫致富提供了一个崭新范本。
今天的拉乙亥麻,又奏响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新乐章,为开展旅游服务业筹划建立的新宾馆即将投入使用,民族旅游商贸一条街建设也已经排上议事日程……
水草丰美的尕海草原攒足了劲,又积蓄着新一轮跨越的力量。(高小青 马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