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筋骨添智慧 我省农牧民健身工程助力精准扶贫

30.12.2015  08:01

  青海新闻网讯 入冬以来,青海高原已经下了好几场雪,气温也降了不少。要换作以前,这样的天气正是庄稼人“过阴天”的好日子。可现在不同了,越是这样的天气,村里越热闹。尽管耳朵冻得发疼、脸蛋冻得通红,可大家都愿意到小广场上甩甩腿、扭扭腰,要是再搞上一两项体育活动,那就更热闹了。这样的氛围让农村原本寂静的冬天变得有声有色起来。

  近几年,省体育局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找准路子,突出特色,积极实施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改善民生,市(州)县文化体育活动场馆和乡镇标准篮球场覆盖率分别达到84.78%和52.57%,全省各类体育场地达到7978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1.62平方米。

  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要求,加快扶贫脱贫步伐,其中全省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成为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措施之一。记者了解到,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场地一般都建在村部、学校等人口稠密、交通相对便利的地方,尽量利用村里闲置的空地建起平整的小广场,极大改善了我省农牧区体育场地设施匮乏的局面,为群众在家门口健身创造了条件,让更多农牧民受益。

  不用说,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在丰富农牧民体育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悄然改变着农牧民的生活方式,水泥篮球场地成了村民们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的好场所,“离开牌场到球场,不贪酒杯爱奖杯,不打麻将打篮球。”这些顺口溜道出了农牧民的新生活新风尚。

  走在乡间小路上,已经安装了篮球架、健身路径的健身小广场总是让人眼前一亮,成为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功能齐全的健身器材已经和农牧民群众的生活贴得越来越近,广大农牧民群众锻炼身体、娱乐活动有了去处,农牧民群众高兴地称赞为“惠民工程”“民心工程”“幸福工程”。

  随着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各乡镇充分利用,积极组织广大群众开展篮球、拔河、乒乓球、锅庄、棋类等各类群众体育活动,广大农牧民群众享受到了“体育惠民”带来的实惠和乐趣。

  “我每天中午都要带着孙子来健身广场玩半个小时,吃过晚饭也来。”湟中县土门关乡年坝村60岁的魏秀兰告诉记者。自从村里建起小广场安装了全民健身路径,很多老人、孩子和年轻人都喜欢来这里锻炼身体,现在大人小孩都会“玩”这些健身器材。“有了健身小广场以后,人们活动的场地大了,内容丰富了,男女老少都在这里娱乐,让乡亲邻里的关系更融洽了。”魏秀兰笑着说。的确,健身活动的开展润物无声地促进了乡风文明,多了体育健身、少了邻里纠纷,党群、干群关系也更加密切了。

  随着全省农牧民健身工程的深入推进,省体育局也决心加快这项“惠民工程”的全覆盖速度。12月21日,青海省农牧民健身工程全覆盖试点在海东市乐都区城台乡山城村正式启动,当村民们看到整车整车的体育健身路径被送往各村安装时,大家拍手叫好。60多岁的海显瑞特别激动,“这些健身器材安装到村里,闲的时候就能去锻炼两下,运动量也不大,对老人娃娃锻炼身体都有大作用哩。”

  记者了解到,截至今年11月30日,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190万。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体育基础设施投入逐年加大,覆盖面明显增加,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日趋健全,体育彩票公益金、产业资金对扶持体育基础设施、赛事活动和体育社会组织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在强筋骨、添智慧、保生态、促团结等方面发挥了体育的特有作用。

  省体育局群体处副处长时伟元介绍,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是省体育局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构建全民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的重大举措。此次配置的175套器材和场地硬化补助资金达到一千多万元,根据“十三五”规划,省体育局将争取在两年内实现全省4169个行政村、399个乡镇、480个社区以及所有寺院健身路径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