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首项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地方标准发布
近日,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由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起草的《河湟谷地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规范》(DB63/T1350—2015)。这是我省出台的首项污水处理技术地方标准;标准共分十章,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总体设计要求、规模与水量水质设计、工艺类型设计、预处理要求、人工湿地系统设计、监测与监控、运行管理与维护,适用于我省河湟谷地区域水污染防治和污水处理中人工湿地的设计、建设、验收、运行维护与监督管理等,可作为人工湿地相关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环境影响评价、工程设计、环境保护验收、环境监管、运行和维护管理的技术依据。
该标准的发布,填补了我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的基础研究、技术应用和工程建设领域的标准化技术规范的空白,为我省进一步推广应用人工湿地技术提供了可靠地科学依据,将对我省城镇污水处理厂扩能提标改造和污水深度净化,提升工业有机污水净化处理水平,深化湟水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削减入河、湖、水库的污染负荷,实施水体生物修复与生态恢复,营建环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景观建设等方面产生重要的标准化技术和实践指导意义。
人工湿地(constructed wetlands)是通过工程化模拟自然湿地,人为设计、建造的由“基质填料-水生植物-微生物-水体”组成的四位一体复合水体净化生态系统,依靠系统内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同效应,通过过滤、吸附、共沉、离子交换、化学转化、植物吸收和微生物降解等作用,并利用流体动力学原理,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人工湿地是一种节能、经济、简便和高效的生态化污水处理技术,兼具高效的污水净化处理、生态修复建设和景观营建并举的多重实用功能。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工程建设案例表明,其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分别为传统常规污水处理厂的1/3-2/3和1/3-1/5,可作为低成本高效深度净化处理污水的生态型技术,有效解决当前污水处理厂普遍存在的建设成本与运行成本高、污水处理效果不佳、环境协调性差等实际问题。当前,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在国外和我国东部地区已作为污水处理的重要工艺而得到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