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家门口看风景 ——平安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工程扫描之二

28.08.2015  11:56

  站在村里的广场上,金灿灿的金盏菊和翠绿的松柏环绕着,身后是白墙黑瓦、干净整齐的村庄,70岁的老党员董柏林颇有些感慨。

  这里是海东市平安区三合镇新安村。董柏林知道,1994年,他就任新安村村支书时,村子的面貌远不是今天这样。“那时候啊,村里真是脏、乱、差,家家户户的厕所、草房都盖在巷子里,走在村里,柴草堆、粪堆让人躲都躲不开。房前屋后,垃圾、土堆、污水也没人收拾。”说起过去,老支书摇摇头。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里家家户户条件越来越好,吃穿用的越来越好。可只要出了家门,村容村貌可还是老样子,甚至越变越“邋遢”了。有些村民想搞“农家乐”,可客人来了一次,就再也不愿来了……

  作为村支书,董柏林看着这一切,心里难过。可在任支书整整八年里,他只做到了一点:让人们把裸露在外的垃圾堆用土盖上。其实,这也不能全怪乡亲们,尤其是垃圾问题,不往空地堆往哪儿堆?

  然而,从三年前开始,这个问题却迎刃而解。2012年7月,平安区启动了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工程,提出像“洗脸”一样,把村子收拾干净,先净后美,让村民“在自己门口看风景”。此后,村里有了垃圾箱,组织把草房、厕所拆了,广场修起来了,各种鲜花、绿树都栽起来了,让他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政府启动了保洁工程,太好了,我心里高兴!

  不仅是新安村,平安区8个乡镇的103个村都实施了环境卫生保洁工程,因地制宜,采取了不同的保洁方式,村民观念逐步转变了,环境卫生也干净整洁了,其中今年要达标的43个村子变化相对较大。

  从平安城区出发,沿古瓦公路向北走,就进入了绿色和鲜花的世界,景成点,花成线。丁香、连翘、云杉、青杨等十余种花木争相映入眼帘,铺展成一副生态文明、高原美丽乡村的秀美画卷。

  广场、绿地……曾经只在城镇里有的人造景观,在村庄里出现了。三合镇西村的广场上,有一座乍看很普通的假山,但仔细瞧瞧就会发现,这是建筑废料做成的,废物利用,环保省钱。

  在古城回族乡大寨子村,房屋换了“风格”,黄墙红瓦,但干净整洁却是一样。四个废旧轮胎刷上红、黄、蓝三色,叠在一起,就成了别有特色的小花坛。坐在村中的亭子里一望,色彩缤纷,别提有多美。谁也看不出,这曾是全乡环境最差的一个村。

  环境改变了,群众是最大的受益者。村民席维录和张生旺很喜欢在午饭后来亭子里乘会凉,和大家聊聊天。这是近两年形成的新习惯。席维录指着脚下说,过去这里就是村口,都是土墙土路,大伙吃完饭也没地方去,就蹲在土墙底下晒太阳,刮起风来一身灰。

  “咱们这庄子,就跟城里的公园一样,有看头。没有政府出力,哪来这么美的环境?我们村里还编了民谣:金色的马驹银批头,马尾巴编上了绣球,共产党嘛实话好,好日子嘛在后头。”席维录操着浓厚的乡音说。

  垃圾点变成景观点,黄土带变成了绿化带……保洁工程给村容村貌带来的改变显而易见,村中再也见不到纸屑、塑料袋,只有干净整齐的院落,平坦宽阔的巷道,郁郁葱葱的林木……昔日的脏乱村、脏乱乡镇,一个个变成了生态文明村、生态文明乡镇。

  其实,整治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环境,这样的事,许多地方都在做,平安又有哪些不一样呢?

  记者发现,平安的特别在长效巩固,“整治一片、绿化一片、美化一片、巩固一片”。

  平安提出“重点是整治,难点是长效”,用多种办法,攻克了长效这个难题。保洁工程已开展三年,没有一个村开“倒车”。

  古城乡木场村,一个典型的脑山村。村中,有两位藏族老人,每天清晨,他俩都会开始一天的打扫工作,兢兢业业,日复一日,把村里扫得干干净净。像他俩这样的保洁员,平安区共有250位,每个村都成立了保洁管理理事会,实行网格化管理。

  健全保洁员队伍建设,农村保洁网格化管理……在不断探索中,平安县摸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彻底解决“脏乱差”老大难问题,逐步摸索出了农村保洁的“平安经验”。

  “保洁工程是长期工作,目前我们已经有13项长效管理制度,将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平安经验’,让我们的村庄一直美丽下去!”平安区委副书记孙绣宗说。

  如今,许多在外打工的平安人回家探亲时,都感叹村子变了,越来越美,越来越令人喜欢,也让他们在外时越来越想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