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头书写真情大爱——《求是》杂志社定点帮扶杂多县综述

21.08.2018  21:50

  20年风雨兼程,20年一路相伴,20年始终如一。

  自1998年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发生特大雪灾后,《求是》杂志社便开始了对杂多县的定点帮扶工作。尤其是从2015年8月开始,《求是》杂志社做出了一个创新的帮扶举措——组织杂多学生到北京参加“三热爱”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一颗颗“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种子,迅速播撒到了玉树草原。基于此,“三热爱”活动连续起航四年,共有186名中小学生接受了“三热爱”教育。

  186个孩子,186颗纯真的心灵,186颗希望的火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86个孩子背后是186个家庭、是千千万万藏区的兄弟姐妹。随着“三热爱”的种子撒向广袤藏区,一朵朵雪域高原上最美的“格桑花”不断汇聚起爱的大能量。而这些,只是《求是》杂志社帮扶杂多县的一个缩影;只是玉树教育发展迎来春天的一个缩影;只是大爱汇聚三江之源的一个缩影。

   坚如磐石的信念:一次北京行,一生祖国情

  时代在变,扶贫工作的重点和方式也要因势而变。自1998年《求是》杂志社与杂多县结成帮扶对子,开展定点帮扶工作以来,求是人一直在认真思考、不断探索:如何落实好中央的战略部署,走出一条符合杂多实际的精准扶贫之路?找到推动藏区扶贫工作的长久之策?

  治穷必先治愚,扶贫重在扶智。致力于藏区教育事业普及和发展的《求是》杂志社高度重视扶贫帮扶工作,经过连续多年的不懈努力和积极探索,深知给多少钱、送多少物只是“输血”,而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让杂多的孩子们走出牧区来到首都北京,亲身感受伟大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把“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记于心,践于行,“三热爱”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应运而生。

  第一次离开家乡,第一次来到省会西宁,第一次前往北京……一张张兴奋的脸庞,洋溢着喜悦的笑容,一颗颗激动的心,澎湃着憧憬和希望。

  每一次参观学习,都是一堂生动的主题教育;每一次交流活动,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三热爱”主题教育活动,对来自藏区的186个孩子来说,就是一趟心灵的旅程,他们看到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了社会主义祖国的现代化成就。旅程虽然短暂,但收获却会令他们铭记一辈子。

   血浓于水的情怀:扶贫先扶智 治贫先治愚

  物资援助只能解决眼前问题,而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全面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才是脱贫的根本。扶贫首先要扶教育,近年来,在认真总结扶贫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帮扶单位逐步把帮扶重点放在了帮助发展全玉树州的基础教育上。

  如今,不仅仅是杂多,整个玉树的教育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通过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教育改革发展,教育办学条件得到不断改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数据显示,杂多全县小学阶段入学率达98%,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8%,《求是》杂志社的“爱心”化成了宽敞明亮的教室、干净整洁的宿舍和食堂、新铺设的塑胶跑道以及信息化全覆盖。

  数据显示,三年来,玉树州级自筹资金1.2亿元,用于建设18所学前教育新建项目和66所幼儿园附属设施项目,国家投资近1.8亿元建设87所幼儿园,附属设施66所。通过不断加大政府购买学前教育服务力度,三年累计投入购买岗位资金7088.58万元(其中省级1812.3万元,州级1761.9万元,市县级配套3514.38万元),购买岗位从2015年的60个增加到2017年的1415个。本地的教育资源缺乏,加大异地办学对玉树教育发展“减负”,从2015年起制定了玉树异地办学“千人计划”,目前全州共有4333名在异地高中就读(其中普高3655人,中职678人),占全州高中生源的30%,占全省异地高中学生总数的63%。

  这其中凝聚了玉树无数人在思想观念认识、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方面的心血。更加凝聚了类似“三热爱”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成功举办所产生的效应,一股学习上“赶比超”的风气风靡玉树。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要将民族教育事业发展作为玉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作为最迫切的民生工程来抓。如同参加“三热爱”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186朵“格桑花”一样,每一个人都会由衷地感叹,共产党就像草原上的太阳、祖国是各族人民的大家庭、社会主义是我们幸福生活的源泉。

   “愚公移山”的坚守:只为办好群众满意的教育

  让每个困难家庭学生上得起学,是民生之本,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基石。虽然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缓慢等因素影响,但在《求是》杂志社的帮扶下,杂多紧紧围绕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的工作长远规划、高位推动、优先发展,在教育管理、投入机制、政策倾斜等方面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改革尝试,教育发展迈出有力步伐。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师队伍素质稳步提升、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广泛开展、双语教育积极稳步推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这些民族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词似乎仍无法充分诠释杂多发展教育的艰辛、奋进与成就。

  就在去年7月20日,由《求是》杂志社牵头,深圳康泰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签约向杂多县政府捐赠乙肝疫苗7.5万支和冷藏车,价值合计270万元。这将全面覆盖杂多当地3岁至15岁儿童和16岁至45岁成人重点补充免疫人群,为当地数万名藏族同胞带去健康保障。

  面对异常艰巨的扶贫攻坚任务,仅靠政府财政专项“只身突围”,仅凭扶贫部门“单兵冲锋”显然不够,“独角戏”亟待变为多声部“大合唱”,“全民皆兵”方能攻城拔寨。而《求是》杂志社的帮扶无疑增强了杂多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后劲。

  当“三热爱”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成为社会各界帮扶青海的典范,这一次次倾注爱、收获爱的感恩之旅、求知之旅、立志之旅的背后,我们惊奇地发现,和澜沧江源这些不变的绝美风景、历史性的跨越发展相比,更加值得回味和思考的是——杂多的人在变,确切地说是思想观念在变。

  “三热爱”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连续举办,在杂多县教育系统和学生中自觉形成了一股“赶比超”的学习风气,即学习要赶上去年去过北京的学生,成绩要超过去过北京的学生,整体要超过去年去过北京的学生。久久为功,水滴石穿。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帮扶杂多的这支队伍当中,“三热爱”就是这支队伍中传承好红色基因的“接力棒”!(洪玉杰 孙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