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矛改变了老人的生活轨迹
大家可能在书上看过原始社会人类狩猎和战争所用的石矛,但我这里想展示的是现实中的石矛,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见证。闫先生给“百姓晒宝”栏目打来电话,说手上有一个在上新庄的小河边拣来的石质长矛,希望通过“晒宝”栏目展示一下。
闫先生说,2011年7月他到湟中县上新庄镇一个叫峡门的地方郊游,在一条小河边拣到了一个像矛的石质兵器,从外观上看有明显的人工加工的印迹,还有河水冲刷的痕迹。这件兵器长292毫米,中部宽47毫米,尾部呈扇形,扇形向上倾斜45度。兵器头部呈三角形,尖端坚硬锋利。背面从头部到尾部呈弧形,疑似导血槽。这件兵器设计合理、制作精细,过去它是绑在木棒上使用的,上面有装柄的构造。这件兵器石质坚硬,敲起来有类似金属的声音,石矛的尖端最薄的地方只有三分之一毫米厚,具有较强的杀伤力,在实战中不亚于铁制长矛。
自从有了这件石矛后,闫先生对它的来历一直在进行猜测,是战场上用来杀敌的还是猎人用来狩猎的?后来经查历史资料了解到,在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湟中县上新庄一带曾经发生过战争,史称“湟中三捷”中的南川大捷就发生在这里。当时青海湖和河西松山地区云集的东蒙古大部中势力较强的永邵卜、火落赤、真相等部族在祁连山两麓屡屡进行袭击抢掠。九月九日,适逢重阳,蒙古永邵卜认为明军必不设防,便挥师进兵西宁南川。明军以兵备副使刘敏宽为主帅,由参将达云率部队设伏于南川捏尔朵峡(今湟中县上新庄南)左右,大败蒙古兵,他猜想这件石矛很有可能是这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兵器。在明朝万历年间已经是铜铁冶炼技术比较成熟的时代,为什么还会有石质兵器呢,因为当时明朝的统治者效法元朝兵器管理制度,兵器管理很严,所以蒙古永邵卜不可能拥有大量的铁制兵器,只能用特殊的石头加工成兵器使用。
闫先生说,他今年74岁了,退休后百无聊赖,平时就到老年活动中心打打麻将,与老年人天南海北侃大山。自从得到这件兵器后,因为没有找到专门的鉴定机构,所以石矛还没能验明正身,为了追根究底,他不再是聊天、打麻将,而是跑图书馆、书店查阅资料,学习知识,生活轨迹发生了很大变化,老年生活变得有滋有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