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水泉村:深闺中的遗世绝立(下)

28.12.2015  15:12

  青海新闻网讯 在距离平安区不足30公里的洪水泉山梁上,有一个百余户人家的小村——硝水泉村。它有着500余人的户籍人口,但常住人口却不足100人;它所在的山体被众多的徒步者视为“天堂”,然而却没有几人真正的走近过它;它毗邻大名鼎鼎的洪水泉清真寺,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扣人心弦的故事,但却没有几人了解过它。硝水泉是“孤独”的,但它却以这种“孤芳自赏”的气质赢得了人们的认可,也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公布为第二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窑洞里的大关怀

  窑洞作为一种传统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它来透视当时的人居环境。在以往的调查中,我们在海东的村庄内发现过许多的窑洞,它们的修筑地点与产生原因都是不一的。乐都十字村的豪华窑洞修筑在山沟的土崖之上,其作用是躲避战乱;昆仑村的窑洞修筑在房屋内部,是因为当时该地为草原,在没有建造房屋所需的木材时,他们只能以这种穴居方式生活。

  调查中我们在硝水泉村无意中发现了两处相距甚远破旧的窑洞,窑洞内只有简单的客厅和卧室,窑洞门高1.8米,由于年代久远,内部土壤部分有坍塌。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绝对不是长期居住过的窑洞,只是临时居住而已。这里为什么会有窑洞的存在?

  当地村民称,硝水泉村以前是一片片的大森林,后来由于历史的变迁,特别是人口的增多、牧业的过度发展,导致森林被砍伐殆尽。其实村民的这一说法不无道理,大林顶、大黑林顶、松树坡顶这些关于“林”字的地名是最好的佐证。所以,没有木材建造房屋的说法没有根据。另外一种可能就是躲避战乱,但在硝水泉的历史上,只有在清同治年间回民反清这一次战乱,可是据村中老人介绍,当时硝水泉村民都举家去了曹家堡躲避战乱。在彻底否定了我之前对该窑洞的认识后,我觉得这两处简易的窑洞肯定有它不为人知的故事。

  直到通过了解后答案浮出水面时,竟让我有种莫名的感动。他们的友善,他们的质朴,不禁让我对硝水泉村民有了新的认识。

  据村民唐生春老人告诉我们,唐氏先祖来到这里在没有建起房屋之前,他需要临时过度的住所,所以挖窑洞是最简便的方法。由于硝水泉村深处大山,因此,在历史上成了的天然的避难场所,迁移至此避难的人们也是络绎不绝。迁移户来到硝水泉后,就得开始从零的生活模式,而住所则是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这时热情好客的硝水泉人就会将窑洞让给新迁户,让其在窑洞内过度,待房屋修建好后再迁出窑洞,留给下一户需要居住的迁移户。就这样,一代代逃难的人在这里安起了家。窑洞不仅反映了历史上硝水泉村的人居状况,也是硝水泉人好客和纯朴的真是写照。随着社会条件的好转,硝水泉深处大山的避难优势也逐渐变成阻碍硝水泉村经济发展的劣势,窑洞也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节辉彤史显忠贞

  在硝水泉村保留着一块刻有“节辉彤史”四个大字的牌匾,解放前因硝水泉村人生活贫困,将此牌匾做案板用,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情况的好转和文化意识的提升,牌匾才被悬挂在民居中堂。而我们现在所提及的贞洁烈女就是这块牌匾的主人,从依稀可见的落款我们可以得知,该匾额为民国3年时期,当地政府赐予她的。

  据65岁的唐永武老人介绍,贞洁烈女是他的大奶奶,育有三男二女。清末时期,村中发生战乱,大爷爷因胆小怕事不敢出门,最终被歹人所杀。大爷爷牺牲后,家人多次劝说她改嫁,但她却一心想着儿女,始终未曾改嫁,还独自将5个儿女抚养长大,受到的艰辛也是常人所无法承受的。她的事迹被当时政府得知后,遂赐匾额,赞赏其名节。

   五月十三游子归

  山神庙也称娘娘庙位于村庄西侧一平台至上,该地也是整个村庄建筑的最高处。据村中老人介绍,同治年间,由于回民反清,山神庙被毁,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健全,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回民在三社东北侧还建了一处娘娘庙。

  在山神庙门前,屹立着一棵白杨树。据说娘娘庙建竣工后,当地村民为纪念娘娘庙的建成在此处种下该树,至今50多年仍然枝叶茂盛,林荫成柳。虽说有50年的树龄,但由于该地的缺水,导致整棵树与实际树龄稍显差异。尽管该树高只有10米左右,树干直径也仅0.6米,然而它却巍然屹立,见证着娘娘庙的历史。

  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这一天对硝水泉村民来说有着非常深远的含义,这一天一场以山神庙为中心的“庙会”将在这里举行,而平常外出务工的人们也都会赶来参加。可以说这一天村庄最为热闹的一天,也可以说,每年的“庙会”是村民聚于一处“拉家常”的一天。

  追溯硝水泉的五月十三庙会,其源远流长,自旧社会以来是硝水泉村的传统庙会,同时还常听老人们说起过农历五月十三的来历,有说这一天是纪念关公关老爷诞辰的日子的,也有说五月十三是关帝单刀赴会磨刀的日子的。

  关羽生前忠义双全,勇武盖世,颇受时人敬重。关羽兵败被杀后,其事迹通过《三国志》、《华阳国志》等史书流传下来。不论哪一种说法,都有五月十三都会下“磨刀雨”之神秘。说起“磨刀雨”,民间传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五月十三是斩貂蝉的日子,磨刀雨后斩的貂蝉;另一种说那天关羽单刀赴会,由于久未磨刀,刀口都钝了,适时地下了一场磨刀雨,关老爷趁势磨刀后,大捷而归。每当说起其渊源,懂历史的老人们手捋胡须,滔滔不绝,其绘声绘色之状,颇有自豪之感。

  进入四月,村子的村民自发凑钱,五月十三物资交流会已拉开序幕——筹资会资、邀请剧团、递送请柬……一切准备就绪,至农历五月十三清晨,村民聚于一处,敲锣打鼓,举行盛大的保青苗插牌活动。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