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灯中盛满文化记忆

25.02.2018  10:04

  在河湟谷地,每一个春节都会被社火表演推向高潮,这个起源于华夏先民春秋祭祀的古老仪式,依旧清晰地保留着中国人对乡土欲说还休的情感。这个春节也不例外。

  

  春节在河湟人心目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春节的到来,意味着在四季更迭的过程中,又一个时序轮回的开始。

  一大早,55岁的程启山便和伙伴们一起来到了西宁市城北区二十里铺镇小寨村里的小庙中焚香祈祷,在这间略显破败的小庙中,程启山将拉开一年一度碗灯表演的序幕。他是小寨村这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绝技的传人。

  焚香膜拜,叩首祭祖是河湟地区社火表演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虽然小寨村的大多数村民未必清楚自家门前小庙中供奉的究竟是哪路神仙,可是他们却近乎执拗地相信,祭拜仪式后,那些被称为“身子”的社火演员们,便具有了某种神性。这是对土地和神灵的敬畏。

  

  一袭素衣,陡然中为程启山平添了几分干练;潦草的笔墨,在他脸上勾画出的两撇胡须,让他看起来即俏皮又有些许狰狞。

  城北区二十里铺镇小寨村的社火表演是在村中的一个广场上进行的。这个小小的广场被村民自建的楼房层层包围。

  小寨村离西宁不足十公里,在城市化进程的浪潮中,这里是首先被波及的地方。先是古老的庄廓被水泥洋楼取代,继而,村民们的土地被一点点地征用。

  村民们说:“这几年,村民们盖的楼房越来越多,越来越挤,表演社火的场地变得越来越小,说不定过几年,小寨村真的就要并入城市的版图了。”

  乡村正在消失,与之一同消失的,还有世代相传的村庄的历史。

  

  靳育德,青海省著名地方文史学者。“河湟谷地的许多地名,都带有‘堡’和‘寨’,它们大多起源于明朝。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为了屯垦戍边,将大量部队和移民从江淮地区调遣到河湟地区,一般来说,‘堡’是军队驻扎地,‘寨’是移民建成的村落。”

  程是小寨大姓,程启山的家谱记录,他的祖先是在明朝洪武年间由南京来河湟做生意的商人。而碗灯便是祖先从南京带来的独特记忆。

  程启山说:“碗灯是一种家传绝技,整个小寨村历代只有我们家才有资格传承这种绝技,传到我这里时,已经不知多少代了。”

  靳育德说:“因为政局复杂,明朝移民在驻扎屯田的时候,也往往拥有自己的武装,一座寨,实际上就是一座御敌的堡垒。”

  按照祖辈相传的规定,表演碗灯的一共有十位村民。

  碗灯的道具其实就是农家常用的粗瓷大碗,碗口处绷着一盏用植物的秸秆和彩纸扎成的六角形灯笼,碗里点着一支蜡烛。在长达半个多小时的表演过程中,演员们要头顶这盏灯,配合着各种步伐,舞出各种动作,委实需要太多的耐心和技巧。

  

  铿锵的锣鼓敲起来,四名手持长杆灯笼的村民迅速跑至场地四角肃然伫立,此时此刻,观看表演的村民会不约而同地安静下来,稍等片刻后,头顶碗灯的程启山便带着演员,迈着紧密的碎步上场了。

  程启山的步伐与紧密的鼓点严丝合缝,处于表演状态的他一脸肃穆,仿佛真的化身为了一个正在夜奔的将士。程启山说,碗灯表演一共有四门步、太极步、八卦步和鸭步四种步伐,出场的步伐就是四门步。

  专家考证,四门步实际上是对古代将士巡城场景的模拟,而矗立在表演场地四角的那四盏灯,代表的就是一座城池的四座城门。

  表演完“巡城”之后,紧密的鼓点突然舒缓了下来,程启山和演员们的步伐突然变得舒展起来,他们张开双臂,弯下腰身,大幅度地伸直双腿,缓慢地向前挪动,使人不禁想起古代将士在黑夜中夜袭前行的场景。

  程启山说:“通过碗灯表演,祖先们戍边杀敌的情景清晰可见。”

  继而演员们突然起身,两两交叉地运动起来,随着队形的变化,他们脚下的步伐也变得复杂起来,在演员们的配合下,他们脚下的步伐渐渐呈现出了九宫八卦之势。

  靳育德:“这样的舞步,表现的就是古代的兵阵。”

  

  因为冬季过于漫长,河湟地区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长达一个月,碗灯表演通常要从大年初七表演到正月十七。

  一般来说,碗灯表演分为白天和夜晚两场。入夜时分,程启山和同伴们头顶上的碗灯被点燃了。一盏盏碗灯在游移穿梭,宛如繁星闪烁,恰似火树银花,而有关小寨村的历史,也在这一派迷离灯火中,变得愈发神秘起来。

  村民们说:“小寨村也许就会从地图上消失了,可是小寨村的历史不会消失,村民对土地的情感不会消失,我们用碗灯这样的形式,挽留着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记忆。”

西宁:乡村社火排演忙
  青海新闻网讯    王斌堡村:社火节目不Qhnews.Com
湟中6所学校收到上万本爱心书籍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4月21日,Qh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