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视点:社会救助安全网 为困难群众托底救急难

12.08.2016  08:08

  社会救助是国家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事关困难群众安危冷暖和柴米油盐,具有“托底线、救急难”的作用,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防线。2015年,我省社会救助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目前,已建立起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自然灾害救助制度和临时救助制度为基础,以特困供养、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等专项救助制度为辅助,以慈善救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形成制度建设的“有机体”,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多方位的保障。

  吴刚是西宁市城北区山川社区一名低保户,离异,自幼患有肌肉营养不良症,导致身体重度残疾,被认定为肢体一级残疾,常年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母亲中风,妹妹也患有肌无力,儿子只能在家照顾3位残疾亲人,无法打工,一家人全靠每月756元的低保金维持生活。不料,最近吴刚又将腿摔伤,医疗费用支出又给生活增加了困难。山川社区得知吴刚的情况后,及时向城北区民政局汇报,民政局及时入户调查并召开临时救助工作会议,经协商对吴刚实施最高2万元的临时生活补助。

  “全省困难群众吃饱、穿暖,有房住、不挨冻,有病能看得上病、孩子能上得起学,是省委、省政府关注和改善民生的总体要求,也是多年来全省各级民政部门的共同使命,经过不懈努力,‘十二五’期间,我省累计下达各类救助资金超过100亿元,各类救助达到376万人次。救助水平的不断提高,使社会救助的兜底保障和减压阀作用得到了较好的发挥。”省民政厅救助处处长刘海宁介绍。

   低保提标扩面保基本民生

  家住海晏县的低保户赵有林今年55岁,患有精神疾病,他和生活不能自理的妻子邵海英生活在三角城镇和平社区。

  他们夫妻俩常年生病,药不离口,又没有劳动能力,只能靠亲戚接济。当地民政部门和社区工作人员入户调查了解情况后,给这个家雪中送炭,办理了两个低保名额, “发的低保金能够保障我们的基本生活。今年又涨了,想想就高兴!感谢民政部门拉了我们一把,把低保给了我们这些真正困难的人!”

  低保是困难群众赖以生存的基础,保障好他们的基本生活才能兜住民生底线。“十二五”以来,我省连续6次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城市低保标准和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400元/月和2970元/年,年均增长10%和20%,农村五保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5826元/年和5092元/年,年均增幅达到18%以上。

  去年12月以来,青藏高原出现大范围寒潮强降温天气,多地72小时平均气温下降8摄氏度以上。我省筹措资金1.87亿元,给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重点优抚对象等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城市居民标准为每人400元,农村300元。同时,我省还统筹安排资金4700万元,将城市低保取暖补贴一次性上调,一般低保家庭由过去的每户350元提高到750元,“三无对象”家庭由600元提高至1000元。使困难的家庭有饭吃、孤单的老人有人管、可爱的孩子有学上,寒冷的冬天不再“冷”。

  据了解,近年来,我省还建立了城乡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农村五保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确保了保障标准科学、合理、稳定增长;建立了低保保障水平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确保了低保对象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全面推进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促进了低保对象认定的准确性和公正性;建立了低保绩效考评和监督检查长效机制,督促地方救助政策的有效落实。

  临时救助让救急救难解困于危难

  2014年,西宁市城东区韵家口镇泮子山村姚桂兰老人的儿媳石四存因患尿毒症开始透析,姚桂兰2015年又被查出患上了胰腺癌。两人长期的化疗和透析治疗费用,仅靠儿子李德云打工来维持,使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生活举步维艰。

  为帮助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和持续就医的需求,城东区民政部门今年3月将他们纳入低保保障范围,每月发放保障金1300元。针对姚桂兰家庭的特殊困难,区民政部门对姚桂兰家庭实施了临时救助,发放临时救助资金2万元,给这个濒临绝境的家庭“雪中送炭”。姚桂兰老人逢人就说“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的儿子减轻了负担,也让这个家有了生存下去的希望……”

  百姓的呼唤就是政府的责任,困难群众的安危冷暖就是民政部门的职责所在。省民政厅报请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将临时救助的对象范围由以往单一的只对低收入家庭进行救助,扩大为三类家庭和一类人员。这三类家庭是因火灾、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家庭成员突发重大疾病等原因,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家庭;因生活必需支出突然增加超出家庭承受能力,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认定的遭遇其他特殊困难的家庭。一类人员是指遭遇火灾、交通事故、突发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困难,暂时无法得到家庭支持,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个人。还首次把将非本地户籍人员纳入了制度保障范围。

  同时,省民政厅通过发挥临时救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等救助制度功能和社会力量参与的协同作用,在所有乡镇和街道建立了“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机制,确保了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突出社会救助的救急难功能,解决群众生活中可能遭遇的突发性、临时性、紧迫性困难,使因火灾、交通事故、家庭成员突发大病等原因,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家庭得到及时救助。

  临时救助作为承接“救急难”的一项主要制度安排,2014年以来共救助城乡困难群众12.7万人次,省市县投入临时救助资金2.8亿元,有效解决了困难群众各类急难问题。

   医疗救助扩面为困难群众“兜底”

  城北区马坊街道办事处幸福社区居民穆志国一家3口日子虽说不是很富裕,但也是其乐融融。1988年出生的儿子穆泓汝,已经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一家人对未来充满了希望。2015年4月,一声“惊雷”打在了这个原本不太富裕的家庭头上,穆泓汝被查出患有尿毒症。穆志国说:“儿子先后住院7次,总费用达47.55万元,这对于我们这样的家庭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

  城北区民政局了解情况后,特事特办,通过“救急难”绿色通道,和医保局等相关单位积极联系,除去基本医疗报销了10万元,人寿保险公司补偿23.16万元,民政正常医疗二次救助及临时救助7.9万元,最后个人承担了6.46万元。穆泓汝感激地对前来看望自己的民政局工作人员说,“谢谢党和政府的关心,民政医疗救助真是雪中送炭,大大减轻了我们家的经济负担。”

  记者从省民政厅了解到,今年以来,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大力提升医疗救助水平,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做好低收入群体和因病支出型贫困人口的医疗救助工作,通过落实医疗救助政策,有效预防和阻止了因病致贫返贫。

  2015年省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医疗救助制度的通知》,将救助范围扩大到低收入群体和支出型贫困家庭,以全面建立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为抓手,健全完善医疗救助政策,提高救助水平,建立大病门诊救助,健全重特大疾病救助办法,形成了救助方式多元、救助层次明晰、科学合理的医疗救助新格局。

  省民政厅救助处工作人员卢亮介绍,“重点救助对象一般住院救助不设起付线,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特困对象给予100%救助,其他救助对象按80%救助。困难群众患一般疾病住院治疗后政策内医疗费用经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后,政府补偿合计达到94%——100%,政策范围内医疗费个人负担不超过6%,有效保障他们有能力公平享受到基本医疗服务。”

  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政策的落实,充分发挥了医疗救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兜底保障、救急解难作用,大幅提高了资金利用效率,缓解了重特大疾病患者的经济负担,有效遏制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开辟社会救助“绿色通道”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去年5月份,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金滩乡的鲍玉林在种田时不慎被车碾压到了左脚,伤势严重,前后做了四次手术。这个意外对本不宽裕的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生活难以为继。5月3日上午,在金滩乡政府政务服务大厅“一门受理”窗口前,鲍玉林高兴地说,“本来想着跑到村里开个证明后,再到乡镇去申请。没想到,在这个窗口申请后,不到10天就享受到了临时救助,解了家里的燃眉之急……”

  “以前都是跟别人打听后才能找到相关部门,找对主管部门,材料都准备好了,还要跑个三四趟才能给你办好,前前后后跑下来,连申请救助的信心都没有了。现在好了,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受灾人员救助等,这些救助都能在这个窗口办理。”正在申请救助的同村村民王金溪说。

  为方便困难群众申请社会救助,进一步提高民政部门对困难群众的服务水平,真正做到让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我省从2014年开始,下大力气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进“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机制,先后出台了《关于全面建立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机制的通知》和《关于统筹社会救助资源全面推进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机制的意见》,要求各地设立救助申请受理窗口,建立申请、转办流程和办理结果反馈办法,完善分办、转接程序,进一步统筹各类救助资源,实现各项社会救助资源无缝对接,提高综合救助效能,提升综合救助服务水平。

  全省各地认真落实“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机制的相关要求,因地制宜,规范服务窗口,依托乡镇(街道)现有的政务大厅、办事大厅、综合服务中心等,全面设立“社会救助申请受理服务窗口”,指定专人负责窗口服务工作;还开展了“一明显三上墙”工作,即窗口标识明显,救助政策上墙、工作职责上墙、监督投诉电话上墙,并提供各类救助项目服务指南、申请审批表单和政策汇编等服务资料,咨询电话号码等服务信息,方便困难群众申请救助。同时,建立完善了社会救助申请、受理、登记、分办、转介程序和结果反馈办法,并确定办理时限,明确部门对接责任人,规范社会救助申请转介、转办流程,保障“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机制顺畅运行。

  为有效提升“一门受理、协同办理”信息化和规范管理服务水平,省民政厅从去年开始着手搭建全省统一的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信息化管理平台,经过7个多月的前期调研、论证和调试工作,信息化管理平台现步入试运行阶段,并确定了西宁市城东区、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海东市平安区3个地区为平台试点地区。预计今年8月份在全省全面启动运行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信息化管理平台。信息化管理平台全面启动运行后将有效整合分散在各个部门间的社会救助资源,实现在线申请救助、部门间转办转介、信息反馈、统计分析、信息对接,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等功能,并打通与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医疗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3个系统,政府部门与慈善组织等困难群众信息共享的渠道,形成“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快速响应长效机制。

  解百姓后顾之忧,让群众心中有底。随着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全面建立和完善,这张保障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的民生安全网必将编织得更密更牢。“十三五”期间,全省民政部门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更加关注和改善民生的部署,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低保标准,推进救急难机制,实施重特大疾病救助制度,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保障困难群众过上更加安稳的生活。(赵静)

   视点短评

   社会救助,从制度上消除人民群众后顾之忧

  2014年,国务院颁布了《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这是党和国家以法治方式织牢民生安全网的重大成果,对于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首次以法律制度的形式将各项托底性救助制度统一起来,形成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衔接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基本生存权利和人格尊严。将“统筹城乡社会救助制度”立法理念贯穿始终,确保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惠及城乡全体居民。以专章形式明确将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写入法规,纳入社会救助体系,从制度上消除人民群众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创业就业,最大限度地积蓄自主脱困的能量。

  特别是《办法》确立临时救助制度,突出“救急难”作用,避免了“网底”编织不牢,冲击社会道德和心理底线。这些制度安排,将中央关于加强社会救助工作的方针政策变成为国家意志,将社会救助工作的成功经验上升为法律制度,将各级政府部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任务确定为法定职责,使困难群众不为饥寒所迫、大病所困、失业所忧、灾害所难。

  《办法》颁布实施后,我省也立即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实施意见》,细化我省社会救助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健全完善全省社会救助体系。近年来,虽面对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但我省持续改善民生的力度不减,一项项惠民政策出台,一笔笔真金白银到位,社会救助机制进一步健全,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社会救助是向特定困难群众提供及时、必要救助的托底性保障制度,是民生安全网的“网底”。织密筑牢民生安全网“网底”,关乎困难群众的温饱冷暖,是最基本的生活问题,直接影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公正有效实现。编织一张更加密实、更加坚固、更加有效的民生安全网“网底”,兜住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使困难群众不为饥寒所迫、大病所困、失业所忧、灾害所难,既是各级人民政府不可推卸的法定职责,也是符合社会救助条件的困难群众应当享有的法定权利。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困难群众与全省人民共同迈入小康社会,反映了大家的共同愿望。(赵静)

   故事传真

   你们就是亲人,真正的靠山!

  今年3月份,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民政局工作人员来到青林乡棉格勒村村民尚得香家中,送上了2万元的临时救助资金。

  “你们就是我们全家的亲人,是我们真正的靠山!”说话的人正是尚得香。3月的天气依然寒冷,但尚得香的心里暖暖的,她哽咽着说道:“我替3个孩子谢谢你们,我们家一定会慢慢好起来。”

  “那时候感觉真跟天塌了一样,丈夫走了,孩子又小,多亏民政部门及时送来了临时救助。”尚得香向记者讲述了自己“不幸却幸运”的日子。

  原本她与丈夫、3个孩子生活得其乐融融,但是2015年,不幸向这个家庭袭来。丈夫因长期头疼去医院治疗动手术时不幸死亡,全家唯一的经济收入来源断了。尚得香一个人带着3个孩子,最小的只有7岁。孩子上学的学费、家庭的生活费没有着落,日子过得苦不堪言。县民政局了解情况后,特事特办,通过“救急难”绿色通道,紧急为该家庭发放了2万元的临时救助资金,暂时缓解了他们的生活困难。

  2014年,我省的临时救助最高上限由原先的3000元提高到2万元,对于像尚得香这样发生突发事件造成困难的家庭,无疑是雪中送炭。

  困难暂时得到解决,往后的日子怎么办?这时,又是民政部门向尚得香一家伸出了援助之手。今年4月,尚得香一家4口人全部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年发放低保金7680元。不但享受了低保,民政局还帮助其家庭纳入脱贫建档立卡范围,通过项目扶持,帮助他们奔向小康。

  记者从省民政厅了解到,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救助工作,我省社会救助坚持围绕“统筹、精准、兜底、创新”八个字,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着力实现精准救助,着力提升兜底能力,更加注重社会救助的法治化、规范化,更加注重救助制度创新,更加注重救助主体多样化、方式的多样化,社会救助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构建了“8+1”社会救助制度框架,建立了以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为主体,以医疗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教育救助、临时救助等为补充,社会力量参与的综合救助体系。编密织牢了民生保障安全网,为全省近70万像尚得香一样的城乡困难群众撑起了一片保障蓝天。(赵静)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
省政协“委员讲堂”开讲
  按照党史学习教育计划和《2021年省政协理论学人民政府
规上工业80.9%贡献率来自西宁——全省经济半年报之七
  2021年上半年,西宁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