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专项经费怎么用?——西宁市城中区立足群众需求用“活”为民服务经费
省直机关工委在湟源县寺寨乡实施精准扶贫工作。图为党员干部和驻乡扶贫工作队积极开展工作。张灏摄
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很长一段时间社区服务群众没有经费保障,制约着各项工作的有序、高效开展。自“三基”工作开展以来,西宁市城中区为每个社区配备了10万元专项经费,并以居民群众需求为导向,“管、用、活”结合,切实发挥服务群众专项经费的作用,把服务群众专项经费用在群众“心坎上”,全面提升了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的工作水平。
“三好”施策,心为民所系
为了让“社区服务群众专项经费”真正服务于群众,城中区从三个方面管好社区服务群众专项经费。
学用“好”制度办法。各镇(街道)认真组织机关党支部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学习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坚持“专款专用”原则,明确专项经费主要用于社区公益民生设施的维护和维修、老旧小区公共设施的维护和维修等“8用”和不能用于社区办公、接待等日常运转经费开支及财政已有资金安排的服务项目等“4不用”的“8用4不用”经费使用范围,确保专项经费用在党群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公共活动阵地、公益事业等8类实事好事上。
管理“好”服务经费。按照市区委对于社区服务群众专项经费使用管理的要求,区委组织部联合区民政局将属于每个社区的10万元专项经费统一下拨到镇(街道)党(工)委账户,由镇(街道)统一管理。社区在确定了居民的项目需求后,形成项目实施报告呈报上级党(工)委,经上级党(工)委审核同意后,社区开展实施。项目实施完成后,由镇(街道)党(工)委对已开展的项目进行统一报账,确保服务群众专项经费专款专用。
监督“好”经费使用。城中区通过《社区服务群众专项经费管理办法》,明确了区、镇(街道)、社区在项目确定时、项目实施中和项目完成后的工作职责及要求,形成了区、镇(街道)和社区三级督查机制。在项目确定时,社区居民代表对提议实施的服务项目进行论证和表决,并由镇(街道)党(工)委进行审核。在项目实施中,社区定期公示服务项目的执行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接受社区居民监督。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区财政、审计等部门对资金管理的使用情况和项目实施情况开展不定期督导,确保专项经费真正用到群众身上。
精准服务,群众连点赞
城中区通过居民需求征集、社区意向研讨两方面把握好服务群众专项经费的“精准”使用。
一是做到居民需求“精”。为确保专项经费真正用于群众关心关注的实事好事上,社区通过主动征求民意、居民集体提出需求等渠道,充分了解社区居民最迫切需要的服务和最期盼解决的问题,并进行归纳、总结,制定出具体的服务项目实施方案,实现党组织精准把握民情民意。如人民街街道南关街社区通过征集居民需求,了解到老旧楼院南关街46号楼面存在漏雨的问题,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不便。社区第一时间把此事列入为民服务专项经费使用范围,多次召开支部会议和居民会议进行商讨决议,楼面防水问题终于圆满解决了。
二是做到社区服务“精”。区委组织部创新制定了《城中区社区服务群众专项经费使用七步工作流程图》,通过开展收集辖区民众意见、起草服务项目意见书、召开党支部讨论会议、举行居民议事会议、召集辖区党员审议实施方案等流程,制定社区服务群众专项经费使用的“精准”清单,确保每个流程公开透明,将服务经费用到刀刃上。
“这些休闲娱乐设施是社区居委会利用服务群众专项经费为居民置办的,以前想锻炼都没地方去,现在好了。晚饭后,我们可以到广场上聊聊天、散散步,一天的劳累得到缓解,心情也好多了。”清华路社区的一位居民在知道社区专项经费用在了改善社区的休闲娱乐设施后有感而发。
激“活”内力,社区气象新
社区服务群众专项经费的设立,在促进社区发展、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社区利用为民服务专项经费,开展了为公益民生设施维护和维修、居民文体活动设施建设,维护和维修老旧小区公共设施及对无物业管理小区开展亮化、绿化、美化工作等一系列惠及居民的民生项目,为社区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促进了社区的全面发展。
同时,社区在使用为民服务专项经费的过程中,与中区打造“三亮三化·打造五星社区”党建品牌创建工作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边查边改整改突出问题紧密结合,为社区党建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截至目前,全区28个社区累计使用专项服务资金共计208.6万余元。
通过专项经费的使用,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专项经费从最初的意见征求到最后的开展实施,都离不开社区工作人员与居民群众的共同协作。饮马街街道上滨河路社区针对七一路483号门顶洞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召集党员出谋划策,老党员孟庆远说:“广开言路,倾听群众建议,充分发挥居民的作用,让广大居民参与到社区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这个提议很好,希望社区尽快付之于实践,为大家提供参与社区建设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