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探索建立社区民族工作“33445”工作新模式
西宁市以创建“八进”活动为载体,探索建立“33445”工作新模式,有力推动了社区民族工作创新发展。
注重“三个宣传”。 一是 深化社会宣传。通过举办知识竞赛、悬挂横幅、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借助微信、微博、政府网站等平台,在社区群众中大力宣传民族政策,开展知恩感恩教育。 二是 抓好载体宣传。以评选“五星级文明户”为载体,推动民族团结进步进家庭,通过举办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活动,经常性开展民族政策法规及民族禁忌宣传教育。 三是 强化宗教领域宣传。深入辖区宗教活动场所,大力宣传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教育引导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积极投身于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民族团结。
实现“三个到位”。 一是 依法管理到位。制定出台《西宁市城市民族工作条例》,把民族工作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着力提高依法管理民族事务的能力。 二是 联防联动到位。主动加强与辖区少数民族聚居小区的沟通联系,及时与海东、玉树、果洛等市州签订《合作联动机制协议书》,做到信息共享,共同管理。 三是 社会监管到位。聘请社区老党员、老干部、宗教界代表人士担任辖区清真食品义务监督员,发挥社区基层力量监管作用,确保清真食品安全。
搭建“四个平台”。 一是 搭建网络信息平台。建立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民族工作信息网络,依托信息平台,积极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在务工、经商、入学、低保、就业等方面做好服务管理工作。 二是 搭建社区工作平台。指导和帮助社区建立少数民族服务窗口、日间照料室、文体活动室、民族宣传展室等,为民族社区工作创造条件,方便群众生活。 三是 搭建民族联谊平台。组建社区文艺队、秧歌队、晨练队,编排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文艺节目,丰富辖区各族群众文化生活。 四是 搭建共建互助平台。通过开展警民共建、党建共享、联点帮扶等活动,促进辖区单位与社区搭建相互协调沟通、互助的工作平台。
拓展“四项功能”。一 是 营造嵌入式发展功能。以思想教育引导为主,合理配置行政、教育、文化等资源,营造建立各民族互相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二是 拓展社区服务功能。在少数民族聚居社区,设立社区民族工作站(室),成立民族团结理事会,开通少数民族服务“爱心热线”,不断拓展社区功能。 三是 凝聚社会帮扶功能。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社区建设,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帮扶少数民族困难群众、资助困难学生。 四是 提高社区民族事务办理功能。定期对社区民族工作干部进行轮训,进一步提升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社区干部工资待遇,积极发挥社工、社团等服务组织作用。
完善“五项机制”。 一是 完善组织领导机制。把城市社区民族工作纳入社会建设总体规划,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民宗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的城市社区民族工作新格局。 二是 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全市年度目标考核范围,签订目标责任书,做到年度工作有目标,具体工作有要求,工作优劣有奖惩。 三是 完善部门协调机制。建立由政府主管,民宗部门牵头,政府相关部门为成员的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社区民族工作中的热难点问题。 四是 完善区域联动机制。街道、社区定期不定期对辖区内流动少数民族群众进行摸排,及时掌握情况,制定切实有效的管理和服务措施,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五是 完善纠纷排查机制。探索建立第三方参与的矛盾调处化解机制,设立“两代表一委员”、调解服务中心、心理疏导室等机构,及时调处了一大批矛盾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