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风情节 链动新祁连——祁连山草原文化旅游风情节回眸篇(二)
挖掘文化为旅游业铸魂
丝绸之路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祁连山草原文化旅游风情节作为祁连拥有的一张地理名片,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这是祁连县再度举办祁连山草原文化旅游风情节,再次创新的具体体现。
古丝绸之路在祁连穿境而过,祁连以悠远的历史与崭新的发展容貌挺立祁连山,以开放、包容、自信的姿态,阔步前行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使祁连山草原文化旅游风情节既与古老的丝绸之路一脉相承,又充分密切联系周边及兄弟市县区的协调合作,加强交流与合作,进而带动祁连当地的经济、文化、体育和旅游事业的发展,这一有益的尝试和探索,犹如花开草原,遍地芬芳!
2012年10月18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祁连县为“中国藏族情歌之乡”,标志着祁连县在促进民族民间音乐的交流发展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上有了一个良好开端,有了美好的开始,还将有更加美好的延续。2013年祁连县建立青海影视外景拍摄基地,在这之前,祁连县相继被青海省摄影家协会、青海省音乐家协会命名为采风基地。祁连县深入挖掘文化和旅游资源,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潜力释放,推动了祁连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逐步转型与升级。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建设的智力条件和深层动力,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旅游消费向文化消费提升,文化消费将成为旅游消费的重要内容。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国民经济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科学发展和民生幸福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建设的智力条件和深层动力。
祁连县在文化建设中,更加凸显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这一深刻主题内涵。坚持“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效”的发展理念和“敬畏文化、学习文化、振兴文化、服务文化”的工作要求,坚持解放思想,高起点谋划,高品位建设,把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摆在突出的位置,以历史厚重、丰富多彩的文化为灵魂,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赢得发展的新空间。
在广大农村牧区,不同形式和方法的健康文明的文化活动让各族群众饱享社会经济进步、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美好成果,弘扬传统文化,积极传播有利于维护党和人民群众利益、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的元素,创作反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文化产品,颂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宣扬时代精神与传统美德,培养人民群众健康理性、友善宽容、自信向上的社会心态,促进了祁连社会的和谐与繁荣进步。
近年来,先后编纂出版了《祁连宣传》、《祁连山》(文学季刊)、《祁连地名文化释义》、《祁连史话》、《祁连阿柔部落社会历史文化研究》、《祁连蒙古志》、《媒体中的新祁连》、《请到祁连来》等10余部文化书籍、丛书和杂志,挖掘、拍摄制作反映祁连风光和自然资源的DVD光盘和反映祁连民族文化、风土人情的音乐歌曲,建立影像资料档案目录库,丰富文化演绎内涵,提升服务群众水平,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在中央和国家及省垣主流媒体借声发力,向外界进一步推广、输导和渗透“祁连品牌”、“祁连效应”,扩大“天境祁连”知名度和美誉度。
运用宣传舆论载体和平台,探索和实践传统报纸、电视、广播、网站、微博、手机报等新兴媒体为主的运用,借力发挥强势媒体的助推作用,凭借宣传舆论架构更加广泛密切的聚焦系数和延伸值。在宁张、湟嘉等公路进出口和县城各重要路段节点的灯箱、城市户外LED屏、文化走廊等多种载体,集中宣传祁连旅游形象。利用新华网青海频道、人民网青海频道、香港大众报、青海卫视、西宁、海北电视台、祁连门户网站、移动通信等手段,大声势、大容量,连续推出祁连山草原风情文化旅游节等节会活动的图文信息与宣传报道,通过微信、微博平台及时发布节庆活动动态新闻,通过营造简朴清新的宣传舆论氛围,把活动办成了“旅游的盛会、人民的节日”,回归了为民谋福祉的本身功能,让节俭办节会成为助推祁连生态旅游的“奔跑马蹄”,出色地把握住“在经济落后地区有声有色地演奏好第一小提琴。”(列宁语)的精彩旋律,使文化这一“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