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沵泉遐思

15.04.2016  09:56

  我们是和一场纷纷扬扬的春雪一起来到河曲草原的。

  汽车越过巍峨险峻的麦秀山,一望无际的河曲大草原就在我们的视野里平坦坦地铺展开来:随着时断时续的雪花在眼前飘落,黑色的公路像一条牛绒线一样曲曲弯弯向着远方延伸。随着今年少有的几场春雪的滋润,公路两边的草场已经开始泛绿,成群的牦牛和身材比其他羊种高很多的欧拉羊,身披雪花,正在悠然地低头逐水草而行。一匹或者三两匹褐色的河曲马在牧人的驻处悠然漫步,神态从容。天色和草原似乎已经连在一起了,偶尔一只高原雕的滑翔而过,才让我们深感草原的辽阔,天空的高远。

  在这样一幅高旷而绵洁的大背景下,我们的目光总是在雪野里跟踪着一条如蛇一样蜿蜒的小河。尽管河曲草原湿地密布,河流纵横,但是这条弥漫着缕缕雾气的无名小河却令人向往,因为,它的源头,就是河曲草原上闻名遐迩的神沵泉。

  神沵泉,一个很多人连听都没有听到过的名字;神沵泉,一个令草原人听了个个都眉飞色舞的名字,我们就要来到它的身旁,在它淙淙如琴弦般流动的叙述里,开始进入冥冥之中的遐思……

  (一)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托叶玛乡曲海村,这样一连串长长的地名的排列,就是神沵泉所在的位置,也是我们的探访和遐思开始飞翔的地方。

  从河南县城一路追寻过去,崎岖不平的道路似乎在有意考验着我们的兴致,尤其是在茫茫的雪野里,能够沿着一条若隐若现的小河,考察它的源头神沵泉,应该说是很有意思的,就连县上前来陪同的作家次仁顿珠先生也是一脸的兴奋。

  次仁顿珠说,所谓的神沵泉,以前就是河沟里两处紧挨着的泉眼儿,虽然两泉相距不到五六米,可是两泉的水质却大相径庭。一泉涌出的是天然的矿泉水,而另一泉流出的则是天然含气的苏打水。神沵泉泉水中含有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长期饮用有益健康。当地牧民称之为“圣洁之水”。

  如今,神沵泉已经不是在荒滩野岭间喷涌的“流浪泉”了。两处泉口处用木质的隔离栏精心围挡,上方还盖上了透亮的玻璃防雨棚。一条蜿蜒的木质栈道沿着河道延伸到了泉口处,以方便牧民以及游客参观、取水。顺着栈道还建有“问渠”“瀞榭”等亭台,很有文化味儿,令游客回味。

  然而,我们站在神沵泉旁边,却分明看见了一个民族跋山涉水来到河曲草原逐水草而居、与黄河为邻,创造和繁衍出了别具风采的河曲草原文化。

  沿着神沵泉水形成的小溪,向西南方向行走三四十公里,就是宁木特乡。神沵泉水在这里汇入了泽曲河,泽曲河是河曲草原上比较大的支流,在草原、湿地间曲折迂回,最后恋恋不舍地扑进了黄河的怀抱。

  站在宁木特小镇的广场上,一眼就能够看见依山而建的巍峨壮观的河南蒙旗亲王府。

  一路陪同我们的黄南州文联副主席德吉卓玛女士,也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河南蒙旗人。在她的眼里,这片春雪覆盖的静静的草原充满了传奇色彩。

  德吉卓玛介绍说,河曲草原的蒙古族,最早来源是蒙古帝国时期的驻军。明朝万历年间又有一批蒙古铁蹄踏上此地。最大的一批,也就是现在当地蒙古族的直接祖先,是明末清初进入青海、西藏地区的厄鲁特蒙古,他们进入河曲草原后,兼并了上述两批蒙古族。河南蒙古族主要有四旗:和硕特三旗,土尔扈特一旗,和硕特前首旗(简称亲王旗);和硕特南左翼中旗(简称拉加旗);和硕特南右翼中旗(简称达参旗);土尔扈特南前旗(简称卡松旗)。

  到十七世纪初,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在其首领固始汗的带领下,进入青藏高原,曾一度占据青海、西藏、甘肃甘南、云南迪庆的大部分地区,统一了唐古特四大部并归附清王朝。这个时期,固始汗的子孙们开始迁牧于河曲地区,这里成为和硕特蒙古族的主要聚居地。和硕特部首领察罕丹津是固始汗三世孙,也是青海前首旗首任札萨克,号岱青和硕齐,娶内吉、巴藏察干、准噶尔公主南吉卓玛三室。其中,在藏史中多以王妃南吉卓玛出现。后来,她虽未曾驰骋沙场,却以聪慧的天资和不凡的见识,为辅佐亲王察罕丹津的政务,走完了普通而又令人钦佩的人生,被藏族、蒙古族誉为“雪域第二位玛噶达圣母” 。

  正如史料所载:亲王夫妇“生于名门望族,通两规而目广,笃信三宝,遵信佛法,气魄不凡,富比财神,矜持自鉴,忠实友善,憎爱分明,声威盖世”。有一子一女。公子叫谆多布旺扎勒;公主叫更噶热卜旦。公子“精通藏蒙两文,英俊威武”,曾多次举兵,征服了绒区匪盗,并开辟了青海前往西藏的大通道。

  1941年,第十代亲王扎西才让——年方22岁的公主被推上了亲王的宝座。据说,这位风采迷人的女王,被内地人誉为“中国边疆的伊丽莎白”。亲王府与五世嘉木样长兄黄正清公馆毗邻,由于身份与地位的关系,不久,女王爷便和黄氏长公子黄文源于民国二十二年的某一吉日,结成了“百年之好”。黄文源入赘后,便代替女王履行其职务,更名为“贡保郎吉”。以“青海蒙古和硕特首旗护理札萨克河南亲王”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国大代表会议。1949年9月,女王率部落头人专程抵达甘肃夏河县欢迎人民解放军进驻河曲草原。1954年10月16日,青海成立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区,扎西才让当选为主席。1955年,河南蒙古族自治区改名为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她又当选为县长。

  1945年,在王母兰曼措的主持下,在宁木特乡东吾沟口的浪琴山下修建了曲格亲王府并举行了曲格寺奠基仪式,1947年建成。文化大革命中被毁,2002年政府出资重建。全称为:河南蒙旗亲王府遗址,也是中共河南工委早期办公遗址和黄河南部蒙古族文史陈列馆。

  走进这片辽阔的草原以后,为了适应河曲草原的生产生活环境,这里的蒙古族主动融入到藏族生活和传统文化中,几乎是全盘接受了藏族的语言文字、服饰以及饮食文化,与藏传佛教有关的风俗习惯更是被他们普遍接纳。

  多次来河曲草原考察采访的作家龙仁青先生也发现,在河南县,有这样一个奇异的现象:越是蒙古亲王驻地的中心地带,蒙古语的保留就越少,甚至已经销声匿迹。而在蒙藏杂居的周边地带,却依然保留了一些蒙古语词汇。从这种似乎不合常理的现象中,足可以看出当时的蒙古族上层对藏民族语言文字的强势推广。

  生活在河曲草原上的蒙古族和藏族同胞,尽管族源不同,但他们共同使用同一种语言,身着同一款服饰,信仰同一个宗教,互敬互爱,和睦相处,共同守望着一方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家园,这样的地域文化现象,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二)

  神沵泉水汩汩而出,一条小溪也就自然形成并且蜿蜒而下,滋润着两岸的草原,也养育着草原上的生灵万物。

  我们也在瑞雪飘飘的时候,看见了在泽曲河谷里缓缓漫步的河曲马,也远远地望见了在优干宁山上啃啮牧草的欧拉羊。

  “河曲马”和“欧拉羊”,是河曲草原水草丰美的象征物,也是河曲地区独特的草原文化形成的见证者。

  因为以前从没有到过河曲草原,我对河曲马和欧拉羊的认识,只能局限于书刊上。而这次猝不及防的造访,使我们的心情变得十分开朗,视野也一下子开阔了不少。

  在次仁顿珠先生的引导下,我们参观了新落成不久的河南县文化博物馆。在展馆的主题分类中,河曲马和欧拉羊的介绍就占了很大的部分。

  在博物馆的实物复原模型前,河曲马和欧拉羊就并排站立在我们的眼前。让人惊讶的是,河曲马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大威武,而欧拉羊的身材却超出了我们的预料。

  欧拉,藏语,羊角镶有银圈之意。与河南县邻近的甘肃玛曲县欧拉乡,是欧拉羊的成长地,故称“欧拉羊”。有关欧拉羊这一名称的来历,在当地民间也有这样一种说法:在以牛羊数量为发展目标的畜牧业年代,当某个牧民家的羊群达到了一千只,这家牧民就会在头羊的羊角上镶上一只银圈,以示家庭的富有。

  欧拉羊是早期经过野生盘羊和藏系羊不断杂交、繁育后形成的皮肉兼用型优质羊种。体格高大粗壮,头狭长,多肉髯。四肢及颈、胸部多为黄褐色,纯白个体极少。欧拉羊突出的特点是体大膘肥肉多,是当地发展畜牧业的优良畜种。 回过头来,我们还得花一些时间仔细端详河曲马。

  次仁顿珠介绍说,在冷兵器时代,河曲马与伊犁马、蒙古马,并称为中国的三大马种。作为三大名马之一,河曲马就是河曲草原的馈赠。河曲马的前身是藏马。藏马是一种对高原地形、气候等有着极强适应性的马种,乘、挽、驮均可。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中的《赛马称王》一节中,12岁的少年格萨尔凭借赛马,一举夺魁,成为岭国国王,从此东征西讨,降妖除魔,成就了一番伟业。岭国之地,正是今天黄河上游的甘青川交界之地,河曲草原则是这一地带的重要区域。格萨尔的坐骑,正是古代的藏马。

  后来,吐谷浑西迁来到这里,逐渐对这一马种进行了改良,使得当时的青海湖地区,成为另外一种马——青海骢的天下。吐谷浑以藏马为母本,以从遥远的波斯引进的波斯马为父本,经由交配改良,形成了青海骢。

  龙仁青先生也认为,河曲马正是从藏马开始,继而成为青海骢,最后才成为河曲马的。当青海骢移牧河曲草原时,远从河西出发攻打大理的忽必烈大军浩浩荡荡路过这里,当他们看到当地的骏马时,这个嗜马如命的民族,眼睛里闪烁着惊奇而喜悦的光彩。后来,他们中的一些人干脆专门留下来,在河曲草原设立马场,培育战马。

  于是,这种名马又融进了蒙古马的血脉,从而成为比前者更优秀的马种,它也历经吐蕃、吐谷浑、蒙古等不同民族的悉心培育,愈加优良。于是,在河曲草原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河曲马作为一个独立的马种出现了。

  次仁顿珠在他的小说中是这样描述河曲马的:身材虽然没有欧洲马那样高大,但在青藏高原你绝对找不到比它更高大的马儿;双耳差不多有兔子耳朵那么长,而且像矛尖一般坚硬;双目像鹰一样锐利,鼻尖有点弯曲,像是人类中的鹰钩鼻;全身的毛发像江南丝绸那样光滑。

  在如今的河曲草原,骑着河曲马飞驰在草原上,依然会让牧民们神采飞扬。每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上,赛马依然是大会的主场戏。这里的蒙古族牧民就像是铭记着曾经征战沙场,奋力拼杀的英雄的名字一样,如数家珍般地说出那些赛马冠军和他们的坐骑的名字。

  除了那达慕大会,宁木特乡等很多乡镇都会举办规模不同的赛马会,因此,河曲草原也有了“民间赛马之乡”的美誉。

  河曲马,成长在历史的记忆里,也鲜活在人们的敬仰中。在黄河的臂弯里,驰骋出一种令人难忘的精神气象……

  (三)

  岁月沧桑,时移世易,而神沵泉依然水脉旺盛,汩汩奔涌。每当太阳冉冉升起,清冽的泉眼里,折射出的是金灿灿的阳光,那犹如炊烟一般的水雾,在阳光里袅袅升腾,和前来取水的牧民、饮水的牛羊马匹互致问候。

  2016年3月22日,这一天是联合国确定的“世界水日”。世界水日的宗旨是,唤起公众的节水意识,加强水资源保护。

  在神沵泉前,河南县县长阿琼代表当地政府为天津援青企业——青海聚能瀞度饮料股份有限公司举行授牌仪式,为该企业划定300平方公里专属水源地。

  瀞度?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并不熟悉的字眼,还有这个离我们的关注很远很远的企业。翻开字典一查,瀞,古通“净”。古瀞今净,本义为清;《楚辞》收潦而水清,注作瀞。就这样简短的解释,却让我们的思路豁然开朗。绵延千里的河曲草原,湿地草甸密布,河网纵横,泉眼处处。这里不正是世界上存留不多的一大块净土吗?宁静,古朴,旷远,原生态——这里的一切,足以引起发达地区人们持久的关注和留恋。

  这家企业,是河南蒙古族自治县2011年引进,用来保护性开发神沵泉泉水的外地企业。自入驻草原以来,该企业就以生态保护为先,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前不久,企业向当地在烈火中勇救弟弟的旦正卓玛捐款1万元,并捐赠了治疗烧伤的药品……

  面对瑞雪覆盖的这片净土,企业负责人表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青海三江源优越的生态环境,企业的产品是建立在青海三江源源头活水基础上的。以保护生态的举措援青,正是我们的初衷。从今天起,企业会坚持环保与经济发展并重的理念,进一步加大力度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也会继续为当地的经济发展、群众就业做出努力,不断改善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条件。

  阿琼县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地方政府为一家企业授予一大片水源保护区,这在三江源核心地区,还是第一次。在引进企业进驻河曲草原的时候,县里也有多方的考量,生态环境保护是考量的重中之重。瀞度企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所以县上为企业特批水源保护区,意味着瀞度的责任和义务也会越来越大,在环保方面的投入也会进一步加大,这有利于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

  站在神沵泉边,面对这样的场景,我们的心头也激情涌动。

  也就是在这个仪式举行不久前的“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讨论时语重心长的嘱托,仍然在耳边回荡——一定要生态保护优先,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站在神沵泉边遐思,一幅“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美画卷在眼前铺展开来。饮水思源,不正是我们今后以及将来需要时常温习的功课吗?

  你看,顺势东去的滔滔黄河流经若尔盖大草原后,又恋恋不舍地折返西进,再次扑进了故土青海的怀抱,用波澜壮阔的大创意,留下了一路大美的风景。这,应该是每一位关注三江源生态文化的有识之士应有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