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令哈:八“县”过海各显神通——抓“三基”强“三基”助推“三区”建设(一)

02.09.2015  03:39

   为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精神和全省推进“三基”建设暨农村牧区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精神,根据州委第94次常委(扩大)会议和州委书记文国栋的指示精神,从8月17日开始,州委组成了由王振昌副书记担任组长,由“三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重点项目组牵头单位负责人和各地区组织部长参加的观摩检查组赴两市三县和部分州直单位,对17个不同领域、不同类别的观摩点进行了观摩检查,全面了解“三基”建设推进情况,“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讲党课、查摆问题、学习研讨等工作的开展情况,以及基层党建工作中总结形成的特色亮点和具体问题。通过观摩检查、分析对比,有效促进了地区与地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交流互动,深入挖掘了各地各部门的好做法、好典型,为进一步提炼具有海西特色的工作亮点奠定了基础,让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学有榜样、行有示范、赶有目标。同时,也发现了各地区和州直部门,特别是州“三基”建设重点工作项目组牵头责任单位存在的问题,通过以州县两级共同会商研究的方式,探讨了破题的方向和解题的方法,对全州“三基”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开展党员先锋指数考评管理试点。德令哈市在加强基层党员队伍建设中,坚持问题导向、突出考评作用,以推进精细化管理、日常化教育、数据化评价为目标,分类施治、统筹推进,在全市范围开展党员先锋指数考评管理试点工作。

  一是研究制定方案,实现应考必考。研究制定《党员先锋指数考评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界定参与考评对象,明确考评的内容、程序方法、考评责任主体和结果运用,做到流程清晰、便于操作。组织部门向全市177个党支部与3500余名党员印发了《党员先锋指数考评管理手册》,将党支部半年大会、党员分值评定备案、党员每日学习教育管理及警示党员、不合格党员整改问效和处置等情况一并记入,实行党支部、党员个人“双台账式”动态化管理,使达标得分有根据、处罚扣分有依据、考评争先有数据。党支部严格摸排所管理党员的基本情况,除因年老体弱不能履行党员义务或因违法犯罪不能参与考评的党员外,将本支部的在职党员、无职党员和流动党员全部纳入考评范围,实现应考必考。

  二是分类设定标准,规范党员行为。紧贴不同领域基层党员的岗位特点、行业特点和自身特点,分农村、社区、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国有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流动党员八个领域设定党员先锋指数考评标准。为突出考评指标设置的合理性,将党员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履行党员义务和岗位职责、联系服务群众、遵纪守法情况设定为基本指数,满分80分;将党员在工作业绩、为民服务或弘扬正气方面有突出表现的情况设定为正向加分指数,满分20分;将在关键时刻没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工作失误造成不良后果等情况列为反向扣分指数,扣分不超过30分;对政治上不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从事迷信活动、道德败坏等12种严重违反党纪国法情况,设定归零指数,考评分数直接归零,列为不合格党员。考评满分为100,最低为0分,按照得分评星定级,划为优秀党员、先锋党员、合格党员、警示党员与不合格党员五个等次,对连续2次或两年内2次被评为警示党员的,列为不合格党员。坚持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于全市中心工作,紧扣市委市政府当前工作部署,将城市拆迁、环境卫生整治、重点项目落实等纳入党员基本指数,做到党员教育管理与全市重点工作同部署、同落实。为进一步提升考评的针对性,把抓好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发扬民主集中制、主动履行职责义务等列入党组织书记和班子成员考评基本指数,有效促使支部书记带头发挥作用,在职党员立足岗位发挥作用,无职党员主动认领岗位发挥作用,流动党员结合实际发挥作用。

  三是完善程序操作,提升考评质量。党员先锋指数考评管理工作由党员所在支部负责组织实施,基层党(工)委对考评实行指导和督导检查。为确保客观评价党员个人,实行党员基本指数个人季度自评、党群半年测评和支部半年评定,党群互评占基本指数的60%,个人自评和支部评定各占20%。每季度,党员对照先锋指数参考标准自我评定基本指数得分,党支部每半年组织召开党员群众大会对党员履行基本指数情况开展测评,党支部根据党员日常表现和开展活动记录给出党员基本指数支部评分,并综合提出党员基本指数半年得分。对党员表现突出的情况,实行党员申请正向加分,由党员个人依据事实提出加分申请,报请党群大会审定,由党支部综合评定给分;对履行党员义务不到位、因工作失误造成不良影响、党性动摇、严重违反党纪国法等情况,由党支部依据事实提议反向扣分或实行考评分值归零,在半年党群大会集体审议后,由党支部最终评定实行扣分或指数归零。每半年党群大会结束后,党支部综合计算党员半年得分情况,评星定级并及时予以公示,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

  四是强化结果运用,保障工作实效。将党员先锋指数考评管理工作纳入全市各级党组织日常检查考核与党组织书记述职基本内容,层层传导压力、推进工作落实。组织部门不定期对工作各环节跟踪督导检查,对落实不到位的,直接约谈党组织书记,强化各级党组织履行党员日常教育管理的主体职责作用。为增强工作合力,将考评管理试点工作与处置不合格党员、党员承诺践诺、高原先锋工程、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增强实效。坚持奖惩并举、激励争先,切实强化结果运用。对优秀党员和先锋党员作为各类评先选优、推选“两代表一委员”和各类后备干部的优先对象,在申请创业帮扶资金、产业发展资金、成立农牧业专业合作社等方面予以优先照顾。对合格党员根据不同情况,加强教育培训,强化主体意识,提升素质能力,引导他们比学赶超、争先晋级。对警示党员与不合格党员,由党支部和党员群众帮助找准问题和制定整改方案,党支部限定整改完成时限,并指派班子成员或优秀党员作为跟踪联络人全程帮助整改落实。预备党员被评定为警示党员的,适当延长预备期。对整改不认真、不到位,不听劝阻的党员,按照处置不合格党员有关规定处理,切实畅通党员队伍出口,建立能进能出的有效机制。

  确定“一化一沉一责”工作载体。为推动“三基”建设工作深入开展,德令哈市努力克服观念上的瓶颈、方法上的短板,不断推进思路创新、工作创新,把找准找实工作载体作为加强“三基”建设的基本支撑和抓手,认真总结,精心提炼,立足全市发展高度,确定“一化一沉一责”为全市加强“三基”建设工作载体。“管理信息化”(一化)。按照“三级平台、四级管理”工作体系,以网格化管理为手段、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以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加强基层组织,夯实基础工作,提升党员干部队伍的工作能力及服务水平,形成职责明确、管理精细、信息共享、渠道畅通、服务高效的综合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领导干部下沉”(一沉)。按照“下得去、干得好”的标准,推行干部“沉下去”,实行全市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市直机关领导干部、乡镇(街道)领导干部全员包村(社区),实现全市42个村、18个社区全覆盖。市委组织部向乡镇街道、乡镇街道班子成员向村(社区)下派党建指导员,做好政策引导,了解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开展党建知识等指导,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密切干群关系。

  “全员尽责”(一责)。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认真落实十一项机关效能建设、党建工作责任制、述职评议等制度,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促进干部勇挑重担、全员尽责,齐心协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13511”工作法。德令哈市火车站街道黄河路社区近年来坚持以党的建设引领推动社区建设,积极探索出了“13511”工作法,不断提升社区的整体服务和管理水平。

  “1”即夯实基础,强化社区党建“一个核心”。一是创新组织设置方式。着力强化社区党组织在构建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格局中的核心作用,建立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单元格党小组“三级核心”网络,全面推行社区支部委员兼任制,实行包片负责管理服务,形成了层层负责,一抓到底、灵活运转,协调高效的工作格局。目前,社区共建立4个网格党支部,6个单元格党小组。二是选优配强支部书记。通过“选、派、聘”三种方式,着力把辖区转业退伍军人和高校毕业生党员选拔成网格党支部书记,把社区支部委员选派成党建指导员,把辖区在职党员聘用成党小组组长,建立一支思想政治素质高、群众工作能力强的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同时实行“双诺双述双评”制度,加强规范管理。三是强化党员队伍建设。在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过程中,推行“先上岗后入党”的“岗位练兵”式培养制度。凡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人选,社区党组织结合“党员设岗定责”活动,给其定工作任务、定岗位职责,每名入党积极分子至少要认领1个以上岗位,结对帮扶2户以上困难户,并将其履岗的工作表现、情况作为确定预备党员的重要依据。

  “3”即着力建好“三支队伍”,拓展为民服务渠道。一是建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做服务群众“带头人”。鼓励符合条件的社区工作者参加深造学习、竞岗考试。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模式,通过健全社区工作者管理制度,加强业务培训,实行每周召开网格工作例会制度,印发“便民服务卡”等措施,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教育管理,提升为民服务水平。二是建好社区网格党员队伍,做服务群众“模范兵”。把辖区所有的党员分配到各个网格内,根据不同类型党员的特点,创新活动载体,激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热情。在在职党员中开展奉献服务双岗位活动,争做为民服务的模范;在离退休党员中开展设岗定职、志愿服务等活动,争做推动和谐社区建设的模范;在下岗失业党员中开展创业就业活动,争做自立自强的模范。三是建好社区志愿者队伍,做服务群众“奉献者”。立足社区实际,充分调动整合社区的资源优势,建立了社区党团员志愿者、巾帼志愿者、老年人志愿者等近60人组成的6支志愿者队伍,为辖区居民提供扶贫济困、居家养老、治安巡逻、纠纷调解、婚姻介绍、学习培训、环保宣传等多项志愿服务。志愿者成立的“爱心超市”、老年志愿者提供的居家养老爱心巡视等服务,受到辖区居民的广泛称赞。

  “5”即着力谋发展促和谐,打造“五在”社区。一是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实现“美在社区”。实行分片承包制度,将辖区公共场地承包给市级单位,每月星期一进行卫生整治,对辖区重点部位,建立“环境整治日”,每星期五组织社区工作人员进行整治,对个体工商户实行门前五包制,每日进行检查,在小区内成立社区清洁队,随时进行打扫,努力为居民群众打造宜业宜居家园。二是不断加强社区服务,实现“爱在社区”。落实“四必到”(家庭突发事情必到、家庭发生纠纷必到、有不满情绪必到、有婚丧嫁娶必到)和“五必访”(对新迁入的家庭必访、对生病住院的老年人必访、对问题家庭必访、对贫困家庭必访、对空巢老人必访)的工作要求,广泛开展助业、助医、助老、助困、助学等活动,积极为居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三是不断丰富群众性文化,实现“乐在社区”。积极争取项目,建成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老年图书室、下一代教育基地、健身房等活动休闲阵地,不断扩大公共文化的覆盖面。组织健身队、音乐队、舞蹈队、曲艺队等8支群众文体娱乐活动队伍,开展晨练、书法、跳锅庄、重阳登山等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扎实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四是不断深化平安建设,实现“安在社区”。结合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建立民情日志制度、民情恳谈会制度,每周召集“两代表一委员”、居民代表召开民情分析会,及时收集民意,掌握民情动态。同时加强小区治安巡逻队建设和社区矛盾调处中心建设,积极维护好社区安全,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为构建“和谐社区”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五是不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和在社区”。以家庭和谐促进邻里和谐、社区和谐、街居和谐,着力在社区深入开展好婆婆、好媳妇、五好文明家庭、德令哈好人等评选活动,通过一系列的评选活动,家庭比孝顺、邻里比和睦、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风气在社区已蔚然成风,为社区的和谐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1”即创新服务模式,锤炼社区工作者能力。一是创新服务理念。坚持把“便民措施便民、社区服务靠前”作为工作理念,在完善社区服务大厅功能的基础上,严格落实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和限时办结制度,增强社区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二是创新服务方式。实行“一张笑脸相迎、一声问候暖心、一把椅子让座、一腔热情服务、一声祝愿道别”的“五个一”服务方式,树立亲民爱民的社区形象,增强社区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三是创新服务举措。开展“我是管理员”活动,全体社区工作人员轮流管理办事大厅,按照“谁管理、谁接待、谁处理”的工作要求,热心解决群众问题,增强社区工作人员处事能力。

  “1”即拓展沟通渠道,多方位联系服务群众。一是建立社区QQ群。及时收集居民意见和诉求,把一些国家的惠民政策,法律法规及时通过QQ群传达给辖区居民群众,重点满足外出务工人员服务需求,方便办事。二是建立亲情e家电话服务平台。将亲情e家电话号与社区工作人员手机联接,当居民群众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拨打社区亲情e家电话,社区全体工作人员都能及时得到求助信息,第一时间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