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攻克三种土著鱼人工繁殖难题 最近几年资源量恢复明显
经过多年锲而不舍的科研攻关,目前,青海大学、青海省渔业环境监测站联合相继攻克黄河水域花斑裸鲤、黄河裸裂尻鱼、极边扁咽齿鱼3种我省土著鱼的人工驯养、繁殖等技术难题,这为我省土著鱼类物种的保护和我省水生态的平衡和修复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早些年,受人为肆意捕捞、河流改造、群众放生活动以及外来物种等因素的影响,我省土著鱼资源量明显下降,截至目前,列入《中国濒危物种红皮书》有4种,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有16种,其中,通过资源调查确定14个种类为青海省重点保护物种。
青海大学农牧学院院长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办公室副主任祁得林说,确保清水的基础是保护好高原的水生态系统,保护水生态系统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要保护好青海的土著鱼类资源。因为鱼类的濒危、灭绝,资源的下降会导致水体浮游动植物和微生物肆意生长、造成水体的富养化和水质恶化。
基于此,我省科研人员借鉴草鱼、鲤鱼、冷水鱼人工繁殖的方法和基础,以及借鉴青海湖裸鲤繁殖成功技术,开展对我省黄河水域的花斑裸鲤、黄河裸裂尻鱼、极边扁咽齿鱼3种土著鱼的人工驯养和繁殖。祁得林说,科研人员从我省黄河境内采集这3种土著鱼亲鱼(种鱼),驯养约半年的时间,适应水体环境。随后通过人工催产,达到发育的阶段,体外受精,将人工孵化、培育的土著鱼鱼苗放流到黄河,帮助恢复资源量。
人工驯养繁殖的土著鱼放流黄河成效如何?祁得林说,人工放流的土著鱼体格小,很难打标记。体内植入芯片容易使鱼感染疾病。后来,科研人员将土著鱼放流一年至两年后,在黄河里面放10个网点,采集规格、整齐度一样的鱼分门别类统计、整理,毕竟野生鱼体格有大有小,让人容易鉴别。统计发现,最近几年,这三种土著鱼资源量的恢复明显。
数据显示,我省土著鱼类总共有49种,几年来,累计向三江源人工放流近600万尾土著鱼苗,有力推动部分土著鱼类的资源恢复。目前,青海大学利用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学校“三江源学者计划”等人才引进和培育平台,组建水生生物研究团队,借助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地方渔业部门研究平台,开展渔业资源保护技术创新和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赵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