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种土著鱼类活跃于澜沧江

18.09.2014  10:33

  近年来,青海三江源地区水涵养富足,水生环境状况不断改善,根据省渔业监测站对澜沧江源水生生物资源的调查,发现澜沧江流域现有土著鱼类4种,外来鱼类1种。那么,澜沧江4种土著鱼的成长环境如何?它们又遇到了哪些致命的大敌?

   澜沧江水环境状态良好

  据了解,本次调查渔业监测站工作人员从西宁出发行程3000余公里,海拔落差达到3000米,跨越杂多、囊谦、玉树等地,对澜沧江源主要河流吉曲、扎曲和子曲开展水生生物资源、水生环境状况、鱼类致危因子及涉水工程建设等方面的调查,包括鱼类、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水生维管束植物、水质指标等,目前澜沧江源区水环境质量和水域生态环境总体良好,水生生物资源相对保存完整。

   澜沧江现有4种土著鱼类

  在此次活动中,工作人员共调查到土著鱼类4种,分别为裸腹叶须鱼、光唇裂腹鱼、前腹裸裂尻鱼、高原鳅,其中裸腹叶须鱼为优势种,也是广泛分布的一种;外来鱼类1种,为泥鳅。

  ●裸腹叶须鱼:在我省澜沧江水系和长江上游皆有分布,为高原底层冷水鱼类。主要以水生昆虫和摇蚊幼虫为食,兼食藻类,4—5月份为产卵旺期。

  ●光唇裂腹鱼:主要分布于澜沧江中上游。栖息于高原及高原山区河流洄水处,为底层冷水性鱼类,以刮食岩石或泥底表层藻类为食。一般产卵期为6—7月。

  ●前腹裸裂尻鱼:在青藏高原澜沧江水系干支流皆有分布,在我省囊谦、杂多各县及西藏昌都地区分布较多。栖息于河流宽谷区的水流较缓处,以藻类为主要食物,兼食少量鞘翅目和双翅目昆虫。5月前后产卵。

  ●高原鳅:为底层小型鱼类,栖息于沿岸带,以藻类和水生昆虫为食。

  不规范放生影响本土鱼类

  据渔业监测站工作人员介绍,比起以前的水生种类,澜沧江现在的水生环境还是遭到了一定的损坏和威胁。另外,人类活动产生的垃圾未得到有效处理,带来的环境污染让水生生物遭到毁坏性的打击。此外,长期以来人们不规范的放生活动引入的外来物种,挤占了土著鱼类的生存空间,使本土鱼类遭受生存影响。

   当地牧民群众保护意识增强

  据了解,本次监测很容易能采集到各条河流的鱼类数据,这主要归功于当地牧民的生态保护意识。他们不允许任何人在河边捕鱼,一旦发现有人在河边撒网就会出来制止。即便是渔业监测人员,也要由当地干部专程陪同,邀请藏族群众向导后,才允许工作人员采集鱼类样本,这成为澜沧江鱼类资源相对较丰富的原因。(芳旭)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