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成青海经济加速发展“催化剂”
我省这几年的科技工作可以称得上是风生水起:组织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123”科技支撑工程成效显著;组织实施的“1020”生态农牧业科技支撑工程影响巨大;大规模太阳能和风能开发战略规划研究引领和支撑了青海新能源经济风起云涌;玉树地震救灾与重建中科技引领作用充分彰显;科技合作硕果累累,科技引资大幅增长;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突破性进展,建成19个国家级科技平台、29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财政科技投入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8%;面向广大农牧区实施的农村科技信息化建设给300多万农牧民带来了实惠……
小数字折射大突破
近五年来,我省共组织实施各类省级科技计划项目2174项,投入经费5.29亿元。争取国家各类科技计划共计437项,经费达12.28亿元,创我省历史新高。全省共取得科技成果1208项,同比增长66%,科技成果应用率达到92.96%;18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其中特等奖和一等奖均实现了“零”的突破。综合科技进步水平位列全国第22位。从无到有,建成青海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19个国家级科技平台。西宁市被科技部列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启动实施了“青海之光”科技人才推进计划,进一步加大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全省R&D研究人员增加到2679人,中科院院士2人、工程院院士1人,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80人,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248名,省级优秀专家学者195人,省级优秀人才468人,全省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专业人员11.7万余人。青海省科技厅厅长解源说,省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我省主要围绕科技支撑“循环经济、生态经济、新能源经济、民生经济”四大经济发展以提升全省科技创新能力。可以说,这几年是我省历史上科技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取得成效最为显著的阶段。目前,全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8%。
大力推进循环经济
青海盐湖工业集团公司与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联手攻克了察尔汗盐湖难开采固体钾矿的开采技术,相当于新增了一个察尔汗盐湖钾资源可开采储量,实现“再造一个察尔汗盐湖”的目标,为青海省盐湖钾资源可持续开发和扩大钾肥生产规模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近年来,我省以柴达木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和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载体,通过集成全国科技资源,解决了一批制约我省资源勘查和综合开发、特色产业发展等关键技术难题,钾、钠、镁、锂等盐湖资源综合利用进入新的水平,与盐湖资源综合开发相结合,即解决氯气平衡的煤化工、天然气化工产业蓬勃兴起,铅、锌、铜、铝等有色金属精深开发不断取得突破。过去那种粗放型、单一和割裂开发资源的生产体系,正在逐步被盐湖、煤炭、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等资源相互结合开发,上下游企业之间有效组合,产业链条逐渐延伸的循环经济体系所替代。充分利用我省复合型、多品种资源有机组合的特点和优势的循环工业体系开始形成。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总工程师李小松说,青海盐湖股份公司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篇盐湖资源的科技创新史。伴随着企业对改变单纯依靠资源驱动型经济为创新驱动型经济的深刻认识,盐湖股份公司把科技创新摆在了一个更高的位置上。
努力发展生态经济
小小沙棘果,成就了一个产业,这是很多人以前没有想到的。几年来,我省通过生态经济林浆果资源研究开发及产业化项目的实施,为青海特色浆果产业链的形成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在科技的引领支撑下,青海生态经济林浆果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完成了15项科技成果和25项发明专利的集成与产业化,初步形成了产业链,规模化利用青海浆果资源的产业平台已经形成,经济效益显著。成果产业化累计新增产值12.95亿元,利税3.89亿元;农牧民增加收入3.15亿元,使10万户,30万农牧民通过采摘浆果脱贫;推动了青海90万亩沙棘、白刺和枸杞林天然林保护与人工林建设工程,成为推动青海“生态立省”和特色生物产业快速发展的示范项目。为配合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青海湖生态保护工程等项目,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海南藏族自治州国家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试验区200万亩人工草种植、50万吨草饲料加工、300万头藏羊短期育肥基地建设,以游牧为主、单纯靠天的低效、高消耗的传统畜牧业模式开始向天然游牧与短期人工舍饲育肥有效结合的现代有机生态畜牧业模式发展。青藏高原现代化高寒草甸生态畜牧业已现端倪。以青海纯净、天然、无污染经济动植物为原料的“绿色健康食品”正在崛起,并以人无我有的惟一性,人有我优的优质性,在国内外市场上越来越显示出青海绿色的魅力。
全力打造新能源经济
在科技项目的支持下,我省建成和在建一批多晶硅、单晶硅及其切片等太阳能产业原材料生产企业,并着手发展太阳能硅电池片、太阳能硅电池组件等新材料产业以及工业高纯硅产业。一批大中型太阳能电站相继开工建设。在科技部的推动下,已有近百兆瓦光伏电站并网发电,并网规模预计将达500兆瓦,最多将达近100万千瓦,成为全球有影响的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基地。探索农牧区清洁型、经济型用能体系建设。在青海湖畔甲乙村、贵南果洛移民村、玉树代格村建设太阳能取暖、牛羊粪沼气做饭、太阳能与风能结合发电科技示范项目。组织实施的“千吨级多晶硅产业化一期工程”项目,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的氢化炉及其生产工艺技术,攻克了多晶硅生产的关键技术问题,极大地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积极推进民生经济
我省与中科院等单位广泛开展合作,示范推广一批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高新技术成果,提高了公共服务能力。远程教育、虹膜识别等技术已经在玉树抗震救灾中得到示范应用,取得满意的成效。在海东地区开展了农业技术智能信息化服务示范,为全省科技特派员配备了200台预装我省120余种农牧产品种养殖和病虫害防治方案的龙芯笔记本电脑,将其与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化网络平台相结合,并由手机、信息机、电脑互联网等渠道提供多元手段,为农民提供及时、主动、个性化科技服务。不仅提供生产服务,还将提供农产品电子商务市场平台,形成农产品物联网,推动各性化、规模化、有机绿色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目前,已在我省部分乡镇开展和科技示范,效果显著,下一步将结合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进行进一步推广。
科技创新后劲在哪里
省科技厅厅长解源指出,经济和社会发展尚未转入依靠科技创新的发展轨道,全社会科技投入不足,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还存在“两张皮”,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相对缺乏等依然是制约我省科技创新后劲的突出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立足青海省独特的资源禀赋和重要生态地位,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对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据了解,我省将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提升我省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型青海建设。
到“十二五”末,地方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将占到财政支出的1.5%以上,并在科技发展专项资金中设一定比例的奖励资金,用于奖励企业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
我省还将进一步加大对新认定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对于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省科技资金给予一次性20万元的奖励,用于企业研发中心的建设。对研发投入超过规定比例的企业,省科技资金给予不超过300万元的项目支持。
同时,对新认定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青海省科技资金分别给予20万元和30万元的奖励,用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给予不超过200万元的项目支持;对在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青海省科技资金一次性给予100万元的奖励。
此外,我省还将着力建设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实现科技与金融的有效结合,鼓励金融机构加大服务创新。充分发挥政府创业投资引导资金作用,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股权投资。引导和激励社会资金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和资金补充、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采取多种担保方式,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担保抵押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