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让青海血脉舒畅(图)
坡改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惊艳高原。
拉西瓦灌溉工程渡槽主体吊装合龙。
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引水枢纽。
农村人饮水质监测。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社会进步。如何治好水、用好水、管好水,还每条河流清澈原貌,让青海大地的血脉更加舒畅,自然离不开用科技创新的手段去破解治水的难题。
从引入“3S”技术开展水土保持专项监测工作,实现水保监测实现“天地一体化”。再到第一座自动化远程控制水文遥测站投入使用,还有诸多“首次”填补了全省水利空白。特别是一批的科技创新成果在重点领域的广泛投用,加之创新性地引入“绿色施工”的理念,让我省的江河湖泊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走进科学治理疏导的行列。
五年来,我省水利科技先后投入1.51亿元,共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水利部科技推广、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948”项目及省级重大科技专项等各类科研项目19项。其中,4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先后发表科技论文100余篇,一批科技成果陆续得到推广应用,为我省水利建设、水利管理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水保监测实现“天地一体化”
将“3S”技术引入到水土保持专项监测工作中,这是由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局依托三江源、青海湖流域等全省重大生态工程生态监测项目,此举为真实反映项目区的水土流失状况及分析评价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方便数据图像采集、及时存储,省水保局与青海景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展技术合作,研发了青海省水土保持监测野外数据采集及信息系统,改变了传统的数据采集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数据采集和传输效率。
目前,“3S”技术和数据采集管理系统在三江源、青海湖流域、祁连山、可可西里等重点区域的生态监测项目及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中广泛应用,逐步形成了天地一体、点面结合的技术路线。使我省水保监测范围快速扩展至全省所有8个州(市)的33个市(县、行委),覆盖面积占到全省总面积的70%。
新技术的运用,使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动态监管模式转变,改变过去专项监督检查靠“一张嘴、两条腿、四个轮子跑断腿”的传统做法,扭转计量不准、数量不清、业主不服、处罚决定难以落实的尴尬局面。
特别是用无人机低空获取遥感影像资料,对其开挖量、堆渣量、扰动面积等水土流失数据提供了准确翔实的数据资料和执法依据。应用水土保持“天地一体化”手段对生产建设项目实施监管,不仅做到了责任范围明确、信息掌握及时、监督检查到位、执法依据充分,还使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诸多“首次”填补我省水利空白
2017年,我省第一座自动化远程控制水文遥测站——曲麻河水文站在曲麻莱县楚玛尔河畔建成投入使用,该站采用无线遥控雷达波数字化测流系统,实现了水文要素的自动监测、无线传输,实时分析和远程控制。开创了我省无人值守、自动测报水文站建设的先河。
近年来,全省水文水资源科技研究不断“加码”,并且成果丰硕。其中省水文局主持修订的《青海省用水定额》,首次以地方标准发布;《青海省黄河流域灌区耗水系数(监测试验)研发项目水资源监测报告》,为提高黄河流域耗水系数的精度奠定了基础;与水利部南京水利水文自动化研究所研发的《一种智能水资源监控终端》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权。这些成果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考核、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科技支撑。
据悉,由省水文局开展的黄南、果洛、玉树等州水资源调查评价及水资源配置项目,经省科技厅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荣获2016年度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多年来,省水文系统克服高寒缺氧、气候恶劣、条件艰苦等种种困难,首次完成了青海湖、扎陵湖、鄂陵湖、冬给措纳湖、库赛湖容积测量;首次对哈尔腾河苏干湖水系、可可西里、哈拉湖流域、长江澜沧江源头地区开展了全面、系统的水文水资源水环境考察。
经验来自基层,智慧来自群众。这些“首次”成果,为水资源开发和保护、区域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保护、经济社会发展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省水文局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密切合作,在布哈河口水文站成立了“青海湖水文生态监测实验研究基地”。探索开展水生态调查监测工作,对三江源及重点地区水体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开展了调查监测,初步获取了上述地区水生态基础信息。
生态监测基地和站点的设立,不仅为青海湖、三江源地区水生态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深化水文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
水利重点领域创新成果丰硕
多年来,省水利厅水科所加大了生态、水资源利用及农业节水类科研项目的申报力度,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和效益。
——《柴达木盆地主要生态系统生态耗水规律研究》项目,对柴达木盆地主要生态类型进行了系统的观测和试验研究,分析了主要生态系统植被的耗水系数、流域生态需水的尺度效应和耦合效应,应用高精度遥感等技术手段测算了柴达木盆地的生态需水量,实现了原始创新,定量揭示了柴达木盆地“降水-地表水-土壤水-植物需水”的转化关系,构建了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项目成果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柴达木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提供了科学基础。
——《高效节水技术集成与示范》、《乌兰县赛纳村节水型现代农业技术示范》、《柴达木地区枸杞节水灌溉技术研究》及《基于物联网的农业灌溉智能控制技术示范》等项目,围绕我省特色优势农林产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研究提出了我省不同区域的农业节水模式以及基于“互联网+”的现代水利的实现模式。
这些项目成果不仅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还有效地促进了我省现代灌溉的发展。目前,全省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面积达到0.67万多公顷,行业配套经费超过1亿元,为推动我省农业节水和水利现代化提供了科技支撑。
——《柴达木盆地绿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项目,通过对柴达木盆地水资源系统的全面研究,建立了生态恢复潜力和光伏提水对草原进行节水补灌的最佳匹配模式,形成了柴达木盆地在水资源三条红线约束下的发展思路,实现了绿色产业发展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
该项目成果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所提出的适宜柴达木盆地绿色产业发展的“水资源高效利用、支持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以促进新能源产业和生态畜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从而提高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技术体系与建设模式,为我省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广泛创新“绿色施工”理念
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引水隧洞在省内首次采用双护盾式TBM施工。通过技术改造、不断总结经验和优化设计,成功解决了因隧洞围岩高应力、大断层、大埋深等罕见技术难题,实现了工程全面贯通。
引大济湟西干渠工程创新性地引入“绿色施工”的理念,开展水工隧洞绿色施工关键技术研究,采取“早进洞、晚出洞”“零劈坡”进洞方案,对渡槽和倒虹吸渠线进行优化调整,大大减少了土壤扰动面积和土方开挖量,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
省水电设计院在互助土族自治县南门峡水库除险加固建设中通过引进高精度、大测深的地质雷达设备及技术,成功开展了钻探测试验证。
我省在重要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中突出生态理念,注重河道整治与生态建设的和谐发展,广泛应用生态格宾网箱,新建和加固生态堤防、护岸1375公里。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在巴州沟河道防洪工程中勇于创新,积极推广应用自密实混凝土技术,取得良好效果。
五年来,省水利厅分别在西宁、海东、海南、海西等地推广应用管灌、滴管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19万公顷,同时开展黄河谷地、海南州、柴达木绿洲三大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改善灌溉面积6.13万公顷。
通过集中连片、规模化推进高效节水技术及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有效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新增改善了农田和饲草料地节水灌溉面积,促进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带动了一批农业现代园区建设,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本报记者罗连军 通讯员谈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