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牦牛全年吃上营养均衡“饭”成为可能
近日,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承担的国家科技部“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前期专项“青海高原放牧牦牛肉乳营养调控与加工的基础研究”顺利通过科技部专家组的验收,专家组认为该项目取得的成果将促进青藏高原牦牛产业的发展,可有效提高牧民收入和保护高寒草地生态。
随着高原畜牧业的发展,青海高寒草地生态及牦牛产业发展的两大瓶颈——草畜营养不平衡和肉乳生产低效越来越突出,减畜后如何增效?牦牛畜产品加工企业如何开发新产品?等等制约牦牛生产、牧民增收和企业加工与开拓市场等关键问题亟待破解。
该项目2011年11月在国家科技部“973”前期专项课题资金的支持下,项目组赴青海、西藏等牦牛主产区采集大量样品,通过分析和研究,获得了牦牛肉乳品质特性大量参数,为牦牛肉乳加工企业开拓市场打下了基础,也为进一步科学饲养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该项目通过大区域冷暖两季采集近两千多个牧草样品、定点玉树县典型高寒草地全年12个月动态牧草样品采集,采用一系列动物营养学的试验方法,系统全面地评价了青海高寒草地不同季节天然牧草与放牧牦牛营养供需平衡状况,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高寒草地天然牧草营养价值数据库,摸清了放养牦牛生活所依赖的“家底”,确定了天然牧草与补饲草料正组合效应,有效提高了饲草料利用率,实现了全年科学饲养,课题组提出的“适度补饲”提高牦牛生产系统效益的核心技术,建立了青海高原牦牛肉乳全年优化生产的营养调控模式,建立了低甲烷排放、高品质生产的牦牛肉乳营养调控技术,使牦牛全年吃上营养均衡“饭”成为可能。
该项成果推广应用后,每头牦牛在暖季和冷季,比传统饲养方式分别可为牧民至少增加800元和1000元的纯收入,且牦牛每生产1公斤肉,可有效降低甲烷排放98.55克,肉质得到有效改善,全年牦牛生产对加工企业的持续和均衡供给提供了保障,增加了生产高档牦牛肉产品的途径,为今后青海高原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参与全球碳交易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减排方法。